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曾国藩官学
11132600000052

第52章 五 藏起锋芒,低调做官

曾国藩认为,做官要低调,要藏锋露拙而不是锋芒毕露,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存之道。曾国藩遍读古书,深谙锋芒毕露招祸患的道理。他常以古人为鉴,检点自身,生怕自己因为露出锋芒而遭忌受挫。

锋芒,引申为人显露在外表的才干。有才干本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恰当的场合显露出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带刺的玫瑰最容易伤人。也会刺伤自己。露才一定耍适时、适地。时时处处才华毕现只会招致嫉恨和打击,导致做人及事业的失败,不是智者的所作所为。有志于做大事业的人,可能自认为才分很高,但切记要含而不露。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锋芒毕露,就会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最终会自食恶果。曾国藩之所以有这样的见解,正是因为自身吃了很多苦头后才体味出来的。

曾国藩的前半生,处处锋芒太露,因此处处遭人忌妒,受人暗算,连咸丰皇帝也不信任他。一八五七年二月,他的父亲曾麟书病逝,清朝廷给了他三个月的假,令他假满后回江西带兵作战。但三个月后曾国藩却伸手要权,遭到了皇帝的拒绝。同时各方面的舆论认为此次曾国藩离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所标榜的理学家面孔大相径庭,对他发出种种指责与非议。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曾国藩忧心忡忡,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自省自悟以后,曾国藩在自我修养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及至复出,为人处世不再锋芒毕露,日益变得圆融、通达。他认为,锋芒不露讲的就是一个"藏"字,"藏"的目的是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长处,不引起别人的妒忌,更好地保护自身;

是等待时机,在最有把握的时候出击,令敌人大吃一惊,防不胜防。

曾国藩认为,藏起锋芒的另一层含义还在于,不要利用自己高官的地位来获得其他利益,如果这样做的话,就是对自己仕途的一种透支。因此,他特别强调,身居高位一定不要干涉地方的事务,不能仗势欺人,因为这些都是败家、坏官之道。

曾国藩认为,做官的人,尤其是做大官的人,比一般人办事方便得多,甚至他的家人往往也是一言九鼎,颐指气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是因为办事的官员想要通过这种方法来向你示好。所以,位高权重的人,就不能不对自己的行为特别小心,包括对自己家人的言行也当格外谨慎。曾国藩特别强调,对于来求办事的同乡亲戚,"银钱则量力相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但有一条是不得违背的,那就是不能干预公事。

早在道光二十五年,他就嘱咐家人,千万不能到衙门里说公事。他说,凡是乡绅干预公事,地方官没有不痛恨的。无论是有理无理,如果不是自己的事,都不宜参与。地方官表面上应酬,内心里一定十分看不起你。

曾国藩叔舅较多,其中不乏仗势欺人者。有一次,曾国藩的弟弟来信提到了丹阁叔以曾国藩父亲的名义帮人打官司一事,曾国藩深深地为"丹阁叔近来全不讲品行"而感到忧虑。曾国藩的父亲很理解曾国藩的心理,将丹阁叔呼来训斥了一通,直到他认错为止。

曾国藩的弟弟中,曾国潢一直在湘乡老家主持家务。同治年间,曾国藩兄弟权势已经达到了顶峰,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曾国藩更担心弟弟做出不妥之事。在给曾国潢的信中,曾国藩告诫他,对本县的父母官,要采取不亲不疏的交往原则,他说:"我们家对于本县的父母官,不必非要说他们的好话,也不可竭力诋毁人家。与他们相处,宜在若远若近、不亲不疏之间。"他还详细说明:"他有红白喜事,我们家一定要到;他有公事,需要绅士出来出力的,我们家不挑头,也不躲避;他于前后任的交代,上司衙门的请托,则我们家丝毫不可与闻。"在此后的一封信中他又叮嘱曾国潢说:"你以后到长沙、去衡州、回湘乡,应把不干预公务作为第一重要的原则。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希望你千万要铭记在心。"在封建社会里,一家中出了个有权有势的人,家里的人不免要仗势欺人。

曾国藩在这方面非常注意。尤其是家里人与其他人发生纠纷的时候,更是让家人以谦退为怀。

有一次曾家相中了一块风水宝地,准备将先人改葬在这里,不想另一家也看中了这块地,两家于是就争了起来。曾家的人写信给曾国藩,让他出面摆平这件事,然而曾国藩却写信劝家里人放弃这块地。他说"不是我不想要这块地,如果这块地经过争执之后才到了我们家里,就没有什么吉祥可言了。改葬先人是求得福气,这样与人争执,哪里有什么福气可言?先人改葬在那里,也不会心安的。"在他的坚持下,曾家主动让出了这块地。

尽管曾国藩家教很严,但他的家人中不免还是有一些不听教导的。尤其是他的四弟曾国潢,更是在乡里倚仗权势,飞扬跋扈。

湘乡有一座桥叫定胜桥,这座桥是嘉庆年间一位名叫王佐的人独自出资修的,到了咸丰年间,因为时间太长,桥已经塌了,后来王佐的后人王友交出面,由王氏家族出资,将这座桥进行了重修。桥修了两年,最后终于修成了。

修成之后举行试桥庆典,也就是由一个人先走过去。原来计划请曾国潢试桥,结果议论之声四起,有人说"将相之家,不一定会屈身来试桥的",有人说"姓王的修桥,为什么却要姓曾的来试呢?"王友交便决定自己试桥。结果刚一试完,曾国潢就来了,他见王友交已经试了桥,十分恼怒,顿时怀恨在心。

不久,太平军打了过来,县令让县里的人组织团练,并推王友交为首,王友交因为重病在身,不能应命。曾国潢就乘机发泄宿怨,诬告王友交通匪。

他命人用绳索将王友交捆在马尾上,然后策马狂奔,王被拖得血肉模糊,惨死在曾国潢的手下。曾国潢报复王友交的事情传开后,乡民十分愤怒,大家集资推动王姓上京告状。曾国藩闻讯后也十分恼火,寄了一根绳子,一把剃刀回家,让他自杀。只是后来有人从中斡旋,王姓放弃了告状,这件事才不了了之。

同治年间,湖南的民间会党组织哥老会势力很大,特别是在曾国藩的老家湘乡,原来参加湘军的人很多,这些人退伍之后,无事可干,就纷纷参加哥老会。曾国潢在家乡里以剿杀哥老会为名,凡是地方上有他憎恶的人,他就捆到县府里,说是哥老会,要求杀掉。曾家势力很大,凡是他送去的人,县里不敢不从,有时曾国潢送去五六十人,也很难有几个可以生还的。曾国潢在家乡为人所恨,曾国藩听说后,多次警告曾国潢不要作恶,但收效甚微。

后来曾国藩回家的时候,听说曾国潢还是这样,很生气,便趁曾国潢睡午党的时候,用锥子猛刺曾国潢的大腿。曾国潢大喊-"疼死我了!"曾国藩质问他"我只用锥子刺了你一下,你就痛死了,你杀人家,人家痛不痛7"此后曾国潢果然大为收敛,在待人接物的态度上也好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