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善解童贞
11089600000016

第16章 妈妈不抱我了,不爱我了吗

辉辉妈妈正在洗澡,突然从浴室的镜子里看见辉辉站在门缝里看自己,不禁一惊,走过去想把门关上。辉辉撒娇说:“妈妈,我要和你一起洗澡!”妈妈愣了一下,儿子都这么大了,赶紧哄着他关上门。辉辉妈妈面对镜子良久,这孩子怎么回事?小小年纪别学坏了吧,但想起辉辉看着自己天真而又认真的表情,妈妈真有些摸不着头脑。

相信很多父母遇到这类事情时都会对像辉辉这样的孩子斥骂。可是孩子究竟为何会这样做呢,大人们有没有深究其中的原因?这里可不仅仅是孩子对成人身体的好奇心,更是因为脱离开母体而又怀念妈妈的怀抱的孩子对母亲特别依恋的一种行为表现。他们希望自己永远是那个可以被爸爸和妈妈抱在襁褓中的小婴儿,拥有着最安全的爱护和最温暖的拥抱。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地大起来,无论是妈妈对于儿子,还是爸爸对于女儿,都必须让孩子学会独立,不仅是生理上的断奶,更是要完成他们的心理断奶,所以必须想办法让孩子们能够顺利脱离母体,独立而坚强地长大成人。

1.离开妈妈的怀抱就睡不着

但是,很多妈妈都有一个同样的烦恼:好几个月大的孩子不会自己睡觉,一定要抱在手里摇着哄着才能入睡,把他放到小床上马上醒过来大哭大闹,没办法,又抱起来哄。待他睡醒,妈妈们腰酸背痛,手臂酸麻,而接下来又要开始给宝宝喂奶,或者逗孩子玩,不甚劳累。如何才能让孩子一个人安静地入睡呢?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若是能解决好上述问题,不仅可以减轻大人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自己也很好。抱着睡很容易使孩子的脊椎变形,躺在床上睡有利于孩子脊椎的正常发育,还有利于其身体的休息。而且从小养成自然入眠的好习惯,对今后孩子独自一人睡有很大帮助,可以很自然地过渡,不会有任何困难与不适。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上述情况,那一定要尽快纠正这个习惯。如何调教孩子自己入睡?不妨来试试以下方法。

(1)在孩子睡觉前尽量不要让孩子兴奋,不要再逗他开心了。轻声对他说:“宝宝要睡觉了。”不要以为他不懂,坚持每次都这样做,会对孩子产生一种条件反射,刚开始做是比较困难,但渐渐地哄孩子入睡就相对容易多了。

(2)不妨睡前放一些催眠的轻音乐,如世界名曲或民乐,一定要轻柔缓慢的,这样才能使孩子心静,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有效的音乐熏陶。

(3)开始哄孩子入睡时依然是抱着他睡,孩子一旦睡着便轻轻地将其放在床上,放在床上时不要马上离开,妈妈依然用身体挨靠着孩子,孩子正处于轻度睡眠,依然以为是在妈妈的怀抱,慢慢地就会适应“半怀抱、半床铺”的感觉。

(4)当孩子还小时,妈妈可盘腿坐床上,孩子抱在怀里、距离腿很近,孩子入睡后腿分开,孩子落在床铺上,撤出左手(孩子头部在左侧),在左臂下放入小枕头。

(5)抱孩子睡觉时千万不要摇晃孩子、也少用摇床,也许父母会以为这样会容易使孩子入睡,但是从医学角度而言晃动对孩子头部神经不好。只需怀抱着孩子,然后轻拍孩子背部,一边轻声哼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小草》、《摇篮曲》等轻缓的歌曲,那么孩子自然很快地就入睡了。

(6)等孩子5个月时,采用“妈妈抱着床睡”,即孩子是躺在床上的。但妈妈趴在宝宝身边,依然作怀抱姿势,表面上是妈妈抱着孩子,实际是妈妈抱着小被窝,给孩子造成妈妈正抱着他的错觉。

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是留恋妈妈的怀抱,但时间长了就放不下了,所以一定要让孩子脱离母亲的怀抱。现在孩子还小,而且哭闹厉害,所以还是不要断然行事,慢慢来,等孩子大些也重了,再抱着睡大人会很辛苦。所以,当很多妈妈一听到孩子大哭时就不忍心,此时大人一定要豁出去就让孩子哭闹几天,坚持要他自己睡。孩子无论几个月大,都是很明白你说的话的,知道哭是没用的,自然就会改掉让抱着睡觉的坏习惯。需要注意的是,你的意念一定要坚决,态度要温柔,一段时间以后定有效果,要有信心!

