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诗家之绝唱:屈原
11091900000074

第74章 展现戏曲创作天分

屈原作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独特事迹的历史人物,对大众具有很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很适合写成剧本表演传颂。所以自元朝戏剧繁盛以后,就屡有表现屈原的戏剧作品出现。

屈原一生很具有戏剧性,从边远庙堂山村的无名子弟到位居庙堂的重臣,在政治上大展宏图,与佞臣昏君的尖锐冲突,又从政治的巅峰跌落下来,而屡次流放依然不改其高洁之志向,在悲愤中谱写诗歌,谴责昏君佞臣,最后投江自杀。屈原的人生经历可谓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他的每一段生活经历都能深深地吸引观众。

元人钟嗣成所编的《录鬼簿》,下卷载有睢景臣所编《楚大夫屈原投江》一目,但今已不传。《录鬼簿》中还载有吴仁卿的《楚大夫屈原投江》杂剧,今亦不传。清代无名氏所编的《传奇汇考标目》,记元传奇剧本有元无名氏的《屈大夫江潭行吟》一目。可见在戏曲发展颇具规模的元朝,已有了数种有关屈原的脚本。

从元代以下,以屈原为题材的剧本开始盛行起来,明初亦有多种关于屈原的剧本,但都不传。现存有关屈原的作品,主要是明末清初所作的几种。明末清初有郑瑜的《汨罗记》传世。该剧写屈原愤而投江,魂魄参透俗累,与渔父偕游而歌《离骚》,这与屈原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有很大不同。屈原不可能以逍遥游的形式出现,以他的个性发展,他是永远不可能放弃关怀国家与民族命运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剧本,乃因同情三闾大夫之命运,同情他生前为国所累,希望他死后得到快乐与解脱。这是人民因对屈原所怀有的美好感情使然。此类题材的作品在历史上有很多。

清代有关屈原的戏曲,最著名的当属尤侗的《读离骚》。《读离骚》自序云:“予所作《读离骚》曾进御览,令教坊内人装演供奉,此自先帝表忠微意,非洞箫玉笛之比也。”可见其自恃甚高。《读离骚》共四折,正目为“湘累问天呵壁,渔父说客垂纶,巫女朝云感梦,宋子午日招魂”。第四折写宋玉招魂,其中《满庭芳》一曲,写得酣畅淋漓:

你本是文章华岱,青云意气,白雪襟怀。恨谗夫暗把忠良害,痛煞煞玉葬香埋。好教我呼精卫填平沧海,叫骊龙踏破泉台,今日里向江天血泪洒,这子规魂魄,倩风雨送归来。

这里热情地讴歌了屈原的品质与才华,表达了对陷害忠良的奸臣的切齿痛恨,对屈原的不幸表示了深切的悲愤。不仅是《满庭芳》一曲写得气吞河山,而且其他各曲都写得很成功,吴梅对本剧十分赞赏,称“余读其‘屈子天问’《混江龙》一曲,其才如海,而以嘻笑怒骂出之,不袭原文一字,尤为不易下笔”。可见本剧的确写得很成功。

还有清朝张坚的《怀沙记》,依据《史记·屈原列传》而作。文词光怪,全部以《楚辞》为目,有《著骚》《大招》《天问》《山鬼》《沉渊》《魂游》等折,贯穿一书。此剧由于局限于《楚辞》本身,缺乏戏剧性的创造,因此其艺术性远比不上《读离骚》。

其后又有周乐清的《屈大夫魂返汨罗江》杂剧,此剧共六出:仙援、邻助、遇途、责约、求盟、勘罪。其内容为:屈原投江被得道之渔父救起,经渔父指点,屈原潜入秦,救楚怀王至赵。赵、楚联兵败秦师,顿雪国耻。楚王返回,任屈原为令尹,张仪被割舌,靳尚被乱箭射死。怀王折宫中之兰,以为屈原纫佩之需。这个大团圆的结局,将悲剧变成喜剧的做法,伤害了剧本的审美价值,对于表现屈原的品质与个性也是很不利的。这与明末清初郑瑜的《汨罗记》的构造方式如出一辙。一个剧是大团圆,一个剧是大彻大悟,这都是不符合屈原的命运、性格逻辑和历史规律的。因此虽然出于好意,不忍使屈原遭受如此大苦,但实际上反倒伤害了对屈原的表现力。屈原就是屈原,他的悲剧命运才构成了他独特的美。失去了这个悲剧,就不是屈原了。

与周乐清的《屈大夫魂返汨罗江》相类似的,还有《汨罗江传奇》,又称《汨罗江还魂记》,这个剧本也是只追求离奇好看却损伤了屈原的形象,没有多少可谈之处。

到了民国时期,屈原也是争相歌颂的人物,如郭沫若的《屈原颂》一剧,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与斗争精神,在全国上演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有力地激发了国人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此剧获得了周恩来等人的高度评价。该剧本可谓高屋建瓴,情节跌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戏剧性。

屈原其人其事能成为戏剧创作的生动题材,关键还在于屈原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他的忠君爱国,他的投江自杀,他的才华卓绝以及不朽的作品,都能打动人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因此,屈原的人和诗都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宝库,从他身上可以挖掘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所需要的艺术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