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一个尚礼的社会,事事都有一套繁琐的礼仪,这些礼仪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各种社会关系,对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有非常大的帮助。屈原在外交场合中,事事重视礼节,因此如鱼得水,能够顺利完成很多艰难的外交任务。
屈原在齐楚外交关系上,就突出表现出了一种重视礼节的外交家风范。
齐国是东方大国,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东方礼仪之邦,非常重视礼节。在屈原出使齐国之前,齐王曾私下访问楚国,当时屈原刚担任楚怀王左徒不久,一切礼仪的制定几乎都是他亲自安排的。楚于龙门以东长亭处,搭起了巍峨壮观的迎宾彩楼。齐宣王莅临之日,卯时未到,怀王便率文武百官来到迎宾楼。怀王登楼眺望,文武两列,肃立恭候。待齐王离迎宾楼数里之时,怀王一声令下,钟鼓齐鸣,丝竹共奏,加之天高日红,百鸟唱和,滚滚大江之滨,滔滔汉水侧畔,弥漫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怀王徒步往迎数里。二王相见,均施大礼,然后携手并肩,缓缓而行。百官夹道欢迎,共祝二王。怀王带卿相重臣偕齐王及其随从走过漫漫长廊,登上彩楼,举樽少酌,略叙友情,欣赏楚之水乡风光。然后下楼,或乘车,或骑马,奔赴郢都,楚之百官则簇拥于后,浩浩荡荡,逶迤十里,好不气派!齐王受到如此隆重迎接,感到非常快乐。
齐宣王对楚怀王说:“你们这套欢迎礼仪,就是来自礼仪之邦的人见了,也要惊叹不已。寡人原以为楚国对礼仪比较马虎,没有想到楚国礼仪文化如此精深细致。楚国比起中原各国来,更是礼仪之邦啊。”
楚怀王听了赞扬的话,很是高兴,就说:“寡人这套迎接大王的礼仪,全是屈左徒一人制订下来的。他对外交礼仪有深入研究。”
齐王看着屈原,微笑着说:“屈左徒,您的外交礼仪,就是孔子见了,也要赞叹不已啊。哈哈。即使齐国专门研究规制的,恐怕也不能习得屈左徒这一套礼仪。”
正因为屈原对各国使者及君主在接待与交往中非常重视礼节,所以屈原第一次出访到齐国,齐宣王对屈原也给予了高规格的礼仪。屈原一行到达之日,宣王像不久前欢迎孟轲师徒那样,率文武百官于王宫东门外广场举行欢迎仪式,旌旗猎猎,鼓乐喧天,文武两列,躬身施礼,场面盛大隆重,气氛热烈肃穆。欢迎仪式之后是丰盛的国宴,对屈原的到来给予了隆重的欢迎。
接风洗尘宴会之后,齐宣王安排屈原休息,第三天方在明堂正式接见并与之会谈。明堂就是“明政教化之堂”,明堂系天子之庙堂,只有祭祀、朝会诸侯、飨功、养老、教学、选士等意义重大的活动,才在这里举行。屈原不过是楚之一介使臣,能于明堂接见并与之会谈,这是对屈原尚“礼”给予的回报。齐宣王在明堂会见诸侯使臣,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齐王对屈原礼仪之重,就像接待一个大国的君主那样。这也可以看作是屈原在楚国的外交舞台上重视礼节的一个证明。
在中国古代,不但个人尚礼,而且国家也非常崇尚礼,孔子就曾经亲自审定《礼》这部经典文献,使之变得更加符合儒家礼法。大理学家朱熹等也都很重视“礼”。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说法。孔子等思想家都对“礼”做了特别的删注,使得礼法更加符合封建统治秩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礼法“正人伦,美教化”,为封建统治尽了一分力。屈原作为一个维护既定秩序、维护君主权威的政治家,对礼的高度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屈原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自然也崇尚礼仪。屈原虽然是一个嫉恶如仇的政治家,以一个改革者的形象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但在外交与待人上却是一个极为谨慎谦恭的人物,对人态度彬彬有礼,做事情礼仪周全,没有半点的盛气凌人之态。这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素养和他内心崇高的道德情操,像屈原这样的谦谦君子式的政治家与外交家,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