书城政治曾国藩官学
11132600000051

第51章 四 宽和待人,才能得众

曾国藩认为,要想成就大事业,首先要有宽广的胸襟和平淡的心境。在对待人的态度上,要宽容平和,而不能对人求全责备,因为只有宽和待人才能得众。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与拥戴,被宽容的人才会以德报德,才有利于事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功。另外,宽容他人可以免灾,而尖刻待人则会招祸。

曾国藩提倡"恕",其中心内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应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缺点与不足,人无完人,如果过于苛求他人,就没有朋友,也无人可以为己所用,也即"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而做到"恕"就可以容人之短,甚至可以接受旁人不可容忍之事。

在初办团练时,曾国藩手中无一勇一卒,但是他能够突破深厚的宗族观念、地域观念,敢于重用有识之士,使得好多人愿意为他尽忠效劳,这些都得益于他坦荡的襟怀和识才善用的本领。曾国藩常告诫他的幕僚和兄弟,断不可轻视有一技之长者,"人才难得,恐因小瑕而遽去有用之才也。"曾国藩提出宽和待人就是要不可怀有偏见心理,不可求全责备,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要与人为善,应该尊重和关怀他人。

曾国藩指出读书人常有两大通病一是尚文而不尚实,二是责人而不责己。因此,他经常教导弟弟要以"恕"立身。他说,为人处世中,自己若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自己若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处处行得通。不欲人以虚伪待我,自己就不能虚伪待人;不欲人以权术待我,自己就不能以权术待人。今日自己处在顺境,要想到他日自己也可能会处于逆境,今日自己待人盛气凌人,他日也可能有人会盛气凌人对待自己。因此,无论何时,要常以"恕"字自警,常给他人留有余地。

曾国藩主张严格要求自己,宽于对待朋友。他提倡与朋友交要有雅量,如果朋友间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双方应该宽宏大量,这样才不伤和气。

在《答欧阳勋》的信中,他这样写道"春季承蒙惠赐,收到您寄来的信札及一首诗,情意深厚而且期许很高,有的不是我这浅陋之人所敢承当的。然而鉴于您教导我的一片『心意,不敢不恭敬从命。由于我天资愚钝,无法凭自身求得振作、进步,常常借助外界的帮助来使自己不断向上、完善,因此一生对友谊珍视,谨慎而不敷衍。我曾经思虑自己心胸不够宽宏、器量狭小的话就不能博取天下的美德,因此不敢拿一个标准来强求他人。哪怕是一点长处、一点善行,如果它有益于我,都广泛吸取以求培养自己的德行,那些以正大之词、劝勉之论前来告知我的人,即使不一定投合我的心意,也从来都没有不深深感念他的厚意,认为他对我的关心,和其他泛泛之辈完全不同。去年秋天和陈家二位兄弟见面,我们一起讨论争辩,其中有十分之六七的观点和我不一致,但我心里还是十分器重他们,认为他们确实是当今出类拔萃的人物。其见解虽不完全合乎大道,然而关键在于这些是他们自己悟到的,不像是一般读书人仅从读书、道听途说中得到的,其观点虽然不一定臻至炉火纯青毫无杂质,然而他们所批评的切合实际,完全可以匡正我的不足、欠缺。至于说到我们彼此之间的情投意合,又别有微妙难言的默契。离别之后唯独经常思念他们,觉得像这样的人实在是朋友申不可缺少的,丝毫不敢以私心偏见掺杂其中。平时我之所以不断勉励自己,并且大体上还能相信自己,原因就在于此。要做到交诤友,颂雅量。"曾国藩与左宗棠的关系经历了几次波折,但却可从中体现出曾国藩"宽和待人"的精神。

曾国藩为人拙诚,言语迟讷,而左宗棠恃才傲物,言语尖锐,两人的性格反差很大。左宗棠虽然很有才华,但屡试不中,科场失意,便蛰居乡间,半耕半读,一八五二年,才由一个乡村塾师升为"刑名师爷"。一八五四年三月又入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共达六年之久。他们二人虽非同僚,却同在湖南,经常意见不一致,容易起分歧。

有一次,曾国藩幽默地对左宗棠说:"季子才高,与吾意见常相左。"他把"左季高"三宇巧妙地嵌了进去。左宗棠也绝不示弱,立即这样回敬道:"藩侯当国,问他经济又何曾"。他生性桀骜,言词尖锐、锋芒毕露,也把"曾国藩"三字喻在其中,并嘲笑曾国藩不懂经济学问。

一八五四年四月,曾国藩初次出兵却以失败而归,欲投水自尽未遂,于是垂头丧气回到省城。左宗棠闻讯,便指责曾国藩说,事情还未到不能办的时候,自寻短见是不当的行为,速死非义,何必出此下策。左宗棠虽然直言,但意在为主帅打气,话语中也流露出几分敬爱之意,使得曾国藩无言以对。

一八五七年二月,曾国藩父亲病逝,他闻讯立即返乡。左宗棠认为,曾国藩在江西瑞州营中不待君命,离军奔丧的做法是很不应该的。于是,湖南官绅也都附和这一说法,这使曾国藩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后来,曾国藩奉命率师援浙,路过长沙时,他特地登门拜访了左宗棠,并以"敬胜怠,义胜欲。

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为联,请求左宗棠篆书,以表谦抑之意。

尽管两人性情不同,经常意见不合,但都是关于"国事兵略"之事,而不是私人的权力之争。曾国藩认为左宗棠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不遗余力地向清廷举荐左宗棠,这也显示出他大度待人的精神。他说左宗棠"深明将略,度越时贤"。因此,他的保举才使左宗棠能够一展抱负与胆识。曾国藩对左宗棠始终有赞扬、无贬词,甚至说:"横览七十二州,更无才出其右者。"曾国藩死后,左宗棠在给儿子的信中说道:"曾侯之丧吾甚悲之。不但时局可虑,且交游情谊,亦难恝然也。已致赙四百金,并挽之云: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盖纪实也。

见何小宋疏,于侯心事,颇道得着。君臣朋友之间,居心宜直,用情宜厚:

从前彼此争论,每拜疏后,即录稿咨送,可谓组去陵谷,绝无城府。至兹感伤不暇,乃负气耶。谋国之忠两语,久见报章,非始毁今誉,儿当知吾心也。

丧过湘干,尔宜赴吊,以敬父执:更能作诔辞哀之,申吾不尽之言,尤见道理。

吾与侯所争者国事兵略,非争权兢势比。同时纤儒,妄生揣拟之词,何值一哂。"宽和待人,胸襟坦荡,不仅体现了曾国藩的人格魅力,为他获得别人的支持和帮助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也让他少树了一些敌人,扫除和避免了成功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