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诗家之绝唱:屈原
11091900000032

第32章 创作《九歌》

汉北系《九歌》之故土。屈原流亡到汉北,虽然在政治上已经无可作为,郁郁寡欢,但这时他由于有机会接触到了汉北丰富的民间文艺,使他搜集民间歌谣,而后创作出能够供民间祭祀之用的诗歌《九歌》。于是汉北也便成了屈原文学创作的重要一站。

汉北就是现在的郧阳、淅川一带,北面正靠着秦掠楚的商于之地,是楚北面的边境,和韩相邻接。

汉北虽然贫穷,但这里的古典文化资源却是异常丰富的。屈原刚到这里不久,就深刻感受到了这一带民风与其他地域的不同。

汉北这个地方在承袭夏文化方面得“风水之先”,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与文化优势。夏文化在向楚地传播的过程中,必须经过汉北这一地带。于是夏朝消失之后,位于汉水流域的汉北这一古朴的地域还保留有原汁原味的夏文化。他们祭神设“社”,祭祀之日称“吉日”,诸如农历二月初八是祭土地神的吉日,九月二十八是祭山神的吉日。各社吉日,都要请巫师表演祭神的歌舞。那天除设坛供奉所祭的主神之外,还另设五方神的五个席位。巫师引导大家祭奠完毕,便一手执扎有三层华盖的彩旗,一手握柄上有九个铁环的刀,挥着旗,舞着刀,在五方神的五个席位之间穿梭奔跑,且舞且唱。唱的歌谣中就有夏的《九歌》。

《九歌》名称来源很古,它是夏代的乐章。相传是夏禹的儿子夏启从天上偷下来的。夏朝被推翻以后,夏的礼乐被后来相继崛起的商、周两朝的礼乐所替代。《九歌》也很久不出现在宫廷之中了,似乎已经消失了。但屈原料想不到的是,在这偏远的地方,《九歌》仍然在楚国的民间祭祀里保存下来了。这使屈原感到异常兴奋。

屈原深入民间,经常去参加当地百姓举行的祭祀活动。他由于地位特殊,在祭祀上常处于重要位置,如担任巫师等。屈原对这一套巫术活动的礼仪规章很是熟悉。他在举行祭祀之时,听见这些民间祭祀歌词如《九歌》等文辞鄙陋,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于是决心要将这些祭祀歌词进行收集加工重新创作,去掉其中亵慢荒淫的内容,使语言达到高度的纯化和美化,同时融入诗人个人的思想感情。为此,屈原深入汉北百姓当中,与他们讨论《九歌》的歌词,汉北百姓也都认为《九歌》年久流传,其中肯定有很多错误之处,都认为《九歌》如果长期用这种粗俗的歌词,必将使这一古老的祭祀文化走向衰落。

屈原对百姓们说:“要拯救这一古老而又有重要意义的祭祀文化,关键是要重新修改祭祀歌词,只要歌词优美,百姓们就乐意听。这样,这种祭祀文化就能够得到长久的传承。”

百姓们都说:“这《九歌》歌词的修改工作只有三闾大夫您才能够完成。在《九歌》这种祭祀文化快要没落之时,您来到了汉北人民中间,您真正是上天派到人间的光明使者啊。”

屈原毅然承担了修改《九歌》这一重托。于是他深入汉北人民生活当中,广泛地了解当地的文化,特别是祭祀文化,他还充分征求当地百姓对修改《九歌》的意见。这样一年多之后,屈原对汉北这块土地就很熟悉了,在原《九歌》的基础上,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很快就创作出了《九歌》这组清新优美的抒情诗。

屈原拿着他新创作的《九歌》,在汉北人民的一个盛大节日里,出现在人民的面前。人们奔走相告,百姓们立即像潮水一样涌来,人民盼望新的《九歌》,聚集在屈原的周围,屈原为大家朗诵新作的《九歌》。

百姓们非常感谢屈原,他们载歌载舞,高呼庆祝,屈原因创作了《九歌》,而成为了汉北人民心中的英雄。

《九歌》共十一篇。除《礼魂》外,十篇各祭一神。这些神有三种:一种是天上的神,如《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一种是地上的神,如《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一种是为国牺牲者,如《国殇》。

《九歌》精巧别致,风格清晰,辞藻绚丽,情感纯真,具有浓郁的民歌色彩,反映了楚地人民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幸福生活、美好爱情的祈祝,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融入了屈原深邃的人生感喟和浓烈的爱国爱民之情。

《九歌》是一组祭祀诗,除《国殇》祭悼为国捐躯的英雄将士、《礼魂》不涉及具体祭祀对象以外,其他九篇都是神话诗。

屈原将祭祀神灵的歌词巧妙地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情感,使祭祀具有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是对楚国文化和当地人民的一大贡献。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和他努力学习地方民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分不开的。屈原喜爱并重视劳动人民所创作的民间文学,虚心地向民间文学学习。创造性地运用民间的神话、传说、寓言、歌谣等,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高尚典雅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