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凡是名人的传记都开始称“大传”了,似乎只有“大传”才能配得上名人,不在“传”之前加个大字似乎就对不起传主。但是,这样跟着感觉走,犯错误也就在所难免。
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名词都有其固定的意思,譬如内传、外传、内篇、外篇、大传等。如果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往往会南辕北辙。
一般来说,解释经义的文字叫“内传”,如《韩诗内传》。有时人物传记也可称内传。“外传”的意思相当于外编。《国语》一直就被当成“外传”来看待,因为它作为《春秋》的外传,补上了《左传》之不足,而《左传》一直被称为《春秋》的“内传”。有时,为史书所不载的人物立传,或者于正史之外另为一个人物作传,以记录其逸事趣事,也可称为“外传”,如《汉武帝外传》、《飞燕外传》等。而“大传”是《礼记》第十六篇的篇名,孔颖达对“大传”的解释是:“名曰‘大传者’,以其记祖宗人亲之大义。”《礼记·大传》通引《仪礼·丧服传》中的条文以推而广之,没有对“经”进行解释而只是转录,这样的情况就被称为“大传”。另外,到汉朝初年,《尚书大传》有时也被简称为“大传”。
由此可见,“大传”和“伟大的传记”根本搭不上边,动辄来个某某“大传”,只能说明作者对于“大传”的真正意思非常模糊。
趣味链接:
一个中学生对图书馆的一个办事员说:“我要借一本书,但跑了很多图书馆也找不到。”办事员问他:“是一本什么书?”
他说:“在读书时成绩很差的名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