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对怀王的中道改志十分震惊,他知道怀王罢免他左徒之职,停止他继续改革,肯定是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椒、南后郑袖等人在怀王面前说了自己的坏话。
屈原在变法与反变法的政治斗争中,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骤然老练成熟了许多。在打击面前,他表现得异常镇定,从容如初。他并没有被击倒,只是在为变法改革之夭折惋惜,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民众未来的不幸遭遇痛心。他想,怀王也许因听信小人谗言,一时糊涂,方做出这样的错误决定,迟早有一天,他会回心转意的。屈原知道楚怀王是支持变法的,只是他身边的奸佞小人很多,意志不坚定,经不住诱惑与贵族们的压力,又听信了谗言,将他罢免。屈原试图作出种种努力,使楚怀王收回决定,继续进行变法。
为了使楚怀王改变主意,屈原曾多次在宫廷门口,上书请求怀王接见他,向怀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表白自己对国家的忠心,试图让怀王驱逐小人而继续改革朝政。但是怀王拒不接纳,甚至不给屈原解释的机会。他听说屈原跪在宫殿门口,请求接见,很不高兴,而且怒不可遏,说:
“放肆!大王念你变法有功,没有将你流放,已经是够宽大的了,你屈原还想怎么样?公然敢到宫殿门口来抗议我了,来人呀,将屈原远远地拖出寡人的宫殿门口,不要让我再见他!要不是念你与我旧谊,如果换了别人这样大闹宫廷,寡人早依法将他剐了。”
于是一伙兵士从宫殿里跑出来,团团围住屈原,将他从地上揪起来。
“大王,臣冤枉啊!臣忠心为国,忠心耿耿为大王变法图强!”屈原用朗朗的声音大声分辨说。
屈原的声音是那么高亢激昂,传到了宫殿里,楚怀王听了,一时有点不知所措。毕竟他与屈原之间的君臣感情深厚,想让屈原进宫,这时靳尚却在一旁挑拨说:
“大王,屈原那小子漠视您的君主权威,扰乱朝廷正常秩序,不可让他久留郢都,否则会坏了朝廷的名声。”
宠妃郑袖也在一旁说:“大王,屈原变法倒也不说,但他与齐国修好,里通齐国,其阴谋深不可测,望大王不要上当!”
怀王接见屈原的心又缩了回去,传令说:“将屈原远远赶走吧,不要伤害他!”
一伙兵士于是将屈原塞进一辆马车,朝城门疾驶而去。到了城外的一处荒草滩,将屈原掀下车,扬长而去。
屈原在草丛里昏迷了三天三夜才醒。经历了这次被逐,屈原意识到上达怀王的言路给阻断了。
变法失败、苦谏失败,对屈原的打击是异常沉重的,经历了种种巨大打击之后,屈原清楚地看到了小人的真实嘴脸和楚国保守贵族的强大势力,但并不打算改变自己的志向。在以后一段日子里,屈原静观楚国内外的种种政治变化,等待着机会向楚怀王诉说自己的忠心,等待着楚怀王有一天能够幡然悔悟。
屈原在他的诗作中,对他为国为君谏诤的忠诚之心,进行了深刻的表白,屈原在这一时期,写下了《九章·惜诵》一篇。“惜诵”就是“喜欢谏诤的意思”,标题就表明了自己的谏诤之心。诗中极力表白自己对国家及君王的耿耿忠心:
“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意思是说,我思念君王,是群臣中最忠于他的人,不顾自己贫贱的身份,竭力为他效劳。侍奉君王专心不贰,不知道哪里是取得宠幸的大门。然而楚怀王只可思念而不能倚仗,上官大夫等卑鄙小人左右楚怀王,已布下了蒙蔽君王的天罗地网。接着写小人们对君主的诱惑以及自己的报君无门:
“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设张辟以娱君兮,愿侧身而无所。”
意思是说,带绳的短箭射向天空,捕鸟的罗网张设在地面。小人们设下种种陷阱坑害君王,我想效忠也没有了进身之路。
这几句都是对自己谏诤无路的惋惜与痛心,对小人们左右怀王排挤正直之士的抨击。这是屈原对君主忠诚不贰之心的自我表白,屈原作此文,是希望君主能够看到他的忠君之心,希望君主能够明辨是非,希望君主能够支持他继续推行变法。因此,此文也可看做屈原在遭受楚怀王疏远之后对楚怀王的苦谏,目的是为了继续变法。
屈原为推进变法,不顾怀王的反对,不顾个人的荣辱得失,勇于劝谏君主,为维护正义与国家的前途而敢于与腐朽势力抗争,最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直到遭受流放之苦。但屈原进谏君主之心依旧“虽九死其犹未悔!”正是这颗爱国忠君之心的驱使,使他没有趋炎附势,同流合污。而是逆流而上,敢于冒死相谏,这种为了正义、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冒死直谏、虽死不足惜的伟大品格,使他成为一个时代的中流砥柱,成为那个时代的正义之音,成为千古正义的化身。屈原的这种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后世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