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俗文学心理学
11114200000015

第15章 催眠与转世

提到“催眠”这个名词时,一般人最直觉的反应是“神秘”、“可怕”、“令人畏惧”、“魔力”等等,抑或“荒谬”

的。如此的说法很清楚地显示出,催眠在我们的世界中,的确颇富传奇。

难道说,催眠真的如此令人不解吗?那倒不然,只是因它经过了太多的以讹传讹而被神化。其实它还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哩!精神医师就常用它来探寻心理疾病患者的内心世界,而有关催眠可以趁人不备而将他人引入“幻境”的传说,则属无稽之言。也就是说,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催眠,因为那与个体的人格特质有着相当程度的关系(一般来说,比较内向、信赖他人的人比较容易被催眠)。更何况,催眠时的时间、地点、信任度,也都决定催眠的成功与否,绝非易事。

佛洛伊德在阐述催眠时,就曾经说过,只要一个人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相信谁也没办法催眠他。由此可见,催眠就犹如演一出精彩的戏目一般,需要生、旦、丑等角色密切配合。

但是一旦催眠师与被催眠者愿意密切合作时,那么催眠的功用就大了,它不仅可以了解你的童年往事、心中症结,甚至还能得知从前的世界。不知你是否相信?

如果你相信的话,心理学家史蒂文生博士的研究便值得仔细品味了。也许这应该从1906年开始谈起,那时他便针对1700多位自称有前世记忆的个案进行催眠研究,经过一系列的讨论、考据、验证之后,最后有30多名被证实为真,从此以后,催眠便被引入了灵学的行列。

1967年,纽泽西州的临床心理学家巴哈博士,也利用催眠完成了1100百多名自称具有前世回忆的个案调查,结果有20多位个案自白的生活细节、历史典故都可以经过考据中得到佐证。从这些研究,巴哈博士最后提出“轮回转世”之说。

针对该项说法,英国的卜罗柯罕医师,也着迷于“转世”的研究,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伊凡丝”的调查报告。伊凡丝是英国的一名乡下妇人,她在卜罗柯罕的深度催眠中表示,她生于公元1100多年约克郡的一个小镇,丈夫是犹太人,以种田为生。不料在12世纪的一个夏天夜里,约克郡发生了反犹太人的大暴动,丈夫和儿子便在是役中丧生了,而她则在百感交加中自缢于一所教堂的地下室里。

从伊凡丝阐述的资料分析,卜罗柯罕医师证明大多数属实,而且对于当时的反犹太大暴动描述详实,犹如身临其境,其中唯一的错误则是,当时的约克郡唯一的圣玛莉亚教堂并没有地下室,此事求教于研究约克郡著名的历史学家杜布森博士,也是如此认为。

直到1975年春天的一次大地震,圣玛莉亚教堂有点倾危而决定整修之后,才有了惊人的发现。当时两位拆除工人正在进行拆除工作时,赫然看见瓦砾的祭坛下出现一条黑色的通道——地窖。这才证明了伊凡丝的说法。

也许这些研究仍旧不足以证明“转世”的存在,也很难证明灵魂的不朽,但是它至少已显露出“催眠”与“转世”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给那些研究灵魂的学者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许不出一二十年,他们就会有惊人的结论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