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诗家之绝唱:屈原
11091900000018

第18章 会盟于楚,合纵伐秦

屈原出使齐国,联齐成功,在各国中引起了空前的轰动,作为一个外交家在各诸侯国之间也享有了盛誉。他果断地改变楚国的亲秦的外交政策,而与东方大国齐国结成巩固的联盟,这在当时形势下对楚国来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所以,屈原更加受到楚怀王的重视。

出使归来之后,接着便是六国合纵为盟的重大事情。屈原联齐抗秦,六国合纵的主张,得到令尹昭阳、大工尹昭睢等人的赞同。但大多数贵族却激烈反对,他们认为屈原主持的六国会盟会使秦国与楚国结怨更深,他们是亲秦势力,怀王的叔父就是反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和贵族保守派们纠集起来向怀王施加压力,反对六国会盟,反对屈原的联齐抗秦政策。但怀王支持屈原,对反对派的意见置之不理。于是,六国会盟的事情在屈原的安排下,紧锣密鼓地展开。

屈原作为楚国重臣,与合纵的代表人物苏秦多次商议六国合纵的事情,屈原认为,未来的六国合纵中,楚国应占最主要的位置。因此,楚王应该是纵约长,但苏秦是六国合纵的倡导者,他是由魏国委派来的,他认为魏王才是六国合纵的发起者,应由魏王担任纵约长。于是两个著名的外交家就纵约盟主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番辩论。

苏秦说:“纵约长的位置,理应属于魏王,魏王首先提出六国合纵,他派我游说诸侯各国,如果没有魏王的首先支持,我这六国合纵的宏大计划就不能够实现。所以魏王应为纵约长。”

屈原说:“您和魏王作为六国合纵的发起者,在六国合纵中理应有重要位置,但是,您不要忘记了,这不是一场争功的斗争,而应从现实政治来考虑,秦国现在最大的对手就是我们楚国,如果打败了我们楚国,秦王就可以争得天下。我们楚国与秦国之间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也是一对最大的矛盾。如果纵约长的位置由别国大王来担任,恐怕对秦国的政治攻势就不那么强烈,就失去了六国合纵的意义。”

苏秦想了想,觉得屈原说的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看法,并与屈原决定让齐王、赵王、魏王、韩王、燕王五位大王到楚国的都城郢与楚王结盟。

公元前318年春,怀王派使臣分别去请齐、魏、韩、赵、燕五国的君臣来楚之郢都会盟。楚是发起人之一,又是东道主,由于事先苏秦与屈原的秘密商讨,五国共推怀王为纵约长,主持这次会盟。仪式规模浩大,震动天下。不但有各国使臣观礼,而且还允许老百姓前来观礼。会盟开始,怀王昂首先登盟坛,齐、魏、赵、燕、韩五位大王依阶而上,各就各位。怀王对五国君臣说:“六国系山东之大国,皆为王爵,地广人众,实力雄厚。秦乃牧马贼夫,凭借咸阳要塞,不断发兵东进,侵吞各国领土。保国不如安民,安民不如择交,向暴秦割地求和,最终还是战祸临头,国家危亡。今日请诸王来郢,就是要结为兄弟,誓于神明:秦攻一国,其他五国俱出兵援救。有违盟约者,五国共讨之!六国联合起来,以战止战,合纵抗秦,秦定然不敢再出兵东犯。”

五国的君王听后,心情振奋,齐声赞同。于是屈原捧盘,恭请六国君王依次歃血,拜告天地及六国祖宗。之后,屈原将事先写好的盟约分发给各国,请六国君臣赴宴。

这一次六国会盟于郢都,完全是在屈原与苏秦的一手策划之下,屈原由此取得了楚怀王的更大信任。

此后,韩、赵、魏、燕四王与楚怀王依约相会于函谷关外。楚怀王既为纵约长,自然便是这次伐秦五国之师的总统帅,楚怀王率军浩浩荡荡西出函谷关,然而四王各率其军,彼此不相统一。秦守将樗里疾大开关门,陈兵索战,五国互相推诿,谁也不肯打先锋者。相持数日,樗里疾突出奇兵,绝楚饷道,楚兵乏食,兵士哗然,樗里疾乘机进攻,楚兵退走。楚兵既退,四国谁肯恋战,纷纷撤军。孟尝君所率之齐师尚未来到秦国边境,五国之师已撤,一场轰轰烈烈的六国联兵伐秦之战,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国伐秦”,虽然如此,但这毕竟是首次六国联兵伐秦,也是怀王人生中最辉煌的里程,虽没有真正交战,五国无功而还,但已显示出东方合纵尤其是齐楚联盟的巨大威力,使秦国很多年不敢轻举妄动。

屈原作为楚怀王身边最重要的外交家和政治家,对天下政治势力的重新整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楚国走上了一条自强的政治轨道。惟有此道,才能在与秦国的对抗中取得成功。所以,齐楚联合、六国会盟伐秦一事,是屈原合纵策略的进一步发展,它的政治威慑作用显示了合纵策略的正确性,也反映了屈原杰出的政治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