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谁说爷爷奶奶带不好孩子:爷爷奶奶育孙经
11087300000009

第9章 爷爷奶奶,有一种爱叫手放开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二代”,作为独二代的小孙子、小孙女,不仅是祖国的花骨朵,更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小心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于是吃饭我来喂、衣服我来穿、上学我来送、书包我来背,这个别碰,那个别拿……“温室里培养不出历经风雨的花朵”,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听听孩子自己的声音,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吧。

1.我不会

案例:

已经上大班的鹏鹏在幼儿园里什么事情也不会做,又不肯学。一让他自己做事情,他就说“我不会”。原来鹏鹏在家,都是奶奶替他做一切事情。起床时,帮他穿衣服、叠被子;吃饭时,筷子都不会拿,就给他一口一口地喂饭;要系鞋带了,把脚往外一伸,根本用不着自己动手……

由于奶奶过分溺爱,处处包办代替,使鹏鹏渐渐习惯了依赖,什么都不会自己做,以至于在幼儿园里老师教都不愿意去学……这无疑是爷爷奶奶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更糟糕的是,这种“包办代替”还有可能使孩子产生认为自己无能、愚蠢的观念,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这对孩子更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严是爱,溺爱是害,鹏鹏在幼儿园里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又不肯学,一方面是因为习惯了依赖,另一方面就是自己从来没做过的事情不敢去做,在老师和其他小朋友面前没有信心。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就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

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然后对孩子多进行精神鼓励,如拥抱、抚摸、口头夸奖等。

(2)尊重和信任孩子。

尊重孩子,使他切实地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信任孩子,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并给予积极关注和表扬、切忌包办代替,更不可打击、讽刺。这样既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品质,又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

2.幼儿园里的乖乖女变成家里的娇娇女

案例:

琪琪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在幼儿园各方面表现都很棒,吃饭、入厕、穿脱衣服、鞋子都能自理,还经常帮助别人,因此,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是老师眼中能干的乖乖女;而在家中,乖乖女就变成了娇娇女,由于爷爷奶奶的宠爱,向来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稍不如意,就撒娇、哭闹。

琪琪在幼儿园和在家的表现截然不同,首先是由她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幼儿园和家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孩子年幼,自控能力差,对家长有强烈的依赖心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她的行为有所制约,每位老师要照顾那么多孩子,不可能每个孩子的每件事情都要由老师来包办代替,所以,许多事情都要靠孩子自己来做。缺少了依靠,孩子只能自己动手。还有孩子在一起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快慢之差,对错之别,老师会对表现好的孩子进行表扬,对表现一般的孩子也会给与鼓励,这样表现得好的孩子会越来越好,表现一般的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都做得很好,再加上老师的鼓励也会不断进步。

其次就是家长的原因。爷爷奶奶的溺爱、放松要求、保护过多、对孩子包办代替、教育方法不得当以及忽视了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都导致了孩子在家与在幼儿园的不一致行为。

许多孩子都存在这种在幼儿园里听话,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做,在老师心目中是好孩子,可回到家里却变得任性、娇惯、自主性差,事事让父母代替,处处依赖父母,在家与在幼儿园大相径庭的行为。

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表现得一样好呢?

(1)正确地爱孩子。

溺爱孩子,对孩子无原则地迁就,从爷爷奶奶本意来讲是爱孩子,可实际上却害了孩子。由于溺爱,造成孩子的过分依赖,孩子本来稍加努力就能做到的事却让大人代替,养成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气。因此,爷爷奶奶既要爱孩子,更要负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对待孩子,把爱与教育结合起来。

(2)不要事事都包办代替,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爷爷奶奶总认为孩子年龄小,能力差,因此吃饭穿衣都不让孩子动手,一切代劳;或怕让孩子自己做事会惹出许多麻烦,为了省时省事,就事事包办。这样做一方面影响了孩子应有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滋长了他过分的依赖心理,使他缺乏进取心。

爷爷奶奶应注意,孩子能做的事,决不包办代替,信任孩子,放开他们的手脚,积极创造条件,锻炼孩子的能力和自觉性。

(3)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鼓励孩子,让其感受大人对她的期望。

(4)保证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密切联系,是保证孩子教育一惯性的重要方法。家长要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孩子回到家以后,不能放纵,应尽量按照幼儿园的纪律来约束孩子,持之以恒,形成合力,使孩子把老师、家长的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

(5)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请老师帮助教育。

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孩子期待着老师和伙伴的认可。家长可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把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客观地反映给老师,如孩子在家表现不好,要求老师帮助教育;孩子有进步时,则请老师及时鼓励,在集体中给予表扬,使其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于孩子养成在家里和幼儿园中一惯性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格。

