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是呼吸道黏液腺和杯状细胞的分泌物,正常人体一般是有痰的,但量很少,通过呼吸道细胞的纤毛的蠕动,能够排出。但呼吸道疾病时,痰液分泌增加、黏稠,通过咳嗽排出困难,这时需要使用祛痰药。祛痰药可分为恶心性祛痰药、黏痰溶解药和黏痰调节药三种。
恶心性祛痰药是口服后通过对胃肠道的刺激,反射性的引起恶心,同时使支气管黏膜腺体分泌增加,使痰液稀释,易于排出。代表药物:氯化铵、愈创木酚甘油醚等。氯化铵在溃疡病、代谢性酸血症时忌用,镰状细胞性贫血慎用,长时间使用可引起高氯酸血症,可有嗜睡、精神紊乱、定向力障碍,恶心、呕吐、腹痛等不良反应;
儿童口服剂量为每次10—20毫克/千克,每日3次;常与镇咳药组成合剂使用,如甘草合剂等。愈创木酚甘油醚:有恶心的胃肠道不适反应,少数有出血现象、停药后消失,有刺激和扩张血管作用,肺出血、急性胃肠炎、肾炎患儿不宜使用;儿童口服剂量为每次3—5毫克/千克,每日3次;常与镇咳药组成合剂使用。
黏痰溶解药可使痰中黏性成分分解,降低痰的黏度,使之易于咳出。代表药物有乙酰半胱氨酸(富露施),哮喘、严重呼吸道梗阻患儿禁用,与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相互降低药效,使用时应间隔4小时以上,可有低血压、心动过速、恶心、呕吐、皮疹、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儿童口服剂量为每次50—100毫克,每日2—4次。
黏痰调节药的黏痰溶解作用弱于黏痰溶解药,而主要作用气管、支气管的黏液产生细胞,使其分泌黏性较低的分泌物,使痰液变稀,易于排出。代表药物有溴己新、氨溴索、羧甲司坦等。溴己新(必嗽平)胃溃疡患儿慎用,可有恶心、呕吐、肝酶升高、皮疹、头痛、遗尿等副作用;儿童口服剂量为每次4—8毫克或0.2毫克/千克,每日2~3次。氨溴索(沐舒坦),作用强于溴己新,并有一定的止咳作用,但胃溃疡、青光眼、恶性纤毛综合征、肝肾功能不全患儿慎用,有轻度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偶有眩晕、头痛、乏力等副作用,与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红霉素等抗生素有协同作用,应避免与强镇咳药同时使用;儿童口服剂量为2岁以下,每次7.5毫克,每日2次;2~5岁,每次7.5毫克,每日3次;5—12岁,每次15毫克,每日3次;12岁以上,每次30毫克,每日3次;静脉滴注时每日1.2—1.6毫克/千克,分2~3次,缓慢滴注。羧甲司坦溃疡患儿慎用,偶有轻度头晕、恶心、胃肠道出血、皮疹等,可提高青霉素疗效,应避免与强镇咳药同时使用;儿童口服剂量为每次10毫克/千克,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