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典故(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
11126000000093

第93章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此典出自《晋书·谢立传》:“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这段文字,是“风声鹤唳”这个典故的最早记载。意思是苻坚的溃败之兵,听到风声和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形容疑惧惊慌,一有风吹草动,神经便极度紧张。

故事说的是太元八年,就是公元383年的秋天。秦主苻坚一声令下,百万大军浩浩荡荡向晋地进发,首尾连绵一千多里,蔚为壮观。

当时晋国只有八万将士,苻坚想以强凌弱,一举消灭晋国。然而,真正的悲剧开始了。

苻坚遭到了弱小的晋国强有力的抵抗。

晋国的丞相谢安亲自统领八万水陆精兵,指挥抗敌。他命龙骧将军胡彬带五千水军,星夜增援寿阳;命谢石、谢玄率大军北上。

当胡彬的五千水军行到硖石(今安徽凤台县西南)的时候,寿阳已在两天前被苻融攻陷。

与此同时,慕容垂也攻占了郧城(今湖北安陆县)。胡彬当机立断在硖石驻扎。

硖石是淮河上的一个重要关隘。胡彬的部队刚刚扎好营寨,秦军蜂拥而来,将胡彬的五千人马团团围住。

秦军一面围攻硖石,一面调派大将梁成率五万人马抢占洛涧(今安徽怀远县东南,洛水与淮水的汇合处)。胡彬顿时感到事态严重。要是秦军拿下了洛涧,便挡住了晋军北上抗秦的路线,硖石也就孤立无援了。他几次率军突围,但均被强大的秦军挡住,更严重的是,部队的粮秣也快没了。

在这紧急关头,胡彬一面派人去求救兵,一面迷惑敌人。他让部队三五成群地在山坡上筛土,装进麻袋。秦军一看,以为晋军在筛粮食呢!便认为晋军兵精粮足,放慢了进攻。

说到这里,得提到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叫朱序。朱序本来是东晋的将领,曾任梁州刺史,后镇守襄阳。四年前,秦军攻打襄阳时,由于他手下的将领叛变,襄阳被攻陷。朱序被俘后,苻坚让他当了秦国的尚书,朱序虽然在秦国为官,却“身在秦营心在晋”。

苻坚想利用朱序前去劝降东晋将领。谁知朱序将秦军的作战计划和盘托出,并献计说,苻坚虽然拥有百万大军,但战线过长,大部分军队尚在进军途中,先锋部队不过三十万人,如果先发制人,突然袭击,将先锋部队一举击溃,就能挫伤秦军的锐气,扭转战局。倘若等到秦军全部人马到齐,恐怕晋军再也没有回天之术了。

晋军经过讨论,认为朱序的计谋是眼下惟一克敌制胜的法宝。他们当即组成五千人的精锐先锋部队,在夜色的掩护下,渡过洛涧,向秦军兵营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混战中斩杀了秦军大将梁成。主将一死,群龙无首,秦军四散逃命,他们自相践踏,溺死者不计其数,紧接着,晋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了硖石之围,把秦军逼过淝水。

三战俱败,秦军锐气顿消。为搞清楚晋军的虚实动向,苻坚让众将陪他登上寿阳城头察看。目极之处,旌旗猎猎,杀声震天。他问苻融,晋军到底有多少人马?苻融说大约有十多万。苻坚忽然惊叫着说:“你看,那边山上不都是晋兵吗?”众将一看,只见八公山上,影影绰绰。苻坚不禁失声叫道:“只这一处就有十万之众!”其实,他将山上的草木当成了晋军。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草木皆兵”典故的源头。

秦、晋两军在淝水对峙。晋军为赶在秦军到齐之前一举击败秦军,便派人给苻融写了封信,信中说:你们能否往后撤出一箭之地,腾出一块交战的地方,让我们渡过淝水,再决一胜负。苻融拿着信找苻坚,苻坚心生一计,决定让晋军渡河。许多将领强烈反对。苻坚却说:“兵不厌诈!兵书上讲半渡击之,难道这个道理你们也不明白?

苻坚是想将晋军放过淝水一半的时候再攻击,把晋兵消灭在淝水之中。哪料想,晋军一过河,惧战的秦兵岂能抵挡得住!千军万马只顾逃命,死伤不计其数。苻坚夹在溃逃的队伍中,夺路而去,耳边传来尖厉的风声和鹤群的叫声,都以为是追来的晋军。这就是“风声鹤唳”的典故,用以形容秦兵的惊慌失措。晋军穷追猛打,直到收复了寿阳才收兵。

弱小的晋国,以八万之师,打败了秦国的百万大军,创下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看来,兵不在多而贵在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