3.你傻呀,送我上学不知道拿书包

案例:

早上,学校门口有一位小男孩正朝着他的奶奶大声吼叫,满头白发的奶奶一手为孩子撑着伞,另一只手拎着水杯和早饭,奶奶忙得忘了给孩子背书包,他瞪着双眼气愤地说:“你傻呀!送我上学不知道拿书包,还不快点回家去拿!”奶奶二话不说气喘吁吁地向家跑去,孩子嘴里却还在嘟囔着什么。

没有一个祖辈是不爱自己的孙子的,相信像案例中“甘为孺子牛”的奶奶这样的老人大有人在,但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有没有想过,对于孙辈到底应该怎么来爱?在这个小男孩眼中,或许奶奶已经不是奶奶,而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保姆、仆人。

案例中的男孩不但自理能力很差,也缺少对他人最起码的尊重,不懂得感恩。孩子小的时候,表现出一些不合理行为时,大人毫不在意,甚至还不经意地鼓励强化了这些不良行为的滋长和蔓延。等孩子大了,再意识到错了但为时已晚。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从一开始就应该做正确,不要无原则地爱孩子。一颗参天大树,长了一个小芽,你想扳掉倒非常容易,可是你没有扳掉它,一直让它长成一个粗大的枝叶,再想扳掉它就很困难。同理,当孩子的一个小毛病第一次出现时,应该把它扼杀在萌芽之中;当孩子第一次出现的问题时,你去纠正他,让他知道这世界的规则就是这样的。可是如果你没有纠正,一直让它形成一种习惯再去纠正,往往是大人痛苦,孩子也痛苦。所以孩子的小问题要及时正确地纠正。

4.替孩子玩玩具的姥姥

案例:

小小被送到幼儿园之后,老师发现这个孩子什么都不肯做,不光不肯叠自己的小被小褥,就连游戏也不玩,别的孩子玩的时候,他在一边巡视和指挥:“你,站这边;你,到那儿去;你,玩给我看。”小朋友都很烦他。

老师做了一次家访,才明白了问题的症结。原来小小的父母因为工作忙碌,把孩子交给姥姥姥爷抚养。两位老人对孙儿十分娇惯,玩玩具都怕伤着孩子,总是姥姥玩给他看,“替他玩”。老师家访时,姥姥还一边和老师说话,一边替小小玩变形金刚。小小看着变形金刚在姥姥手里花样百出,兴奋地大叫。但是让他自己玩,他却一个劲地退缩,不知道从何下手。

手是人重要的感觉器官,通过手的活动,可以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使孩子心灵手巧。而姥姥怕伤着孩子,便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去做,如果孩子的动手能力差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哪个更得不偿失?

对孩子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的。孩子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第一次自己叠被子、第一次系红领巾,第一次洗鞋子……这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对孩子独立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影响着孩子走向独立的信心和进程。姥姥怕小小受伤而剥夺了他太多第一次自己做事的机会,甚至包括孩子自己动手玩玩具,这样做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差、丧失了探索世界的兴趣和勇气,而且养成孩子懒惰、笨拙的毛病。

杨振宁博士在对中美学生的调查比较中,很中肯地指出,中国孩子动手能力差,胆小,怕出错,不善于选择和剔除,不善于提出问题,崇拜权威。所以做家长的更应满足孩子的动手动脑的需要,在动手动脑探索活动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动手,养成爱动脑思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这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动手技能,如抓、握、倒、挤、夹、敲、剪等;生活自理能力比如穿脱和整理衣服、梳头、洗脸、洗手帕等;照顾环境能力,比如扫地、擦桌子、切水果、分碗筷、收拾玩具、拔草、浇花等,这样做既能锻炼动手能力,又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动手能力应从婴幼儿开始,三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比较自如,还能够掌握一些精细动作,所以生活自理能力的练习要在此时抓紧培养。同时还要利用幼儿好模仿的特点,鼓励支持幼儿模仿大人的生活。

5.被扼杀掉的“我自己来”

案例:

最近,三岁的子峰总是一番小大人模样,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做。早上起床穿衣服时,他嚷嚷着要自己系扣子,可是系半天都系不上就开始生气,把衣服全扔到地上;吃饭时,要自己用勺子吃饭,可是自己又舀不上饭来,就生气地把碗退下桌子。每当这时候,奶奶也没办法,只好尽量哄着给他穿衣服、哄着给他喂饭吃。久而久之,子峰就再也不说“我自己来”了,而是做什么事都直接喊:“奶奶,我要……”,奶奶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帮他做这做那。

