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天问》中,以怀疑精神,对一系列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再评判,提出了与传统评判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显示了诗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敢于实事求是的严肃的求真精神。
关于传说中的鲧治理洪水失败而被尧所杀的事情,在历史上,人们对鲧并无好的印象,认为他在治理洪水上是一个失败者。但诗人不满足于历史沿袭下来的看法,他实事求是地分析了鲧治理洪水的过程与结果,对鲧的业绩重新进行了评价。《天问》中说:
不任汩鸿,师何 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鸱龟曳衔,鮌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鮌疾脩盈?
第一段诗的意思是说,鲧如不能胜任治理洪水这件事情,众人为什么推举他?众人都说何必担忧,为什么不让鲧试着治水?鸱龟接连不断地拖尾而过,在地上留下痕迹,鲧即依此治洪水,他有何圣德能让鸱龟之类听命于他呢?鲧治理洪水将要成功的时候,尧帝为什么却施刑于鲧?鲧长期被囚禁于羽山,为什么多年不得释放?
第二段诗的意思是说,鲧西征的道路险阻难行,如何翻越崇山峻岭?鲧死后变为黄熊,巫师如何又把他救活。鲧曾经教受灾的人民种植黑黍,又教他们清除水草经营耕地。为什么尧将鲧和其他四个恶人一起放逐到四方荒远之地,难道鲧的罪恶有那么严重?
从这两段为鲧的辩护可以看出,屈原是从两点上为鲧展开辩护的。一是摆出具体事实来说明鲧治理洪水有功,二是鲧曾经像神农氏一样教人民开荒辟地,播撒五谷,拯救人民。鲧是人民的救星,但尧却诛杀了鲧,这是不合情理的。这两段话还可以看出,屈原对尧颇有微辞,尧将鲧流放而且错杀鲧,是犯有严重错误的。屈原在《天问》里用大量的篇章,对鲧的功绩进行了肯定的评价,为鲧的遭遇而鸣不平!
在屈原看来,鲧是治理洪水的成功者而被误杀,错误地给钉在了历史的羞辱柱上。真实情况是,尧帝将天下让给舜。鲧当诸侯,他对尧发怒说:“符合天道的人就当帝王,符合地道的人成为三公。如今我符合地道,为什么不任命我为三公。”鲧认为尧丧失原则。鲧想得到三公的地位,没有得到,他愤怒得比猛兽还厉害,还想以此为借口企图作乱。舜召见鲧,鲧也不来,他在野外游荡来给舜制造祸患。舜于是在羽山将他杀死,用吴国的刀剑把他剖开。他的儿子禹不敢怨恨,反而去替舜帝做事,担任了司空,疏通洪水,深得舜帝心意。可见,当时的历史神话将鲧的死亡归结于治理洪水不成功,是缺乏依据的。真实的情况是尧死后他要与舜争夺帝位,舜于是将他杀了。
屈原敢于对历史上的定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反映了屈原不囿于成见,敢于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精神与求真精神。这是一种对历史研究的科学精神和反权威反世俗精神的萌芽,反映了在这一时期以屈原等为代表的优秀知识分子要求建立自己的理性思维,以求真的精神对旧的观点学说进行重新评估的愿望。屈原的这一评说直指被人民所神化的三皇五帝,对他们曾经的历史错误进行诘问与清算,显示了屈原在历史求真上的勇敢和非凡的气魄。
除了对鲧的功绩给予肯定之外,屈原还敢于怀疑在历史上曾经臭名昭著的一些人物,如儒家所贬的浇、羿、桀、纣等的评论。屈原认为对他们也要采取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不能一棍子打死。他科学分析历史,认为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存在很多疑点。屈原不惧怕权威和世俗的阻力,他在《天问》中将这些疑点一一清楚地列出: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冯珧利决,封狶是;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革,而交吞揆之?
诗的意思是说,上帝派羿下来为夏民除害。为什么羿要射杀河伯,抢夺其妻?羿用大弓射杀为害百姓的大猪,为什么羿献给上帝肥厚的膏肉,上帝却还是不顺心?羿的相寒浞勾引纯狐,纯狐于是就出谋划策杀死了羿。羿的力量可以射透皮革,为什么反而被人当作吞灭的对象所算计呢?
这里对羿为百姓除害的功绩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对杀死羿的寒浞和纯狐给予了一定的批判,对羿献膏肉给上帝而上帝的不笑纳表示不理解,对羿杀河伯夺其妻这件事情则表示怀疑。可见屈原并没有把羿完全看成是一个恶人,而是对他的功劳给予肯定,对于过错则表示怀疑。屈原对历史人物采取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的一分为二的历史分析法,对存疑的历史敢于探索,表现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即便是对于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桀、纣这两位暴君,屈原也认为其劣迹中有诸多疑点,“伯林雉经,维其何故?何感天抑墬,夫谁畏惧?”意思是说,纣王上吊柏树林,究竟是什么缘故?纣王之死感天动地,又有谁对此感到畏惧?这是对商纣王的历史存有疑问,指出他们的劣迹有些是后人附会的。屈原力图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对历史上原先持肯定态度的人物,屈原也并不是全盘相信。如儒家肯定的伊尹、启等历史人物,屈原就不那么看好。“启代益作后,卒然离。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皆归,而无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意思是说,启谋求取代益的国君之位,突然遭到益的拘禁,为何夏启遇到忧患,却能从拘禁中逃脱?禹、益都谨慎从事,本身也无恶行,为什么同是禅让而得帝位,益被革除,而禹的子嗣却繁荣昌盛。夏启急急忙忙去朝见天帝,取来了《九辩》《九歌》两种乐曲。启出生时,他的母亲涂山氏殷情地保护儿子,为什么反遭杀害,以致尸骨分离,尽弃于地?
这里对启杀君夺权持否定的态度,因为在屈原看来,这种禅让制度是贤明的,益是无过失的明君,启杀君主而自立,是叛乱行为,但使屈原感到困惑的是,启的这种行为竟然没有遭到上天的惩罚,却使子嗣一代代繁荣下去,而且还从天帝那里弄来了《九辩》《九歌》两种乐曲,受到了天帝的宠爱。这种不平使屈原对启产生了更深切的怀疑,也是屈原就此事叩问苍天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屈原笔下,虽是对上天的叩问,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对于其中很多问题,答案实际已经潜藏其中。在《天问》一诗中,屈原以事实为依据,通过问天,对历史上的一系列人物事件重新进行了廓清和评价,使历史上诸多纷繁复杂的事件更加明朗,这反映了屈原敢于拨乱反正,拨开历史迷雾的历史求真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史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