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谁说爷爷奶奶带不好孩子:爷爷奶奶育孙经
11087300000008

第8章 “大权”交父母,祖辈要辅助

一个英国孩子的爷爷曾说过:“我们很知趣,不去抢夺孩子的母爱和父爱。我们也不能做保姆,只能算个育儿参谋。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孩子更健康地成长。”中国的祖辈们也应意识到孩子父母才是教育的主角,自己处于教育的辅助地位,辅助孩子的父母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或处于顾问、指导的地位,在关键时刻,再出面对其进行教育。这样既可培养孩子父母的育子能力,又可维护孩子祖辈及孩子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尊严和权威。

1.我们家有三个孩子

案例:

牛牛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两人是大学同学,一毕业就结了婚。有牛牛的时候,两个年轻人不过二十来岁,结婚后就一直与牛牛外公外婆一起住,生活都是由两位老人来打理。

牛牛的妈妈生了牛牛后,为了不影响身材尽快恢复,坚决不用母乳喂养孩子,休完产假就去上班了,于是给牛牛冲奶、喂奶的任务也全权交给了外公外婆。牛牛爸爸妈妈也不知道该如何给孩子把尿、换尿布,平时自己的衣服都不洗,更别说洗牛牛的衣服和尿布了。周一到周五,两个人上班,没时间带孩子;周末还有自己的社交生活,也没时间带孩子。可以说,牛牛就是外公外婆像小时候带他妈妈一样,一手带大的第二个孩子。

现在牛牛2岁半了,一直跟外公外婆睡,而小两口的任务就是有时间的时候跟牛牛玩。外公经常对人家说,“我们家有三个孩子!两个大孩子,一个小孩子。”

在现代生活里,牛牛一家的抚养模式一点也不稀奇。许多独生子女父母选择与自己的父母同住,祖辈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养育下一代的主力军。这一状况当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与背景,但也让我们看到其间潜伏着必然的育儿危机:

(1)年轻父母过度依赖祖辈,忽视了对自己养育能力的培养。

“同住不同养”的原因大致有三:其一,没有足够的父母意识。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过于忙碌、压力太大没有充分的时间、精力照顾孩子。其三,客观条件不允许,比如有的父母工作性质是晚班,基本生活规律正好与孩子的相反,无法兼顾到孩子。不管是哪一种原因,这样日复一日地依赖祖辈,都会使得年轻的父母们在养育中“有名无实”,养育经验与能力都难以积累起来,为日后的“养育接班”埋下危机。

(2)缺乏养育权威。

我们知道,要想孩子“听话”,父母就得有必要的威信,但如果身为父母一直不担负起管教孩子的任务,就会在缺乏经验与能力的同时,丧失养育权威。对很多由隔代抚养大的孩子,父母后来去管他们的时候,一方面会因为长期不管而不知如何下手,结果使得孩子看不起自己;另一方面,很多父母难免情绪化地处理孩子的问题,结果引发孩子心理上的逆反,觉得父母只会发脾气、乱骂人。很多孩子还会想:“你以前不管我,现在凭什么来管我?”

(3)会与孩子之间有距离,难以达成养育默契。

养育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过程,而过程是需要时间与空间来填充的,如果长期疏于管教孩子,怎么能一下明白孩子的脾性与习惯呢?所以,不仅做父母的会觉得孩子很陌生,孩子也会对父母的方式不适应,出现养育不合拍,甚至剧烈的冲突。

(4)父母习惯了依赖,缺少压力锻炼。

虽然现在牛牛的父母生活得很轻松、快乐,但要知道两位老人毕竟在一天天老去,孩子也在一天天长大,总有一天老人要将养育孩子的接力棒交给他们,那么面对未来的“上有老弱,下有小闹”的多重家庭压力时,又该如何是好呢?

建议年轻的父母们,一定记得给自己参与养育的机会;祖辈们也要适时传递养育孩子的信息与经验,帮助年轻的父母们成长,减少日后潜在的育儿危机。

给祖辈的建议:

(1)平时适当分配给孩子的父母一些家务,比如购买日用品、打扫房间等。

(2)多注意培养孩子父母的家庭责任观,比如请他们交一定的生活费,让他们陪你们去检查身体。

(3)给孩子父母做父母的机会,激发他们对孩子的父母意识,比如让他们带孩子出去玩、陪孩子去学兴趣课、去参加幼儿园家长活动、为孩子购买衣服等生活用品、带孩子去看病等。

(4)记录下孩子的成长,尤其是重大的成长事件,并定期给孩子的父母传递相关的信息。

(5)多在孩子面前说父母的好话,帮孩子父母树立权威性。

(6)多鼓励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以免自己生病的时候,孩子的父母兼顾不暇、被压力吓坏。

给父母的建议:

