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历代君主,素来倡导节俭建国,反对荒淫误国。即便是楚国历史上最昏庸最荒淫的君主楚灵王,在修建章华台之后,也感到有愧于祖先,对四方来客说:“我修建这章华台,就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天下百姓们在做些什么,这也是亲近百姓的一种方式。”又问他的臣子伍举,这章华台修建得美不美?伍举直言不讳地说:“所谓美,需使上下远近都没有危害,才可称得上美。如果仅仅是看上去很美,而使国家财政匮乏,聚敛民财而使人民贫困,这怎么能称得上美呢!”可见伍举的话是对章华台之美的否定,表达了伍举反对荒淫,倡导节俭治国的思想。
楚灵王就是历史上那位臭名昭著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闹剧制造者。在历史上以荒淫误国而留名。与楚灵王相比,楚怀王并不好到哪里去。楚怀王骄奢淫逸,不纳谏,不辩忠奸,亲小人,远贤臣,君臣沆瀣一气。楚灵王有伍举来劝谏,楚怀王呢,却听不进屈原的劝说。屈原曾为楚怀王制《宪令》,打击腐朽贵族,但楚王最终禁不住奸佞之臣的蛊惑,《宪令》无法推行。楚王好淫乱,宫中多美女。楚怀王好色的名声在其他六国之君那里也有耳闻,六国之君对楚王宫中的美女亦垂涎已久。像强秦和齐等国君知道楚王淫乱宫廷,也就不把楚王放在眼中,对楚国虎视眈眈。此外,淫乱也使君主在国人面前失掉了政治威信,失去了民心,这是君主治理国家的大忌。屈原曾劝楚怀王放出多余宫女,以遏制楚怀王的淫乱。但这些最终都没有被楚怀王所接受。
屈原在《离骚》中,引用大量史实,来说明君主淫乱亡国的道理,借以奉劝君主走正道,切勿荒淫误国。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乎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第一段诗的意思是说,夏启从上天窃得《九辩》与《九歌》,他就纵情歌舞沉溺淫乐,不居安思危不顾及后果,五个儿子因而内讧叛乱。第二段诗的意思是说,后羿淫逸游猎山林原野,又嗜好射获肥大的狐狸。放荡之辈向来少有善终,寒浞杀羿夺了他的娇妻。第三段诗的意思是说,浇自恃身强体壮,纵欲淫乱不能忍耐,成天寻欢得意忘形,终被少康砍掉了脑袋。第四段诗的意思是说,夏桀行事违背常理,于是垮台遭逢殃祸。纣王把谏臣剁成肉酱,殷周王朝因此而灭亡。
这是先秦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几个暴君的故事,他们或沉溺歌舞,放荡淫逸,或残暴悖理,打击谏臣,结果都不得善终,或被人夺了娇妻,或被人砍掉了脑袋,或使王朝灭亡。这些导致巨大变故的历史事件说明,帝王如果骄奢必将误己害国。因此,君主要治理好天下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方针准则,使自己修善积德,慧眼识忠臣,用忠臣。
屈原用历史来劝说楚怀王走正道,先修身后治国,可谓为楚怀王开对了药方。
屈原在《离骚》中,还大量引用史实,倡导节俭治国。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这是总结历史以史为鉴,说明只有对人民行仁德节约民力,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与辅佐。
在《天问》一诗中,也有大量的关于荒淫误国和勤俭治国的史实。“璜台十成,谁所极焉?”这是说商纣王用美玉筑起十层的楼台,谁能料到纣王的下场呢?当时的贤臣箕子就看到了。“及成乃亡,其罪伊何?”这是问殷建成后又被灭亡,他所犯下的罪行又是什么?也是指责殷纣王的荒淫。“迁藏就岐,何能依?”意思是说,古公澶父携宝藏迁岐山,老百姓何以都能归附于他?这是古公对百姓的仁德,也就是他的勤俭,使得百姓归附于他。在《天问》中,屈原又说:“惟浇在户,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意思是说,浇来到他嫂嫂的门口,对嫂嫂提出什么要求?为何少康放出猎狗,就能砍掉浇的人头?女歧替浇缝制衣裳,他俩同馆睡一床。少康为何割错首级,浇因情欲终遭祸殃?
在两首伟大诗篇中,屈原都提到了浇因纵欲,违背人伦而遭受了杀身之祸,显然是对君主糜烂必遭受祸殃的告诫。
在《天问》一诗中,屈原还对周幽王的淫乱进行了发问:“妖夫曳衒,何号于市?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意思是说,妖人拖曳弓箭叫卖,为什么大声吆喝于闹市?周幽王究竟要诛杀谁?他又从哪里得到褒姒?因为褒姒以声色惑乱君王,使君主荒废朝政,任用小人,结果把朝政弄得乌烟瘴气。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厉王时,后宫有一个小宫女遇到龙的精液变化而成的大鳖而怀孕,到周宣王时,生了一个女孩,因是没有婚配而生的,宫女惊怪就把女孩丢弃了。当时有童谣说:“山桑木弓,萁木箭袋,亡周的祸害。”恰好有一对夫妇在市上叫卖桑木弓和萁木箭袋,宣王派人去抓他们,他们就乘夜逃往褒国,在路上捡到那个被宫女抛弃的女孩。便收养了她,长大后就叫褒姒。后来周幽王讨伐褒国,褒人就把褒姒献给幽王。幽王迷恋褒姒,不理朝政,犬戎入侵,将幽王杀死在骊山之下。
浇和周幽王因受美女迷惑而被杀,这是屈原在《天问》和《离骚》中所重点强调的两起历史事件,说明屈原对君主因淫乱宫廷而亡国的教训的认识是很深刻的。夫差被越王勾践所杀,吴人多怪西施,其实西施何罪之有,一个没有人身自由权利的女子!倒是吴王夫差沉溺女色而误国,这是应当值得吴人怪罪的事情。吴王夫差纵情声色享乐,荒淫无度,不思进取,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枕戈待旦,以三千越甲吞吴,而吴王夫差终于导致了亡国之祸。可见一个荒淫无度,一个卧薪尝胆,这才是一个亡国一个兴国的真正原因。
屈原反对奢靡淫乱而倡导勤俭治国,正是出于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惟有仁政爱民,才能使国运昌盛。“古今多少兴亡事,成由勤俭败由奢”,骄奢淫逸是败国的祸根,这是从古今兴衰历史的高度来提醒统治者骄奢必亡的教训。这句话对历史上国家兴衰的规律做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值得历代统治者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