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咱们来个约定
11115000000015

第15章 磕头

大年三十的下午,村子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晚饭后张经武又信步在村中转悠起来。

从延安到达岸堤时是11月份,张经武是参加过长征的,很善于做群众工作,一有空,马上就和当地的群众拉呱起来,很快就适应了沂蒙山区的工作,可谓如鱼得水。今天过年了,他也闲不住,工作了一天,他想趁除夕夜看看当地的风俗习惯,顺便也多接触一下普通老百姓。

天,上黑影了,街道和巷子里,时常有几个孩子跑来跑去的,大人们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走着。他走到大地主刘家的门口,看到里面张灯结彩的,院子里有很多人,穿梭着,忙碌着。边上不远处的很多低矮的草房里,却没有这种热闹。他想这就是穷百姓和地主的区别了。于是,他转身走进了一个黄土墙的小院落。屋子里一豆微弱的灯光,主人一家正要出门的样子。他在门外就招呼道:“老乡,过年好啊。”

“啊?啊,是工作同志啊。”省委和干校来岸堤几个月了,张经武来的晚一些,可很多老百姓也都感到面熟,知道是共产党的人。

“晚上还出去?”张经武微笑着,就不打算进门了。

主人很热情:“快,进来喝水。”

“不了,我也是随意转转,有事儿忙去吧,我再到别处走走。”

主人有些不好意思的样子:“工作同志不讲究,可俺这里年五更有个风俗,请家堂,这不得去给祖宗磕头啊!”

他明白了,赶紧说:“哦,应该应该,快去吧。”一边和这家人向外走,一边又问道,“请家堂?怎么个样子啊?你给我说一说好吗?”

“就是请祖宗,年三十下午放鞭请回来,初一下午送走。一支的本家,每年轮流着在家里挂出家堂轴子,上面画着祖宗像,供上供品,都去磕头。”老乡解释着。

张经武明白了,就问:“我想看一看这个仪式,我和你一块去行不行?”

老乡一家都笑了:“当然可以,可一般外人没有去的。”

张经武不明白,疑惑道:“怎么?”

“供桌前铺着一块垫子,只要进了门就得跪下磕头。不是自己的祖宗,谁想给人家的祖宗磕头啊。”老乡解释说。

“噢——”张经武闭了闭嘴唇,使劲点了点头,又问道:“去不会给主家造成什么麻烦吧?”

老乡赶紧笑着说:“不会不会,都很喜的。外人有去的,说明这个家族人缘好,越多越好啊。”

张经武想,这不也是联系群众的一个好的途径吗,再说了,已经去世的一代一代先人,当然应该尊重,就说:“那,我去。”

“真的?”老乡似乎还不相信。

张经武认真地说:“老哥,我不会磕头啊,进门后你先磕头,我在后面看一下,然后再磕。”

说着说着,他们就到了请家堂的地方了,只见院子里也比较明亮,主要是这家的院子比较大,东屋西屋里也点着油灯,堂屋前的磨盘上竖着翠绿枝叶的竹子,家堂帐子里家堂轴子挂得端端正正,陆陆续续来的他们本家人都自动走上前去,在供桌前的垫子上恭敬地双膝跪下,按照一步步的程序奠酒、破供、磕头。

“来啦。”人们热情地招呼着,同时也对张经武的到来有些惊奇。

一起来的老乡赶忙解释说:“南庙的工作同志也要来磕头。”

省委和干校来后一直住在村南的庙里,岸堤老百姓都习惯这样称他们。听这么一说,在场的人都肃然起敬,全都站立了起来:“哎呀,这还了得,这还了得!”

张经武真心地说道:“我们这些工作同志也都和大家一样,普普通通,有父有母,也是祖宗一代代传下来的,已经去世的先人是一代代的长辈,后人敬仰他们,供奉他们,不忘记他们,是不忘本的表现。所以,我既然来了,就给历代长辈磕个头吧。”

人们仔细地听着,在还没完全反应过来的时候,张经武已经来到了供桌前,态度虔诚,一脸严肃,学着刚才人们的样子,跪到垫子上,拿起酒壶,把杯子里倒上酒,端起杯子,把酒慢慢浇到家堂轴子前,然后拿起筷子,挨样夹起供品,奠到供桌后面地上,接着双手撑地,弓腰,低头,以额头触向地面,连着磕了三个头。

整个过程中,周围的空气好似凝固了,人们屏着呼吸,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眼光随着他的动作移动着。当他站立起来的时候,人们都看到了他额头上粘的那层尘土,心里颤动着,一下子感到与他距离更近了。

春节过后,这个家族有不少人跟着队伍走了,也有一些进干校学习后被派到各地去,成了岸堤参加革命最多的一个家族。

后来,进西藏时,毛泽东亲自点名,让张经武去,并说他很善于尊重群众的风俗,肯定胜任西藏的工作,举例子说的就是这年春节他在沂蒙山区的岸堤时在请家堂的老百姓家磕头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