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危机经营
11114000000016

第16章 把握自主创新

企业是经济的主体,是宏观经济的基础。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经济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激发企业的活力,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现在,当务之急是加快调整结构,加快自主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认识上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源泉。从整体上说,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企业体制越来越适应市场,企业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技术不断进步,竞争能力大大提高,但也有一些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生产经营粗放,技术落后,产品水平低,不仅缺乏长远发展的后劲,而且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这些矛盾和问题暴露得尤为明显。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创新步伐,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水平,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才能使企业有效克服危机冲击,保持长期持续发展。

冲击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要利用好当前市场环境趋紧的倒逼机制,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加大对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坚决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水平低的落后生产模式。要大力加强技术改造,支持工业创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品优化升级、节能减排降耗、清洁安全生产,不断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有效激发企业的能动性是加快自主创新的关键。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要支持自主创新,给企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企业要坚定信心,苦练内功,积极消化不利因素,加强经营管理,加大研发投入,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我们一定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意识和能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把经济发展的步伐迈得更稳健。

产品上的创新

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市场上进一步立足?这是许多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许想得最多的一条路子就是策划新产品,这不失为一条应对危机的良策。

1.分析人群、准确定位。新产品上市策划前首先要分析产品所对应的消费人群,分析他们的消费状况、消费心理、消费意识,然后进行准确的产品定位,尤其是产品的价格定位等。

2.降低风险、突出双赢。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每一位经销商代理产品都非常谨慎,所以新产品招商前首先要把经销商及消费者的风险考虑进去,从以前的暴利心理转化为微利心理,突出双赢,经销商产品销售不出去,从厂家进的货也少,那么厂家也就赚不到钱,如蒙虎营销策划机构近期策划上市的CTKSB生命光波能量梳就是这样,首先把经销商的风险放在首位,一改以往首批提货、收取保证金的硬性方法,而是首批提货仅限一件,保证金分文不收,同时给予非常大的支持政策,市场操作起来后再签合作协议,结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招来10多个市场,而且销售都非常好,经销商继续进货就是必然的。

3.投入较小、启动更快。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生意更加难做,那么企业上市的新产品最好是投入小、市场启动快的产品,这样不仅降低了市场运作风险,而且经销商赢利更快,如产品的广告投入,必须根据产品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媒体定位和广告定位,不要盲目乱投,因为有些产品不一定非得整版投入或者电视广告拉动。

4.卖点独特、吸引眼球。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现状,产品销售的好坏直接取决于产品的卖点是否新颖独特,如蒙虎营销策划机构2007~2008年策划的亮白纳米稀磁牙刷卖点非常吸引人,再加上个性化的广告操作策略,最终获得巨大成功,不但热销全国,而且打入美国市场。

5.情感诉求、真诚打动。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消费者将变得更加理性,比起金融危机前,消费者开始变得更加谨慎,不敢乱花钱,但是在消费意识上,仍然追求时尚化、个性化,只要产品好,还是乐于购买,所以产品的广告引导最好切入消费者心理弱点,从情感诉求进行切入,以真诚来打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不要像以前的广告忽悠消费者。

6.整合资源,稳妥有效地进行产品创新。产品创新包括产品本身的功能创新以及产品包装的创新。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饮料公司的产品创新主要是在产品包装上的创新,空调、彩电等家电产品以及计算机、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创新则主要集中在功能创新。

产品创新就是企业根据目标客户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向市场推出新产品的过程。人们在考察技术发展的历史时会发现,许多新的技术发明,在技术上有重大的突破,实际完成的则是早已使用的功能,例如,从机械切割到气体切割、再到激光切割,技术发生了质变,但都是为了切割功能。如今,绝大多数是运用新技术在新条件下完成既有功能,许多产品则是各种技术功能的组合、分离、完善、加强等。

也就是说,利用新的技术去发展既有功能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产品创新形式,例如,十多年前不少利用“钢结构”这一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如今已经成长为几十亿元产值的大企业。这些都值得中小企业借鉴和思考。但是,中小企业必须注意产品创新的成本,尤其是在“过冬”的时候,更是要控制企业的资金链,必须是企业可以承担的成本,不可顾此失彼。从实际操作来看,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进行产品创新是一条稳妥有效的途径,可以减少走弯路的风险,中小企业可以用心借鉴。

7.赢在开端,四大标准开创新品类。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在塑造品牌的时候都会遭遇资金“瓶颈”,拿不出大量的资金来运作品牌。这个时候,企业若能审时度势,通过对社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消费者需求发展趋势的把握,在品类上进行创新,企业就能获得品牌成长的良机,迅速实现品牌突围。而一个有效的新品类至少应该满足以下五个标准:站得稳,展得开,收得拢,伸得远,传得快。

(1)站得稳。新品类不仅要有产品质量做根基,而且要能够找到其潜在的消费者需求基础。满足这两个条件后,新品类仍然要有渠道基础,唯有如此,新品类才可能在市场上站得稳。例如,远卓品牌机构在服务一建筑钢结构企业时,开创了精品钢构这一新品类,满足了大量客户对于钢结构建筑质量的高要求,有效推动了该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崛起,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火线飙升,很快位居行业前列。