(1)在生活里留出与孩子相处的空间,有意识地将父母角色纳入生活范围。

(2)看一些育儿类的书、杂志等,增强自身的养育知识。

(3)多听听祖辈对孩子情况的介绍,即使不能直接管到孩子,但对孩子情况要心知肚明。

(4)定期给祖辈放假,尝试独立管教孩子。

(5)选择孩子的一个方面做跟踪记录,让自己的目光注视到孩子。

2.羊肉串引发的家庭大战

案例:

一天要吃晚饭了,8岁的儿子却说:“我不想吃饭,我想吃羊肉串!”妈妈说:“不行,饭做好了,不能吃那个!”见孩子还是仍坚持要吃,爸爸说:“羊肉串不卫生,就不能吃,今天你要不好好吃饭就揍你!”于是,孩子大哭。奶奶说:“乖乖别哭!吃个羊肉串怕什么?奶奶给你钱!”爷爷说:“你俩跟孩子发什么火?走,爷爷带你吃羊肉串去!”爷孙俩高高兴兴地走了,爸爸妈妈俩人只能大眼瞪小眼,一点办法都没有。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无论是父母对孩子强制命令而造成的亲子关系的对立,还是老人缺乏原则地对孩子的迁就,都犯了同一个毛病,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家长被孩子控制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办法,只能是或愤怒,或无奈。

首先,家庭教育,其实是一个家庭各成员之间与孩子心理沟通的过程,是一场心理战,所以,家庭教育是要讲究策略的。

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不同的角色,表达方式可以不同,但要达到某些共识,目标要一致,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同时,家庭教育要引入新的观念和方法,无论是孩子父母还是祖辈,都要更新知识,终身学习。如果爷爷奶奶也学习一些营养知识,就知道: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应偏碱性,所以,饮食要注意科学搭配。如果只吃羊肉串,不吃主食和蔬菜,肉类使体内偏酸——造成孩子易困倦、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精力,易引起肥胖等。所以,知道羊肉串不应当饭吃,就不会纵容孩子。

其次,父母的管教方式和祖辈发生冲突是很常见的事情,怎样才能做到既科学地管教了孩子,又能够得到老人的支持?遇到以上情况,可以参考下列做法。

(1)调虎离山。

爸爸应和颜悦色,找个借口,立即带孩子出门,使孩子暂时脱离情绪对抗的情境,也避免爷爷奶奶的“保护伞”过度地呵护。

(2)声东击西。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淡化其物质需求。爸爸可以说:“你看,为了保护环境,街上卖羊肉串的都没有了。你看,那个人那么胖,走路都喘,咱们吃多了羊肉串,也变得那么胖,多难看……”

(3)暗渡陈仓。

妈妈也可告诉孩子,自己学会了做羊肉串,可在家里自己做炸羊肉串,既卫生又好吃。家中其他成员都应持同样观点,充当不同的角色,共同在孩子眼皮下做戏,以缓解冲突。

(4)以逸待劳。

让孩子尽情发泄,但家长不要对他的要求做出任何回应,以冷漠说明自己的反对,沉默是金,岿然不动,家人照样都吃饭;孩子自己闹得没劲了,再给他一个台阶下:“你饿了吧,快吃饭,吃完要看精彩的动画片了!”家长们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以淡化冲突。

3.戒零食大战

案例:

像大多数家庭一样,虽然林林一家和爷爷奶奶同住,但是无论是日常生活起居还是管教孩子的任务都是奶奶说了算。以至于林林不但任性、越来越不听爸爸妈妈的话,而且最近一直只吃零食、不吃正餐,整个人瘦的皮包骨一个。爸爸看在眼里很心疼,可是“子不教,父之过”,于是下定决心要“拿回”管教孩子的大权,首先就要从戒零食开始。

以下就是林林爸爸给儿子戒零食的全过程。

为了有效地实施“戒零食,吃正餐”的矫正计划,我特地和老人一起开了一个准备会,主要是统一思想,特别是老人的思想。思想统一后,头天晚上我们把所有的零食收集了两大袋一次性进行了处理。第二天早餐、中餐、晚餐儿子都拒绝正餐,还哭着找妈妈要零食,他妈妈的回答是:“你爸爸说了,不准许吃零食,肚子饿了只能吃正餐的饭”。儿子一天没有进食了,这时候他奶奶开始对我发脾气了:“你真是个二板调子,这样下去孩子饿病了怎么办?”,我说:“我是孩子的爸爸,管理教育孩子我负责,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们必须要这样做”。当着儿子的面,我的一番话让儿子彻底打消了吃零食的念头。