子峰有自己独立做事的愿望是非常好的,虽然自己做不好会生气,但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的。但是,奶奶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且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加以引导,从而扼杀了他的积极性而不愿意再做任何尝试,而是事事依赖奶奶。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更要注意鼓励、支持和引导孩子,而不能急功近利,打击孩子的独立愿望,或者包办代替,剥夺孩子的锻炼机会。当孩子自己做,做得不好的时候,一定要鼓励他,对他能够自己做事表现出绝对的满意,同时给他指出一点小缺点,告诉他如果再努力一点、坚持一点一定会做得更好。还可以再孩子自己做事情的时候适当地、不留痕迹地帮帮他,使他的成功机会更高一些,等他高兴的时候再指出哪儿还需要再做出努力,而一般在他大喊大叫的时候劝说往往起不到作用。

一般来说,小孩子都有“我自己做”的欲望,关键看家长如何引导。比如,当孩子把左右鞋子穿反了的时候你是怎样对待的呢?是简单训斥:“你真笨!”还是干脆包办代替呢?要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恰恰是扼杀了孩子的主动精神,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欲望彻底毁灭在了萌芽状态。如果家长在此时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宝宝会穿鞋了真不错,不过仔细看看,你穿的对不对呀?”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鞋穿反了,并鼓励孩子重新穿一遍。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地增强了。

6.谁剥夺了孩子发现的自由

案例:

两个孩子在玩沙,他们的奶奶在一旁聊着家常。他们都有一个漏斗,都要用漏斗把沙子运到远处的一个桶里。但一边运、一边漏,所以桶里总也装不满沙子。

一个孩子不停地装、运,不停地漏。他奶奶看了一眼并没有管他。直到孩子发现,用手把漏斗的孔堵住就行了。于是,孩子乐此不疲地玩个不停。

而另一个孩子的奶奶看不过去了,跑过来说,“这还不简单,你把孔堵住就行了。”这个孩子玩了两下,便说,“奶奶,咱们走吧,我不想玩了,真没劲!”

孩子出生的时候一无所知,必须依靠自己内心的密码驱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慢慢积累各种经验,学习到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技能与智慧,最后才能完成自我的成长。从出生,到坐,到爬,到走,每一个过程孩子都是用自己的全身心去学习的。生活中的各种技能,最终也是靠她自己才能真正学习到。

因此,给孩子空间,给他们思考与探索的空间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过度保护、过度干涉孩子,否则孩子的思维、探索能力会弱化。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做家长的,需要做的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与爱,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不要包办孩子的事情。只要我们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给予一些恰当的指引,结果往往让你赞叹不已。孩子的能力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所以,孩子没有向你求助时,你就要允许儿童靠自己的能力去完成自己喜欢的工作。即使这样做可能比成人去做或者比在成人的协助下去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我们也应该支持,因为这个时间,正是儿童成长的过程。在孩子不需要帮助的时候,对孩子的帮助会被孩子认为是干涉。过多的干涉,不但剥夺了儿童身体上的自由,也剥夺了他们思想上的自由、发现的自由。

7.爷爷的鼓励是成长的动力

案例:

聪聪爷爷为了培养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从很小的的时候就鼓励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吃饭开始,自己能抓饭吃,大人就不喂饭。自己能穿鞋,大人就不帮着系鞋带。聪聪两岁多的时候,就试着自己就穿衣服。那是冬天的早晨,爷爷发现了就开始计时,尽管聪聪穿衣服用了整整四十分钟,爷爷还是对孙女的耐心和毅力大加赞赏。从此,聪聪总是尝试着自己去做事情。

在一年级下学期清明节前一天,学校老师布置做小白花,第二天去祭扫烈士陵墓。爷爷就鼓励聪聪自己做,一会功夫她用餐巾纸折了四朵小花,第二天信心十足地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小花去献给先烈。尽管花做得不算精美,但是聪聪通过自己动手去做而感受到了其中的快乐,还受到了爷爷和老师的表扬,以后做事也更自信了。

聪聪爷爷果然很聪明,他知道对孩子的爱不等于溺爱,不等于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也不等于可以剥夺孩子自己动手做事的权利。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是孩子们可以自己做的,只是由于身边有可以依赖的人,他们就不做了。放弃了可以自己做的事,也就永远得不到通过自己努力随之而来的快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教育孩子,一定要切记:一忌娇,娇子不会成好苗;二忌惯,惯成恶习不易改;三忌溺,溺爱过分总生弊。孩子独立、自理的良好习惯必须从小培养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