(2)展得开。新品类必须有足够的支点来支撑,通俗地说就是,围绕新品类要能展得开,为新品类找到形式新颖、内容相异、主题鲜明的支点。例如,远卓品牌机构服务山叶电动车时,提出人文电动车这一新品类,然后在处理经销商关系时大胆创新,将经销商全部视为“事业元素”,获得了经销商的大力支持。此外,山叶针对大量电动车由于厂家倒闭而维修难的现状,全力展开“领养电动车孤儿”活动,掀起震惊行业的电动车“收孤风暴”,感动了无数用户。这些活动都是人文电动车这一新品类的有效拓展,直接展示了人文电动车的内涵。

(3)收得拢。新品类的命名必须具有“高度”和“广度”,换句话说就是能够“海纳百川”,或者说是“一览众山小”,能够将品牌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有利资源聚集“麾下”,形成一股合力,有效推动品牌的良性发展。

(4)伸得远。这与“展得开”有点相似,但含义略有差异。伸得远是指,新品类的命名能够在品牌长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不是“一锤子买卖”,更不能“杀鸡取卵”,丝毫不顾品牌的中长期利益。

(5)传得快。新品类必须在受到市场青睐和消费者交口称好的人气中,才能迅速将其声誉传开,以获得最佳效果,树立牢靠知名度。

方法上的创新

有两家企业,一家是背靠强大财团的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工企业,另一家则是创业时间不长的名不见经传的玩具小企业,它们在面对“金融海啸”时的境遇却大不相同:位于广东东莞樟木头镇的合俊集团两家玩具工厂已经关门歇业;而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若态科技有限公司则刚刚接到金额达8000多万元的国外订单。同是玩具业,缘何大不同?如果对东部地区两家玩具企业一兴一衰进行反思,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有没有自主创新能力。

虽然是玩具企业,但对于其他企业来说,道理却是一样的:自主创新才是企业兴衰存亡、决胜市场的关键。此次金融危机更是印证了这条市场法则。危机当头,没有自主性、完全依附于出口订单的贴牌代工企业受冲击最大,甚至关门倒闭;而那些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却能化危为机,不但逆势获得大额订单,而且在别的企业被迫裁员之际,它们反而大量招工,储备人才。

自主创新,就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而在更深层次上,自主创新,还意味着寻求一切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低,产业发展就只能停留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链低端实际上就是“低门槛”、“低利润”的代名词。

以DVD为例,作为生产大省的广东,每出口一台售价32美元的DVD,要交给外国人18美元专利费,扣除13美元的成本,利润只有1美元。至于传统产业,“八亿条裤子换一架波音”更是众所周知的严酷现实。其根源在哪里?就在于“两头在外”的代工企业的命运是卡在别人手里,讨价还价能力不强。这种“农民给企业打工、企业给外国人打工”的发展模式核心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也低,已经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时候了。

如何转型、升级,有很多企业给出了范例。在20世纪90年代末,深圳就经历了类似的产业危机。最终深圳痛定思痛,果断转型,狠抓自主创新,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一大批拥有自主产权的企业脱颖而出。面对这次金融危机,为什么深圳相对好一些?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道出了根本:“就是因为产业升级抓得早,自主创新抓得早。”

同样,在金融危机的困境面前,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注重创新的企业逆势上升,也给了其他企业启示。例如,有一家南方的某通信公司,2008年前10个月的国际市场业务增长了200%。原因在哪里?就在于它是一家集开发、研制、生产、销售无线通信中继设备于一身的公司,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完整的产业链,把产品的研发、成本和定价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像这样注重自主创新的企业,还没有一家陷入困境或倒闭。

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壮大,唯有拥有自主性,摆脱依附性。技术的投入、产品的创新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也可能要牺牲某些眼前利益,但大浪淘沙,留者为金,在重压和磨砺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将会有更强的竞争力。眼前的经营困难,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脱胎换骨”的机遇。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国际产业转移这个机遇,未雨绸缪,苦练内功,加快自主创新,就不但能顺利“过冬”,还能在“春回大地”时争做王者。

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有专家将商业模式创新分为三种,值得中小企业借鉴。其一,行业模式创新,即创造一个新的行业,如,这些年来兴起的网络,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商业平台,而且是一类新型媒体。其二,收入模式创新,比如传统电信业务是语音业务,而现在加入了短信等新的业务。其三,企业模式创新,指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有利于企业运营发展的各领域合作伙伴开展适当的合作,以此来提高竞争力。

例如,远卓品牌机构在服务一净水器品牌时,通过交易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成功创建“化整为零,变消费为投资”的交易模式和商业模式,在没有增加任何费用的前提下,帮助该企业迅速获得竞争优势,操控竞争主动权。

现在,部分外销转内销的企业正在努力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传统的外销模式很简单,往往是通过展销订货会拿订单,或通过“阿里巴巴”等网络平台寻找客户、拿订单。通常情况下,展销会订货或网络营销不需要系统的品牌支撑和市场推广,关键是外贸业务员的个人能力。但是,企业转内销后,就需要面对内销市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仅渠道和营销模式需要进行创新,商业模式也需要做有效创新,以降低内销成本,提高内销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