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俗文学心理学
11114200000013

第13章 代代“香”传

抖一抖身上堆砌已久的封骨之冰,徜徉在冬日难得的晨曦里。仰望有如禅师般的云朵,正悠游地飘逸着。

乍见一树的光秃,才知道冬依然很深。

冬,我总喜欢于落风的时候,漫溯于小径,也许是静思,也许是散步,也许是聆听万籁的低语。不过今天的运气显然差了一点,不到十点钟,老妈已声声催促地唤着我下楼沐浴净尘,迎接一年一度的村里大祭拜——三山国王生日。

这的确是个大日子,因为村里的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几乎散尽了一年来所赚取的大半金银,而且还欢天喜地哩!我家自然也不例外了,除了个个需沐浴净尘以示崇敬之外,少不了也得准备丰盛的三牲酒礼,以谢三山国王这年来的“照顾之恩”。祭毕后,还得大事请客一番,以示与人分享之意。

当天,我们12点多叩拜完了家祭。吃完了午饭,再度怀着一颗感激的心来到三山国王庙。怪!怪!庙前居然早已挤得人山人海。在光线幽邈的庙中,善男信女更是手持一炷“香”,虔诚地诉说着。这种景象不禁令我扪心自问着:香炉里的香,除了祭拜之外,对于以家族、国族为重的我们,到底具有何种意义?

燃香的由来

在了解香对我们所具有的意义之前,首先应知道香的由来。根据学者的研究发现,中国人习惯把香视为光明的象征,用来赶鬼驱魔、洁室避秽,使世间之魅不能作怪。

老实说,这也是源自于中国人对于烟火所具有的独特心理。从前,人们总相信,通过燃起的香烟,可将民怨传给天庭之神,所以早在周朝,就已有用烟表露心声的习惯了,但是真正烧香祭拜,则是随佛教传入我国的。相传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各地讲解佛理时,由于天气炎热,许多前来听道的信徒感到昏昏欲睡。信徒们对于这种失礼的行为深觉不安,于是找来一种有香味的木材,切成条状,放在容器中燃烧,藉它所发散的香味驱除睡意、振奋精神,这就是烧香的起源,而香也就这样烧了下来。

延续家族一炉香

至于香炉中的香火,对于我们而言,最简单的意义便是,承继着家族中代代相传的薪火之意。也正因为如此,比较传统的家庭,大多设有一座神案,台上供奉着祖宗牌位,观世音菩萨或其他的神,而香则是主人与这些神“沟通”的媒介,透着香的点燃,可以唤醒神的到来,聆听主人心中的委屈、抱怨与迷惑。

为了使家中的神祇,对于“香味”具有感受力,所以家中的主妇,必须每天清晨点燃一炷香,虔诚地祭拜他们,再将手中清香插入香炉中。

香炉中的香烟就这样经年不断,负责燃香工作的人,由上一代传给了下一代,再传给下一代,如此便成敬天法祖、慎终追远、代代相传的精神象征。

除此之外,它还有“安定家人心理”的作用,因此不论碰到任何不愉快,甚至灾祸、大难,总会不忘手燃清香,藉着袅袅的香烟,隔绝红尘的喧哗,而让自己的心灵稍具净化清明。

香的多层功用

当香的意义逐渐衍化之后,慢慢产生了更多种的象征用途。例如兄弟分家时,祖宗牌位就一定得留在祖屋内,但可通过祭祀求签的仪式,将香灰或香枝用红纸包着,移转到分开的兄弟家,另起神位。这种方式就叫“分香”。

如同此意,寺庙中的神佛,要迁移到其他寺庙中去供人奉祀,也是借助消灾祭祀等仪式,求着神香到分庙去另立神像以普渡众生,这即所谓的“割香”。

由此可见,烧香已不再只是寺庙中敬神的仪式而已,而是人们心灵寄托的所在。这也就难怪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旧还有很多家庭保存着这代代相传的“炉香”。想必这也正是各寺庙香火鼎盛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