8.奶奶的榜样力量是最真挚的爱

案例:

玲玲的奶奶住在农村,她总是自己种菜、缝衣、养鸡,暑假时,爸爸妈妈会把玲玲送到奶奶家去开阔视野、认识农村,有时也会把奶奶接来住一阵子。在玲玲的印象里,奶奶总是笑眯眯地从早忙到晚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同时还要求玲玲跟着她一起做这做那。比如奶奶洗衣服时,旁边会放一个小盆让玲玲洗自己的小手帕。可玲玲一直认为奶奶“小气”、生活太节俭,奶奶的棉袄都是自己缝的。有一年冬天,妈妈要给奶奶买件羽绒服,奶奶不同意说棉袄挺暖和的。奶奶常说钱要用在刀刃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后来,奶奶听说村里邻居家的孩子上学缺钱,就拿出300元钱送去。玲玲过生日,奶奶问她想要什么礼物,玲玲说想要布娃娃,生日那天奶奶送给玲玲自己亲手缝的花布娃娃,虽然不及外面卖的精美,但玲玲很仔细地收藏着,因为这是奶奶送给她的“爱”。

玲玲的奶奶虽然文化不多,但她的勤劳、善良、节俭,为玲玲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生活中,她对孩子严格要求,从不纵容、溺爱;注意让孩子参与劳动,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各种好习惯,如整洁、有序。“身教胜于言传”,有时教育好孩子,并不需要祖辈掌握多么高深的理论,孩子很多优良品质的形成,是在与祖辈的朝夕相处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的。

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蒙台梭利

有人统计过,美国的孩子每天家务劳动时间平均是2小时,中国的孩子每天家务劳动的时间平均0.2小时,中国城市的孩子每天家务劳动的时间是平均8分钟。难道说我们中国的孩子比美国的孩子懒吗?不是。是中国的家长太勤劳、包办代替的太多,是做家长的不让孩子做、不教孩子做。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从幼儿期开始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就明显增加,凡事喜欢说“我能”“我自己来”,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就要注意:在这个阶段一定要珍视并发扬孩子的这种独立愿望,并抓住这个关键期,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注意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

首先,要端正认识。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的重要性,让孩子及早学会独立,等到孩子长大后才发现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的重要性时已经为时过晚。同时,要尊重孩子,要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了解孩子,观察他的愿望、兴趣,不要因为孩子小、能力弱,就包办代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1)允许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允许儿童独立做事,要从生活自理入手,在考虑孩子发展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些年龄小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不会自己穿、脱衣服,吃饭,喝水,如厕等等,这就需要家长在开始时帮他们来做,但帮忙并等于每次都完全替代,应该一边教孩子怎么做一边不断提醒、鼓励他们自己试着做做看。尤其是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对任何事都是好奇的,让他自己试着系扣子、拉拉链,他们是非常愿意尝试的。对于凡事喜欢说“我能”“我自己来”的孩子,爷爷奶奶们切记一定不要认为孩子还小而全权负责、不让孩子自己插手,从而扼杀孩子的积极性。一旦错过这个机会,再想不救将非常困难。

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可能通常不知道要收拾自己的玩具、图书等,有时想看某本书、想玩某个玩具时找不到,此时家长不要轻易替他找,正好可以借此机会进行教育。可以问孩子“看完书应该放在书柜里的或是玩完玩具应该收拾起来的,想一想,你把它放在哪了?”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意识到看完书应该放到书架上、玩完玩具应该自己收拾好,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的自理能力。

(2)鼓励孩子试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孩子本来就是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注意的中心会逐渐从家长转向外界事物,什么都想看看摸摸,什么都想尝试一下,独立意识大大增强。特别是入学以后,孩子在正确组织起来的学校集体条件下,独立意识逐步提高到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许多事情不再依赖大人,到了高年级甚至希望摆脱大人过多的关照或干涉。这时,家长要顺应孩子的发展变化,满足孩子的独立需求,鼓励孩子积极探索,让孩子获得劳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学校里要大扫除了,三年级的孩子大多会擦黑板,会简单的扫地,会排桌椅,还会拖地,但是不会擦玻璃窗。在家里,连扫地、拖地这样的活儿都是不用做的,更不用说擦玻璃了。但是,老师发现孩子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他们最不会干、也最不被允许干的事情——擦玻璃窗。于是,老师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把下面的每一扇玻璃窗都分给了小朋友并教给他们擦窗的步骤与方法。孩子努力地擦,虽然玻璃还是花花的,但他们脸上带着笑容,洋溢着快乐。最后,老师对每一扇窗户进行评价,大力表扬把玻璃擦得较干净的同学。通过不断地实践,孩子会把玻璃越擦越干净的。如果不放心、不放手,孩子就没有锻炼的机会,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也就无从说起。

