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和中国人
11126600000027

第27章 教育文献

漫步在中国的小城镇,细心的外国人会发现街边地摊在售卖少量的二手书和小册子,有时在寺庙的门阶旁也会发现这些书的黯淡身影。如果他啥也不懂只是想看看书面的东西,他会把它们视为儒家经典的廉价版本,这位文学拥趸是不会把它当做休闲读物的,没准更糟的是,这些书是那些平日名声如雷贯耳的小说,而他就连翻译本也很少去读的。我们这些野蛮人很少会知觉,这些流动书贩就是教材的供应者,类似于平诺克的教义问答以及其它传道者的风格。某日我们以很低的价格买下一堆这样的书,会发现里面说记述的内容和思维方式极富娱乐价值。先翻开一本关于人种和动物的书,它对远离中国的文明地域所具有的人种和怪兽做了精彩的描述。书中说有一个国家的人长着一副长腿,不过他们都能自如生活,接着又简单描述了一个“盘腿”民族,人如其名,就不多说了。有一个故事说到有一个国家的人在身体中央长着一个大圆洞,当官的和有钱人拿竹竿从身体中间穿过,就这样成为一个简易舒适的随身花轿。还有鸟人国,看到插图会让我们想到拉普人和格陵兰人。还有几段文字说到身高9英寸的小矮人族,以及那些身体倾斜45度角走路的民族。独臂族、三头族、还有长着鱼身鸟头的人,最令人震惊的还有那些无头人,他们的嘴、眼睛、鼻子等等器官都长在胸口和肚子上!

“彼此蚕食的食人族,头长在腋下的人”。

这些有趣的小故事发表于1783年,而在近百年里才慢慢地为公众所知。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那些关于动物的书。这些书描写了旅行者在海外遇到的各式各样的珍禽异兽,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他国地理,不过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很少阅读这些珍贵的文献了。事实上,中国人所写的地理志可能比别的国家都多,遗憾的是,这些作品的阅读情况却并不乐观。在中国,相较其它的学科,地理学几乎被完全忽视了。中国不像我们西方这样,能有一个学者熟知天主教或新教的传教士所写的地理著述。不过新教传教士在这方面的贡献没那么大,也许南怀仁教士的手稿是个例外。

详述这些传播知识的文献是为了给它一个公允的评价。在我们搜集的关于这个上朝天国的动植物的一小捆书中(不要见怪),隐匿着一本名为“青年指南”的书,其中描写的青年事迹可比闲逛要有意义多了,它说“礼”的力量要比众人的力量大。礼就意味着“绝对正确”,它是中国哲学所认为“自在公理”,我们曾多次获知,人们在道德和身体上的对抗都与礼相悖。中国教育的现状就是如此,这一点亟需改变。雄心勃勃的传教士时不时会翻译些科学论文,但这不过是他一时的心血来潮罢了,这一小举动也不会推进文明的发展。传教士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国的上流阶层不把这些书卖掉,而是作为礼物送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