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诗家之绝唱:屈原
11091900000034

第34章 礼赞少司命,宣扬仁爱精神

大司命祭祀完毕,接着祭祀少司命。

一般认为少司命是掌管儿童命运和保护儿童的女神。《九歌·少司命》似乎有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为背景,但年久失传,大约应是由迎神男巫与女巫为少司命对唱。

祭少司命时,男巫唱祭歌,少司命之神即将降临,男巫告诉她人间自有好儿女,何必为他们的安康愁苦;当少司命降临时,见满堂美人齐舞,唯男巫与她眉目传情。少司命不言不语,一刹时即飞离而去。主祭男巫十分悲哀,从云际下凝望那已回归天界的少司命。她正乘坐着装饰华美的车子登上天空去除掉彗星,她右手握长剑,左臂抱儿童。尽心尽职,只有她最适宜做百姓之主。

屈原在《九歌·少司命》中,充满了对少司命的礼赞,如:

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 兮愁苦?

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第一段的意思是说,人们都有好的儿女,您又何苦去为他们的子嗣操心呢?这是对少司命为守护幼儿生命的守职尽责的赞颂,也说明了少司命的良苦用心,有时或许还不为人们理解。这就更能突出少司命仁爱的高尚品德。

第二段的意思是说,您登上九天降彗星,您仗着长剑,抱着幼童,惟独您最能护百姓。这里歌颂了少司命作为幼童的守护神的形象。这个形象光辉伟岸,使人心生无限的崇敬感。如果说第一段的表述是抽象的,那么,这里则具体化地勾勒出了少司命守护幼童的形象,更能使人对少司命产生崇敬之情。

屈原突出表现少司命的美好形象,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少司命的赞颂,突出宣扬一种仁爱之情。少司命的形象就是屈原所宣扬的仁爱之情的光辉典范,她守护人间,驱赶邪恶,让人类像童年时代躺在母亲的怀抱里一样躺在女神温暖的怀抱里。这种仁爱之情足以打动人们的心灵。

屈原不单描绘了少司命守护幼童的高尚形象,而且还借男巫的眼睛来观察少司命,带着男巫的感情去描写与表现少司命,更衬托出少司命的圣洁之美。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与女沐兮咸池,唏女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

这是在男巫眼中的美丽女神的形象,明眸而多情,凛然而妩媚,娴静而刚毅,与男巫对视而生情。由于女神的动人形象,使男巫心生爱慕之情,男巫盼望着与女神共浴爱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司命女神深受人们喜爱,丝毫没有神的高深莫测和架子,由于少司命性格的温柔与接近百姓,使男巫因等待而心怀忧伤,临风浩歌。这是从另一个侧面对少司命的礼赞。

《少司命》与《大司命》不同,《大司命》是一种“绮靡而伤情”的悲剧,一种对生命不能由自己主宰的感伤;而《少司命》描写神在人们的祈求之下,时刻为人们的子嗣而愁苦,她严守自己的职责,“抚慧星”、“竦长剑”来保护儿童,受到人们的崇敬和赞扬,营造的是一种庄重典雅的氛围,抒发了人们对保护人类的神灵的敬仰与爱慕之情。

屈原借少司命对人民的守护,表达了一种对百姓的仁爱与守护之情,反映了屈原心中对百姓的博大的爱。

百姓们听到对少司命的礼赞之歌,是那么美丽而深情,比过去他们所听到的粗俗之语好听多了,都纷纷赞颂屈原的才华。女人们还将怀里的婴孩带到屈原身边来,求屈原抚摩他们的头,赐予孩子安康幸福。屈原看着乡亲们对自己的深厚感情,想到自己仅仅为百姓做了一点点好事,他们就这样的赞颂自己,心里感到很是过意不去。但他还是无法拒绝百姓的要求,于是像那些巫师一样为孩子摸顶,赐予孩子幸福安康。

屈原作为一位关怀天下百姓命运安危的政治家,对于仁爱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要治理好天下,安抚百姓,君主就必须有关爱百姓命运的仁爱精神,像少司命一样守护着人民的利益,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充当他们的守护神,否则无法笼络百姓的心,国家就会走向衰亡。屈原所礼赞的人间的守护神少司命,实际上是屈原心中理想的仁爱君主的化身。仁爱与德政应该是君主推行的最重要的政治举措。屈原对《九歌·少司命》的描写也包含着对君主对人民行德政的愿望,也是对统治者的一种劝勉。

所以,屈原对少司命的礼赞,其所寄予的深情是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