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诗家之绝唱:屈原
11091900000036

第36章 祭祀河伯,祈祷水患消失

祭祀大小司命,是在南阳庙门前进行的。而祭祀河神,需要在河边。汉北位于汉江北岸,南阳庙就在汉江边的一座山坡上。于是人们都走下山,来到汉江边的一块开阔的空地上,举行祭祀河伯的仪式。

这里的汉江,怒涛滚滚,惊涛骇浪卷起千堆雪。两岸山峦对峙,山壁如刀劈斧削,使得江面景象更是雄浑壮观。汉江如一条龙,翻江倒海,肆意奔腾,冲堤决口,使得这一带汉江两岸的人民饱受其害。

所以,汉江两岸的人民希望通过祭祀河伯,来平息汉江的水患。因为在他们看来,大小河神都是一样的,祭祀河伯,也便是祭祀汉江之河神了。

黄河之神为河伯,河伯在人民心中是令人敬畏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历来就被诗人们所礼赞。但是,黄河放荡不羁,因溃堤而淹没良田与家园,给黄河两岸的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历史上黄河决堤的灾难可谓不胜枚举。黄河水泛滥是威胁中原人民生命的巨大隐患。对于黄河之神的祭祀,历史悠远,是所有祭祀中最为隆重的祭祀之一。楚地的人们接受了中原人民的文化,因此也很早就有了祭祀河伯的习俗。

古史中有很多关于祭祀河伯的记载,《庄子·人间世》《史记·六国年表》《史记·滑稽列传》均载有以人祭河之事,即所谓的河伯娶妇。可见对河伯的祭祀含有不少原始而野蛮的风俗。这种原始而野蛮的风俗的形成,是因为人们对滔滔黄河之神有种敬畏之感。

在汉江岸边,聚集了数以千计的人们,巫师们站在一处江边搭建的高台上,穿着奇装异服,口里颂着祷辞。不一会儿,男巫从高台的巫师中走上前来,他穿着象征河伯的衣服,好像是从汉江里上来的河神怪物。祭祀河神的歌词《九歌·河伯》唱起,由男巫饰神演唱,其中有:

“与女同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鱼邻邻兮媵予。”

这两段诗都是美丽的洛神想象着与河伯在狂风洪波中同游,而后在临别时私订终身、依依难舍的情景。诗歌让人想象着迎神巫者与河伯在狂风洪波中乘坐龙驾的水车,遨游昆仑山和神宫水府,继而又乘白龟携手东行而依依不舍的情景,表现了人们渴望与河伯建立友情以及期望河伯不为水患灌溉良田、保佑人民平安、使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祭祀完河伯,滚滚汉江水似乎平缓了许多,没有了先前的惊涛骇浪。河神好像真的被人们真诚的祈祷之音所感动了。人们望着平静的河水,欢呼着,跳跃着,汉江边响起了人们如雷的祷告声,汉江水似乎在这祷告声里回落了。人们都说,是三闾大夫的祭祀歌词感动了河伯,使河水回落。于是人们纷纷聚集在屈原的身边,像看待神一样看待屈原,将屈原抬了起来。

人们纷纷对屈原说:“三闾大夫,您的祭歌写得真是太好了,能够通神灵,感天地。有了这样的祭祀之歌,我们就再也不怕水患了。”

还有人说:“过去我们巫师们唱的祭歌,粗俗鄙陋,意思含糊不清,河神哪里听得懂呢!于是年年祭祀河神,但水患却是更加厉害了。您写的祭歌不但咱们百姓爱听,而且河神也爱听。您虽不是巫,但比巫更能接近神灵。”

屈原听着百姓们对他的称颂之辞,内心里异常感动。

对于具有暴戾和温顺双重性格的河神,诗人给予的却是礼赞,丝毫没有触及河神的威严与不可一世的暴戾。诗人通过祷告之辞,让美丽而尊贵的洛神陪同暴戾而凶恶的河伯游赏,以美人之心,打动河神,希望威严的河神被感化,收藏起暴戾,不再危害百姓,使百姓能够用河水灌溉农田,造福于两岸的人民,使楚国的人民得以繁衍生息,使国家得以安宁繁荣,从而给人民带来更多更大的幸福。

屈原在祭祀河伯的歌词中,并没有强调阻止江河泛滥的举措,而是强调江河之神与民同欢同乐,建立一种与江河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这是一种期盼中的人与江河之间的新型关系,这种和谐的新型关系是人类的梦想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