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女媭的死,给屈原内心造成很大的震动。屈原继续向汉北赶路,一路上反复地思考着姐姐女媭的话。他想,他为什么就不能听从姐姐的劝说,走世俗的道路呢?那样姐姐女媭地下有灵的话,也会安息了。
但很快,内心里理性的声音又坚定起来。他觉得无论如何,不能与那些奸佞之人同流合污,他要揭露他们的罪恶,与他们斗争到底,即便是放逐也不改其高洁之志。
屈原在流放路途之中,想到昔日君臣相知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他的内心无比愁苦。因此他作了《九章·惜诵》一诗,以沉痛悼惜的心情,讲叙自己因直言进谏而遭谗被疏的经历。
“竭忠诚 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
“疾君亲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故众口其烁金兮,初若是其逢殆。”
第一段话意思是说,我尽心尽力侍奉国君,却不能为众人所容,受到他们的排斥,非欲除之而后快。我不懂得献媚取宠,因而不能与小人合群啊。只有等待贤明的国君来察知我的一片赤诚。
第二段的意思是说,我事事为君王着想,事事先考虑君王然后才考虑自己,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但这样做也引起很多人对我怀恨在心。
第三段的意思是说,我极力亲近国君,没有官场私交,这又成了遭祸端的原因。没有人像我这样忠诚地思念国君,以至于忘却自己出身的卑贱。我忠心事君,心无杂念,不懂得邀宠求容的门道。
第四段的意思是说,众口一词的谎言连金属都能熔化,而你从来只忠君,不向权贵献媚,当然免不了要遭难啊。
这四段话,精辟地总结了屈原遭受君主疏远的原因。
屈原分析自己遭受疏远的根源,可谓透彻深刻,语语中的。但他并不因此教训而有所“觉悟”,还是依然不改其高洁之志,我行我素。任何人包括其姐姐女媭苦口婆心的劝说也不管用。他在《九章·惜诵》中,用理性的自责的声音说:
“惩于羹而吹兮,何不变此志也?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之态也。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意思是说,被汤烫过就应该有戒心,以后见了冷菜也要吹一吹再吃,你已经因直谏遭受处罚,就应该言行谨慎保全自己,可你为什么还不改掉耿直的性情呢?你想不仰求宠臣而亲近君王,这还不是以前的那种刚直态度吗?群臣胆小怕事,不愿直言,专门献媚取宠,与你离心离德,你怎能与他们合流,依附他们呢?
这里屈原用了一连串的诘问,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挖掘,表露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表明了自己的高洁之心。这是通过理性思考后的理性声音。
屈原在《九章·涉江》中,用“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的具体事例来说明贤臣的结局。这表明他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忠臣在昏君佞臣时代的悲剧,但是明知有这样的悲剧,屈原仍然不改其志,这也说明了屈原宁死不改其特立独行和坚守初衷的高洁品质。
屈原在第二次放逐江湘时所作的《离骚》,也同样表明了其与腐朽贵族斗争的决心。《离骚》中有对权贵的抨击: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苏粪壤 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离骚》中有着大量的对腐朽权贵的丑态的描摹与攻击,还有表明自己高洁的自我表白: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这些表白,表明了自己虽然遭到贬谪,但仍旧不改其高洁之心。
很少有人能够像屈原那样保持内心的高洁直到最后仍然不放弃的。一个人在顺境中保持高洁品质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在艰难困苦中仍然保持高洁的品质,这需要有巨人的素质。屈原就是这样的巨人。屈原的出现,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一个最美丽的精神象征。
屈原的这一品质,对后世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国历史上虽然遭受君主弃绝但不改其志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臣甚多,他们都因为正直而受到了君主的冷遇,或被斥逐朝廷,或被贬谪荒地,但他们并不因为行为正直触犯了君主而懊悔,相反还是不改其正直本色,在被斥逐和贬谪之后,还是坚决不与奸臣权贵同流合污,依旧保持着自己的高洁孤傲的品质和对祖国的忠诚,其思想行为可敬可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