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回到沅、湘一带,看到山河破碎,对顷襄王统治集团彻底失望了,他以死殉国的志向更为明确。他想,人生穷通富贵以及成败都决定于天命,不是人力可为之。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死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他要以死向先辈贤哲们宣告:我将和你们成为同道!
屈原怀着必死之心,再次在长沙瞻仰了楚之先王庙,离开了长沙,来到汨罗。
屈原所以选择汨罗作为投江之地,因为长沙是楚始封之地,熊绎在开拓疆域的过程中,江北以丹阳为中心,江南以长沙为中心,春秋之后才正式定都于郢,因此死于长沙跟死于郢都并无本质区别。汨罗在长沙附近,它是楚国的附庸国,与楚国共一始祖的罗子国国治所在。汨罗是当时洞庭湖以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罗子国的繁荣与影响此时远胜于长沙。基于殉国的目的和对故国的依恋,屈原毫不犹豫地决定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行走在汨罗江边,沉思吟诗。这时,一条小船慢慢靠近岸边,船上一位打鱼的老人认出了屈原,说:“这不是三闾大夫吗?看您身体枯瘦,面容憔悴,几乎认不出您了。您怎么会到这荒天野地来?”
屈原抬头望见慈善、和蔼的老渔夫,很久默然无语,最后才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我是朝廷流放到这里来的。”
老渔夫劝慰屈原说:“我听说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且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大夫何不学圣人而变得随和些呢?这样才能随俗方圆、顺时自保。世人都贪婪竞进,您也就随波逐流吧;世人都谗谄取巧,您就从俗食禄吧,何必要忧国忧民、独行正直之道而遭受流放之苦呢?既然这个世界上尽是污泥浊水,大夫何不到烂泥里去打个滚推波助澜呢?既然大家都喝得酩酊大醉,大夫何不去奉陪几杯,喝他个痛快淋漓呢?为什么要保持高洁,以至于落得个被放逐的结局呢?”
屈原说:“我听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哪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蒙受尘垢呢?我宁可死在鱼腹之中,也不改变我高洁的人格,刚正的节操!”
渔夫听了屈原这番话,莞尔一笑,说:“我原想劝您同我一起去打鱼,过那快活舒心的日子,既然您不愿意,我也就不再勉强。不过,您年事已高,凡事不可过于争胜斗强,要多保重才是啊!”说完,渔夫敲着船舷,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遥遥而去了。
这首《沧浪歌》是楚地流传的古歌谣,寓意人的行为要适应客观实际。渔夫唱这首歌,有劝屈原退隐、保全自我的意思。但屈原并不愿意遵从渔夫之言。
屈原望着渐去渐远的小船,又沉思了许久、许久。他知道这位老渔夫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打鱼人,而是一位远身避祸的隐者。他向屈原提供了两条路,一条是在污浊的政治场里同流合污,保全自我,另一条是归隐之路。这两条道路屈原最后都予以否定。这既表明了屈原不改其爱国之志,也表明了他与众不同的高洁品质与崇高道德。
屈原在临死前的一些诗歌中反复表白了他的这种以死来保持自身心灵高洁的崇高品质。在《九章·惜往日》中说:“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意思是说,我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惟恐再次遭受不测祸殃。不把话说完就投赴深渊,痛惜昏君难识我的衷肠。
屈原在《九章·怀沙》中说:“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意思是说,他将以古代的圣贤为同类,为了保持身清志洁,他不会苟且偷生。
总之,屈原在死前,他的心灵达到了最为纯美最为高洁的境地。这种高洁的品质,反映了屈原内心完美的修养。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行走在汨罗江畔,他的目光始终望着家乡和郢都所在的方向,虽然生不能回故乡,但死也要使灵魂回归故土。他对故乡与郢都行三拜九叩之大礼,以表达他此生对故乡与郢都的深情。
屈原想到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毁灭了,自己心爱的祖国也将要灭亡了。内心无比痛楚,禁不住老泪纵横,他面向西北,昂首问天:“苍天,你为什么不睁开眼看看,苍天,你为什么让楚王被小人蒙蔽,而使忠臣被疏远呢。苍天,你为什么这么不公平,使楚国人民遭受恶运,使虎狼之秦变得如此凶猛呢。苍天,既然你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我还有什么必要活着呢?我希望能以一死而唤起楚王觉悟,以挽救楚国的危亡啊!”
屈原昂首问天,天似乎也受到了感动,突然之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刹时间黑云滚滚,雨点无情地打在这个老人的身上。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它陨落了!
屈原就在这颗明星陨落的同时纵身跃入汨罗江中,滚滚波涛顿时将他淹没了,阵阵涛声仿佛依然在倾诉着忠魂的心声,呼唤着这千古不朽的爱国灵魂。
屈原为国而死了,他的死震撼了当时的楚国百姓。楚国人民都披麻戴孝,如死了自己的亲人一般。不但是楚国人民,就是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都空前地高涨起来。汨罗江边的百姓还自发地组织起来,保卫屈原的遗体不被秦人所骚扰,将他隆重地埋葬在汨罗江边,而且筑起了十二座坟墓,以便使秦兵不能辨别真假。此后的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日子,人民定为端午节,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是一位为国牺牲的勇士。虽不曾战死沙场,他的投江自尽,是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去唤醒人们,使君主醒悟,同时给奸佞小人以抨击,以自己血肉之躯熔铸爱国之魂。因此,屈原的死本身亦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诗人正是用这种死所特有的悲剧性与感染力,希望深刻地打动君主的心,使之翻然悔悟,从而走沧桑正道。同时也使人民觉悟,唤醒国人对强秦进行积极的抵抗。所以,屈原的死正是一种崇高的为国牺牲,体现了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体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屈原的死,给后世知识分子的启迪不仅仅是在民族危难关头自杀殉国,而更多的是以对死的深层感受和情感反思来代替真正的行动,以慷慨赴死的勇气来面对危难与屈辱,从而塑造了中国中坚知识分子的传统心理,这种传统心理在中国历史的各个紧要关头发挥了巨大作用,使他们成为中国历史的中流砥柱。
屈原的死,给后世的影响深远。屈原在危难关头以死殉国,为国家与民族树立了一个样板。一代又一代的人从屈原的自杀殉国中吸取到了宝贵的精神勇气,从自杀殉国中感悟到了屈原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更加坚定地塑造了他们的灵魂,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的文化心理,这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