2.让孩子脱离妈妈的怀抱,学会独立

孩子在1岁半至3岁时是敏感性和依赖性最强的时期,如果妈妈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就会造成孩子的恋母心理。一般来说,过于恋母的孩子往往是由妈妈的“感情私有”造成的。有些母亲希望孩子只爱她一个人,只对妈妈一个人亲热,孩子越依恋她越高兴,不愿意看到孩子对别人有感情,认为这样会冲淡孩子对妈妈的感情。妈妈的这种私心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婴儿时期,妈妈对孩子的怀抱、爱抚等良性刺激对婴儿的身心发育极为有利,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妈妈对孩子的爱抚如果依旧如故,就会人为地造成孩子的婴儿化心理时期延长,干预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孩子的恋母心理。

孩子过分地依恋母亲,整日只想围着妈妈转,生活圈子过于狭窄,对孩子智能、合群行为的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还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和感情脆弱,不能适应社会。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是社会的一员,他必须同各种人接触,必须具有社会化的感情,将来才能融入社会中。那么,妈妈应该怎么办呢?

(1)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自由玩耍。尽量让孩子独立听故事录音、看电视、读书等,孩子自身的活动多了,就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妈妈一人身上了。

(2)为孩子找几个小伙伴,培养他对同伴的感情。让孩子与小伙伴们互相串门,一起玩耍,让孩子逐渐体会到生活中不仅有母子之情和亲人之爱,还有友情。

(3)让孩子同其他亲人多接触,培养广泛的亲情。请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阿姨姑姑等近亲来家中小住,也可以让孩子到他们家中去生活一段时间,让孩子适当离开妈妈,消除他的依赖性。

(4)不要经常对孩子做像对待婴儿般的亲昵动作。如亲吻、拥抱,过多地抚摸其身体等。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已慢慢长大了,不需要妈妈像对待婴儿那样对待自己,逐渐淡化孩子对妈妈的依恋。

(5)从小养成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有些男孩晚上非要妈妈搂着睡,否则就不肯入睡。这种孩子往往较瘦弱,胆小,爱哭,缺乏独立性。从小养成独睡习惯,可以有效地克服这种种现象。

我们对孩子的最大照顾,其实就是教会他自立;我们不能一味地给孩子笑脸,有的时候也需要冷峻甚至是冷落。孩子是最受不了冷落的,但做父母的首先要有这样的意识,那就是,往往只有一个人时才会体会孤零零的感觉,才会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一个孩子在脱离母体后,两三岁的时候就要求他独立应付一些事情,这确实有些强人所难。所以在三岁到七岁的这个年龄段,一周的时间不妨安排一到两天让他独处,其他的时间还是由成人照料。但是给孩子关爱并不意味着溺爱,更不是我们给他什么,他就得接受什么。孩子是有自我意识到独立个体,我们既然强调把与孩子的关系社会化,就得征求他的意见,时常问他,“这件事,你怎么看?”这样的问题,虽然孩子并不能给我们什么实际的看法,但是这会让他主动去思考,更会让他有强烈的自我存在感,而不是依附感。

在生活中父母若处处都给孩子提供“我是谁”的锻炼机会和展示平台,渐渐地,孩子心中那个内在的“我”就会逐渐清晰和强大起来,并且会表现出热情、聪明、向上的一面。父母需要尽量提供这些引发孩子积极反应的刺激物和场所,孩子若在童年就能与环境、与周围的人很好地融合,长大后就不容易迷失自己,而会更加自信自如地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演绎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