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诗家之绝唱:屈原
11091900000015

第15章 谋求平等的君臣关系

由于屈原在担任三闾大夫时的出色表现,几年后,被楚怀王任命为左徒,其地位仅仅低于令尹。若按官场排名来看,应相当于楚国的第三号人物,依次是楚怀王、令尹子椒、左徒屈原。而令尹子椒是怀王的叔父,是皇亲国戚,昏庸之辈,虽有权力未必就管理实际政治事务,所以屈原是宫廷里实际最重要的政治执行人物,是君主最为重要的股肱之臣。令尹、左徒、司马三个大臣一起,共同被称为朝廷的三驾马车,供楚怀王驱使。这时的屈原,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屈原决心跟随楚怀王,辅助怀王兴盛楚国,一统天下。

在封建时代,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地位天壤之别,判若鸿沟,即便是肚量再大的君主,也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而臣子则匍匐在地,高呼万岁。君主享有对臣子的绝对支配权。因此,在封建时代,要想建立平等的君臣关系几乎不可能。一般平庸的臣子也就不敢想在君主面前争人格尊严,只能像奴仆一样在君主面前卑躬屈膝,任由驱使,丧失尊严。但历史上确乎也有那么寥寥可数的几个名臣,与君主之间关系默契,几乎处于平等的地位,如管仲、伊尹等。这些臣子能获得与君主在人格上几乎相同的尊严感,并不是君主施舍给他们的,而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才华、智慧,从帝王或君主那里赢得的人格尊严。

屈原自然不甘于做一般的奴仆之臣,他要做君主的忠臣,但更要做有自由意识的、有尊严的臣子,他的尊严感要求自己与君主在人格上处于平等的地位,这需要他为此而付出努力。

春秋战国时代,伴随着普遍王权的衰落,社会结构出现了大震荡,奴隶制日趋解体,昔日固定在旧有结构里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剧变。这种社会结构的活化,使士阶层得以从原有的政治秩序中解放出来,成为可以自由流动的知识阶层。由此知识分子获得了一种空前的心灵大解放,使知识分子焕发出自由与青春的活力。这就使得士人在君主眼中的地位逐渐地提高,使一种新的平等的君臣关系成为可能。另外,各国君主为了达到称霸天下或不被别国所吞并的目的,争相笼络各国人才,他们对各国知识分子礼遇有佳,这使得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使君主与臣子之间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变得可能。张仪、苏秦等游说天下的纵横家受到了各国君主的礼遇,成为君主的座上宾,不受君臣关系的制约,成为各国知识分子崇尚人格自由的典范。

屈原作为一个高度自尊的人,自然对人格尊严看得格外重要。即便是在楚王面前,屈原也要求保持自己的尊严,要求与楚王在君臣关系上处于平等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屈原在君臣关系上与那些贵族官僚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

就在屈原就任左徒的当天晚上,楚怀王在宫殿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晚宴,以提高屈原在朝廷中的政治威望。屈原在这样的宴会上,理应对怀王表示感恩戴德之心,但屈原却没有按照通常的仪式规程来接受怀王对他的恩赐。

按通常的惯例,每个任左徒及以上官职的朝廷要员,君主都要赠送给他们一柄佩剑,臣子们要跪着接受君主赐予的佩剑。这是就职晚宴中的一个隆重的仪式。表示君主的绝对权威和高贵尊严,表示臣子臣服于君主,接受君主的绝对权威。

但屈原为了保持个人的尊严,愿意跪着接受怀王赠送给他的一柄宝剑。他只是半膝略微弯曲,然后从君主手中接受了这把佩剑,怀王略微有些迟疑,脸上闪过一些不快之色。但还是将佩剑授予了屈原。

众人都看着屈原的神情,对他的不屈膝下跪感到很是惊讶。这可是犯了禁忌的。于是那些喜欢说长道短的朝中贵族们都交头接耳起来。楚怀王听到人们的议论,不觉对屈原的做法也有些不满。

屈原接受了佩剑说:“大王,您既然赐予我佩剑,赦免我三次违背君令而不被惩罚的特权。我对大王的恩德万分感激。但我还有三事相求,需要大王答应,才能出任左徒之职。”

楚怀王说:“哦,说来我听听,只要寡人能做到的,尽量满足你。”

屈原说:“此后臣在朝廷拜见君主,自然行君臣大礼,但若是在其他场合拜见,则只行叩拜之礼,此为其一。第二,大王要设神坛拜祭上天,发誓信任于我,永不翻悔。第三,大王要给予我充分的政治自由,好使我能够自由地施展政治抱负,大王不得任意怀疑和干涉。如果能够做到这三点,我才肯任左徒之职。”

楚怀王想了想,屈原这条件还不算苛刻。楚怀王急需要屈原来辅佐自己,也就答应了下来,楚怀王说:

“好吧,寡人答应你,选择良辰吉日设坛拜祭天地,寡人当着百官和上天的面,与你一同祭拜天地。彼此发誓永不背弃。寡人决不干涉你的政治自由,寡人允许你与我在朝堂外以兄弟相称,而免除一切君臣之礼。”

屈原见楚怀王很爽快地答应了自己的条件,想到未来在怀王面前的自由与尊严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于是很感激地对楚怀王说:“大王能如此体谅微臣,令微臣感激不尽,微臣愿尽其所能,为国家和君主效力。”

楚怀王满意地看着他,屈原也真诚地望着君主。君臣之见仿佛摒弃了一切世俗的权力与尊卑的隔阂,心灵平等而坦诚地交融在了一起。

楚怀王与屈原在一个良辰吉日对天发誓,君臣共同祭奠了楚国的先祖,共同祭拜了天和地,然后他们的鲜血流在了一起,宣读了誓言,发誓永不反悔。一整套烦琐的仪式之后,屈原正式成为楚怀王的辅弼大臣。

在中国历史上,士大夫多半依附于君主而存在,他们为了获得政治上的话语权,很多人完全将自己的一切都托付于君主,在君主面前如牛马走狗,丧失了人应有的尊严。因此,这些人尽管是朝中衮衮大臣,甚至如李斯一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终究失去了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尊严与骨气,虽然获得了君主的宠幸,享有高官厚禄,甚至有些依附于君主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人格上是卑贱而渺小的。历史上只有屈指可数的一些人,傲然独立于君权之外,与君主保持平等的关系,如周公、屈原、诸葛亮等,这种不屈的品格是很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