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北人民除了祭祀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河神、大司命、少司命等神灵之外,他们也祭祀湘君、湘夫人这两个象征纯洁爱情的神灵,这反映了楚国人民祭祀的多样性。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因此是人类文学作品中的长久主题。诗歌作为抒情艺术的代表,当然不可能撇开爱情。古往今来,歌颂爱情是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屈原重新谱写了《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这两个祭祀诗篇。
关于湘君、湘夫人,起源于一个美丽凄婉的神话故事。传说帝舜继承帝尧的王位后,治理洪水,平定天下,之后巡视南方,死于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是尧的两个女儿,起初没有随舜南巡,后来赶到洞庭湖的君山,闻知舜已死,便南望痛哭,泪洒斑竹,随之投湘水殉节,化为湘水女神,号湘夫人。因为舜死葬在苍梧和九嶷,是湘水的发源地,舜便化为湘水男神,号湘君。湘君、湘夫人神话的出现源于原始人对山川自然的一种崇拜。原始人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想象神的生活,人间有夫妻,神灵也应当有配偶。这样就产生了湘水配偶神的故事。
《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九歌·湘君》是湘夫人所唱的思慕湘君的歌词,诗中湘夫人楚楚动人,望眼欲穿地盼望湘君,却见湘君在水洲犹豫徘徊吹着排萧,误以为他在思念别人,气恼之下,驾舟北行到洞庭而后又到北渚,然而情思难舍涕泪横流,怨恨之余只得自我宽心。而《九歌·湘夫人》是为湘君所唱的思念湘夫人的歌词,诗中写湘君登高遥望渴盼湘夫人,然而终未迎到美丽的湘夫人,百感交集,只好逍遥解愁。这两首诗形象鲜明,情致缠绵,可谓爱悠悠怨悠悠。这两篇祭祀诗歌对凄婉动人的神话爱情进行了歌颂,表现了诗人对于人间真情的向往与渴望。
对于湘君、湘夫人的祭祀,较刚才祭祀河神的严肃场景,显得活泼轻松得多。屈原和随侍的婵娟都兴致很高,在汉水边和百姓们一起祭祀这两位水神。由于这一次祭祀的是非主神,百姓们建议让屈原和婵娟分别扮演湘君、湘夫人。屈原和婵娟都爽快地答应了。
婵娟品貌双全,才气过人,颇有教养,好比一锭赤金,放到哪里都闪闪发光,来汉北不久,上门提亲者便络绎不绝,其中很多都是贵族门庭。但婵娟哪也不想嫁,眼看快过了结婚的年龄,屈原也为之心焦。但婵娟心里却有自己的想法,她早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位博学多才的三闾大夫,只是羞于表达而已。而三闾大夫屈原呢,却一无所知。论年龄,他可以做婵娟的父亲了。
祭祀开始,先是扮演湘夫人的女巫婵娟用柔媚、哀惋而动听的歌声唱了起来: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婵娟的声音未落,饰湘君的屈原就扮演男巫唱了起来: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沅有茞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搴汀舟兮杜若,将 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唱毕,百姓们仍然久久回味着刚才的唱辞,沉浸在美好的爱情畅想之中。当地的百姓们看着这对扮演湘君和湘夫人的男巫女巫,看他们唱得是那么的投入,那么的深情,觉得他们真像传说中的湘君湘夫人,是天下最为完美的一对恋人。百姓们看着屈原快四十岁了,日夜为楚国的命运而担忧,顾不上自己的终身大事,于是都想撮合屈原和婵娟这一对。
但一回到现实,屈原就感到,他今生已经将一切许给了楚国和楚国的人民,他心里再也不可能容得下任何人了。他知道,他和婵娟之间注定是一场悲剧的结局。就像祭祀歌曲中的湘夫人与湘君之间一样。婵娟走下台来,看到屈原黯淡下去的目光,猜不透屈原心中在想些什么,心里感到非常的失落。但她对屈原的爱却更加深刻了。
在屈原写的这两首歌颂爱情的祭歌中,诗人在祭祀中通过湘君和湘夫人的内心独白,表达了渴望爱情的真实情感。这些描写爱情的诗句,表现了爱情的缠绵悱恻,对爱情的忠诚与美好进行了赞颂,对爱的失落表示了沉痛与伤感。这是屈原对人间真情的期盼。在这些诗句中,充满了大胆而真实的爱情描绘,是情感的赞歌,也是人间真情的赞颂。
《九歌》被认为是屈原所有作品中最优美的篇章。在屈原笔下的《九歌》中,爱情鲜艳缤纷,浪漫神奇,使人无限遐想。这与楚地的浪漫文化和审美风俗相一致。楚人“信鬼而好祀”,经常进行祭祀各神灵的宗教活动。这些祭祀规模很大,而且很热闹,有大型的歌舞,人们争相参与,祈祷爱情成为祭祀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年男女借此暗结良缘。这种美丽的祭祀因此很受青年人的喜爱。《九歌》中对浪漫爱情的追求,也反映了楚人的浪漫情怀与不拘礼法。
在屈原所处的时代,由于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顿,人间很少有真情。“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国时代,到处都是战争的硝烟,爱情成为人间最真实的渴望。人们希望能以爱来消灭敌对情绪,消灭战争。屈原创作的这两个篇章,也最能代表屈原创作《九歌》的思想,因为这两首诗中表达了最丰富的感情内容。爱情的失败象征着对人间真情追求的失败,象征着人间的战争无法得到缓解,人们的怨恨始终占据了统治地位,爱神最终无法在人间找到一片栖身的安宁之地。表明了屈原追求的幻灭与愁苦,也体现了屈原对百姓不幸命运的忧伤和怜悯之情,这是屈原内心博大的爱的胸怀的体现。
后世有许多诗人深受屈原《九歌》中浪漫爱情的影响。如唐代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沅湘地区,效仿屈原而创作了《竹枝词》,就是学习民歌后的启发,对当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描写尤为生动传神,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等。宋朝词最为繁荣,其中多描写爱情之句,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都是情诗的千古名句。这些都是可以看作学习屈原的《九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