这位老师的做法正凸显了现在的家长的弊端,尤其是许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舍不得让孩子做一丁点的事情。

在这里就提醒广大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孩子要自己擦玻璃窗,就要允许他擦得不干净;孩子要洗碗,就不要担心孩子弄湿衣服打破碗;孩子要叠衣服,哪怕他叠得乱七八糟……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理解、宽容孩子的“错误”,支持孩子自己动手。只要孩子想做、愿意做,就要大胆放手,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没关系。因为正是在这些自由自在的反复劳动过程中,孩子不断地克服认识上、动作上、能力上的不适应、不协调,不断地提高独立性。

(3)要求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写过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经观察研究发现,三到四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以下能力:洗手、洗脸;穿脱衣服鞋袜;进餐饮水;收拾玩具图书;收拾餐具等。这些内容简单易行,符合三到四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四到五岁孩子会整理自己的衣服;洗手绢、袜子;会用筷子;饭后清理桌面;自己的玩具图书分类摆放。五到六岁的孩子应该会整理自己的书包;会收拾自己的房间;清洗碗筷;会收拾叠放衣服等。

孩子上了小学,每天要按第二天的课表整理好学习用品。一天下午放学,轩轩的姥爷去接他,却发现他板着小脸、撅着小嘴,一副气冲冲的样子。姥爷就问他:“轩轩今天怎么啦?怎么看起来不高兴啊?”轩轩瞪着姥爷说:“都怪你,昨天没给我准备好今天要用的数学书,害我上课没书用!”姥爷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帮轩轩收拾书包竟酿成了现在的后果,于是对轩轩说:“这是你的事情,应该你自己做好,而不是姥爷的事情。”

从此以后,姥爷宁可一开始辛苦一点,指导轩轩如何整理自己的书包,接着让他自己单独整理然后再检查一下,最后慢慢地过渡到轩轩自己整理书包也不用再检查了。这样,虽然整理得慢多了,但是培养了轩轩的独立性,也增强了他的责任心。

只有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并进行引导,才能使孩子尽早学会自我服务。如果从小不作要求,孩子就会逐渐形成依赖性,从而缺乏独立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孩子做事坚持性差,在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方面需要家长经常提醒,在孩子做不好的时候也要适当地、不留痕迹地帮帮他,并告诉他做得很棒但在哪方面仍需要一些努力,孩子下一次自己就知道应该怎么做才对了。

其次,方法要灵活,以激发孩子的兴趣。

生活中有些看起来很容易的事,对于年龄小、动作发展还不够协调的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做好,这就需要家长适时地教孩子一些自理能力的技能技巧,并且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逐步提高要求,以适应孩子的发展需要。比如教孩子穿衣服,可先教会孩子套头的衣服怎样穿,再教扣纽扣,最后教对襟衣服的穿法。在孩子学的过程中,家长还可运用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儿歌增加学习的情趣。

在扣纽扣时,让孩子先把下摆对齐,然后从下往上,边扣边说:“大哥回家了,二哥回家了,三哥回家了,小弟回家了,大门关上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但学会了扣纽扣,还体验到了自己做的乐趣。

洗手时,一开始时孩子往往只会用水把手弄湿,就表示洗了,这时可以结合儿歌,并示范整个洗手的过程来教给他们正确的洗手方法:手心手心搓搓,手背手背搓搓,换只小手再搓搓,关紧水龙头,一二三,甩三下,示范后再让他练习。

教孩子系鞋带时可以结合歌曲《系鞋带》来进行: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钻进大洞口,用力拉耳朵,变成蝴蝶走。这样孩子在歌曲的愉悦里,轻松自主地学习系鞋带的方法。

让孩子自己叠衣服时的儿歌:左右关门要对齐,中间弯腰折一起,两边小手要抓紧,放进衣柜真整齐。让孩子一边说儿歌一边做动作,再加上适时的鼓励,就不难学会这些基本的技能。

在儿歌的引导下,孩子逐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锻炼自理能力。生动形象的解说,既提高了孩子自己动手的兴趣,又使孩子较好地掌握了各项生活技能。

最后,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与一贯性。

因为孩子年龄小,坚持性差,做事须成人的不断督促。作为家长尤其要注意:不能爸爸妈妈一个要求,爷爷奶奶一个要求;更不能今天这样一个要求,明天又变成那样一个要求。只有使孩子把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下去,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鼓励孩子从小“自己事情自己做”,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