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俗文学心理学
11114200000006

第6章 迷信心理学

倘若有人说,迷信是我们的文化产物,我想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它不仅跟随我们5000年之久,而且还拥有成千上万的虔迷者。虽说如此,但是一般知识分子,对于祈神降福的仪式,仍然潜存着不屑一顾的心态,不过奇怪的是,它为何还能历久不衰呢?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象?如果以心理学家的看法来说,迷信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恐鬼畏天的缩影。也就是说,我们想借助一些仪式,去消除那些可知与不可知的孽障。

从此现象着眼,我们将可以发现,迷信者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质。

迷信者的特质

以认知层面来看,迷信者大多缺乏科学的文化知识,因此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也将衍生出许多不可解,以至于曲解,而形成错误的判断。这些错误的判断重复多次以后就会发展成某种违反科学的信仰和信念,即是迷信。

根据研究调查发现,一般迷信者的迷信对象,可分成下列四种,一是迷信天,相信天上有神仙,有上帝,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人物。因此,虔诚的基督教徒就相信世界为上帝所创,佛教徒自然会以为宇宙是释迦牟尼所塑造,道教徒更会说苍天是玉皇大帝的杰作。二是迷信人,把人当做神、救世主、圣人,例如把关公当做是玉帝派下来的为民解厄的圣君。三是迷信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各种无生物体,以及山、水、风、雨、石等,例如十八王公庙的第十八个王公即是一条狗。此外,民间还有风神、雨神之说,四是迷信报道,例如外星人登陆了、地球将毁灭、宇宙会爆炸、扫帚星会破坏世界的和平等等。

就情绪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将发现,迷信者对迷信的对象,确实十分崇拜、惧怕与敬畏。

纯以动机来看迷信,也不难窥知,迷信者心中的确存有侥幸的念头,富含脱离现实的幻想,不打算做出艰苦的努力,企图走捷径,甚至不花任何力气,就能依“神”

的“暗示”而获得成功的心态。由此可知,求神拜佛的动机的确多种多样,有的幼稚无知、不辨是非;有的渴望得到玄机而大富大贵;有的则迷失于人生的大道上,希望有人能帮他点一盏明灯;还有的是恋爱与婚姻、学业与工作上遭遇挫折,虽然不尽相信神,但抱着求求也无妨的心理。

如果从性格特征上来论断具有迷信特质的人,我们也会意外地看到,迷信者比较胆小,说话、行事通常都小心翼翼,唯恐开罪“神灵”,而且极易受到暗示,纵然只是一些平淡无奇的东西,他们都将以为那是凶吉祸害的预兆。

迷信的缘由

由于迷信者有以上这些心理特征,以至于相当容易受蛊惑、欺骗与安抚。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推行这种迷信政策,因此占卜、星命、扶乩以及测字也于那时应运而生,而这也可能是迷信的由来。

行文至此,也许您还认为迷信必然有其可信度。如果真是如此,那么那些具有推断命运,拥有趋吉避凶奇能的江湖术士,又为何只能隐于城市一隅为人算命呢?

而发明看风水的郭璞,又为何会因占卜结果不合大王之意而遭杀身之祸呢?

老实说,求神问卜真正所代表的应该是一种科学的“机率”问题。一个有经验的“解命”好手,推算命运的机率当然高于50%,其中再加些模棱两可、故弄玄虚的词句,迷信者自然就无从辨别真伪了。

再者,一般求神者的心理大多倾向于弱势,他们登门或登庙求访,无不希望对方能给予拯救或暗示,因此只要算命者能好话数句、巧合几次,当事者就会深信不疑,甚至心悦诚服了。

你是迷信者吗?如果你掉入了迷信的泥淖,请重新审思吧!因为佛法若真的如此无边,相信其早已将你塑造成一个不需要帮助的人,但事实上却非如此,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