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典故(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
11126000000092

第92章 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子当如孙仲谋”,典出多处,我们取宋代着名的爱国诗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作例。词的原文是这样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的最后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三国时期吴国创立者孙权的仰慕与怀念,意思是说,细数天下英雄,又有谁足以成为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与刘备了,人们想要生儿子,就应当生个像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孙权,表字仲谋,他为什么能让诗人以及许多后人赞叹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他的经历。

孙权,吴郡富泰(今浙江富阳)人,出身于将门,孙武之后。他的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孙权自幼追随父兄,艰苦、动荡的军旅生活,培养了他深谋远虑、倔强刚毅的性格。孙权15岁任阳羡县长官,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孙策被害,江东六郡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年仅18岁的孙权。孙权在周瑜、鲁肃等人的辅佐下,精心治理属地,公元208年,联合刘备,以弱小之师大败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曹操于赤壁。221年,他大胆启用年轻的陆逊,于夷陵之战中又战胜了刘备。孙权治军严谨,有一年,曹操举兵攻江东,与孙权在濡须对峙了一个多月,曹操从远处眺望孙权的军队,赞叹孙权的军队严明整肃,于是就撤军了。孙权军事上的深谋远虑,还表现在他的居安思危上。吴、蜀、魏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后,曾出现过一段暂时的平静。当时吴国的不少军事将领思想上因此产生了麻痹。孙权特地下达命令说:“我们在生存时,不能忘记有灭亡;在安居时,一定要想到危机。”汉代有一位名臣叫隽不疑,他生活在社会安定和平的年代,刀剑却从不离身。所以,军备是时刻不可忘记的。关羽水淹七军,俘虏了魏国的左将军于禁,吕蒙袭取荆州后,对如何处置于禁,意见不一。孙权从战略高度考虑,派人把于禁送回了魏国,很得魏文帝曹丕的钦佩。关于孙权劝吕蒙读书学习的事,更是为人们所称道。毛泽东在读《吕蒙传》这一段时,特别赞扬孙权的这一举动。

孙权称帝后,下令各州、郡,想办法利用战争间隙让老百姓休养生息,鼓励农业生产。

陆逊建议各位将军带头广开农田,孙权不仅给予支持,而且身体力行。他与太子亲自耕种分配的田地,把拉车的八头牛分成四对进行农耕。孙权还组织过舰队航海至夷州,也就是现在的台湾。

魏文帝曹丕曾问吴国使臣赵咨:“你说吴王孙权是雄才大略的君主,有什么具体内容吗?”赵咨回答:“在众多平凡的人当中选用了鲁肃,这是吴王超众的智慧;在众多平凡的军人中,越级提拔吕蒙,这是吴王的明智;俘虏到了于禁而不加害于他,这是吴王的仁义;夺取荆州,兵不血刃,这是吴王的智慧;占据江东,虎视天下,这是吴王的雄才。”这段评价是很能说明孙权的为人与政绩的。毛泽东对孙权也很赞赏,他非常喜欢吟诵辛弃疾的《南乡子》,有时还故意把最后一句改为“当今惜无孙仲谋”,表达了他对一代豪杰孙权的赞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