大约在晚上7点30分的时候,饥饿难忍的儿子沮丧着脸首先找奶奶说:“奶奶,我肚子饿了”。“肚子饿了去找你妈妈要去”,儿子又走到妈妈的身边说:“妈妈,我肚子饿了。”这时孩子妈妈的回答是:“你爸爸说了,肚子饿了要吃东西找爸爸要。”平时就怕我的儿子这时也顾不上怕了,走到我的身旁哭着说:“爸爸,爸爸,我肚子饿了。”这时我想,计划开始有效果了,就要狠下一条心坚持下去,我漫不经心的对儿子说:“肚子饿了是不是?没有零食吃那怎么办呢?”“爸爸,我不吃零食,吃饭。”我趁热打铁,跟儿子规定了几条规定:第一,从今天起只准按时吃饭;第二,吃饭时要和大人一样坐在饭桌旁吃,不准许喂饭;第三,大人做什么吃什么,不准许提条件。儿子很快地答应了。“好,肚子饿了,吃饭的时间已经过了,只有冷饭、冷菜,要吃自己去盛饭”,饥不择食,儿子一连吃了两碗饭。打这以后,孩子的饭量涨了,骨瘦如柴的儿子身体也长好了,而且也能遵守“三条规定”。

通过这件事,我们的家庭建立了以我为中心的孩子教育,管理的权威,在家里,听从一个声音。孩子是很会察颜观色的,在管理教育上,大人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一般来说,我是不管经济的,但不等于父亲说的话不算数,对于儿子提出的每项要求,他妈妈和奶奶都要征求我的意见,凡是不合理的要求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否决。这样以来,当爸爸的就会很快地在儿子的心目中建立起至高无上的权威性。

林林爸爸开始也是为了自己图省事完全把孩子交给老人管教,以至于孩子养成了许多坏毛病。后来终于明白:“子不教,父之过”。开始着手管教孩子,并树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权威。

在以隔代教育为主的家庭中,年轻的父母一定要明确: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真正主角。所以,既不要为图省事,孩子一生下来就甩给老人;也不要怕老人惯坏了孩子,拒绝老人带孩子,割断祖孙之间的亲情。不论是与老人同住,还是暂时把孩子寄养在老人家中,都要注意和老人协调关系,一切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积极解决矛盾纠纷,争取隔代教育取得双赢。

(1)年轻父母们应尽量多找时间与孩子相处。

不要因工作忙碌、回家太劳累就忽略做父母的责任。应见缝插针地与孩子培养感情、对他们进行教育。

(2)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的爸爸妈妈而言,要尊重老人。

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孩子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意见;买一些科学育儿的读物,与老人交流学习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对老人宠爱孩子等错误的做法,既要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要耐心和老人商量,尽量减少正面冲突。

(3)老人在带孩子这件事上,也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是配角,主角是孩子父母。

不能喧宾夺主,大包大揽。同时,老人要加强自身学习,与时代同步,更新养育后代的观念,用科学知识教育孩子。总之教育好孩子是所有家人的共同的愿望,年轻的父母们和老人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其劣势,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4.奶奶就是我的脚

案例:

点点4岁多了,早就是个奔跑自如的小鬼了,可奇怪的是,每次到外面去玩,只要奶奶在,他准保走不了几步就没劲,非缠着奶奶抱。那天全家人说好去动物园玩,爸爸妈妈出门前还与点点“约法三章”,要自己走。点点答应得好好的,可进动物园刚走了10来分钟懒劲就上来了,非要赖着奶奶抱。爸爸妈妈问:你的脚呢,没有脚我们就回家了。点点说:“奶奶就是我的脚。”爸爸妈妈还想说点点,奶奶却哈哈大笑:“瞧点点多聪明,算了算了,开开心心来玩,干吗扫兴呢。”说着就要去抱点点,爸爸当然舍不得奶奶抱,只好自己抱。

点点的父母经常很头疼:爷爷奶奶太骄纵孩子,弄得点点一点规矩都没有,在家非常任性,在外面又胆小。每次想教训点点都被爷爷奶奶制止,好几次想自己带孩子,可是一来苦于时间、精力有限;二来现在这孩子也离不开爷爷奶奶,成天就说“爷爷奶奶好,你们是坏人”。

像点点这样的“混养型隔代抚养”在我国也相当普遍,通常都是三代同堂,孩子由祖辈、父辈共同照料。父母想要严格管教孩子,苦于祖辈的庇护,而无从下手;想要单独带孩子,却又时间、精力有限。

针对点点这样的隔代抚养家庭如何尽可能地避免弊端,发挥优势呢?

对父母而言:

(1)如果可能的话,让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轮流帮助带孩子,有利于父母成为孩子身边最亲密的人,利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形成教育权威。

(2)孩子到了入托的年龄,一定要进入集体生活,用老师的力量来影响孩子和祖辈。

(3)感谢和尊重祖辈,鼓励老人丰富自己的生活,多参加集体性文体活动,如晨练、老年人俱乐部等,适当转移他们对孙辈的注意力和依恋。

(4)诚恳地与老人交流,问他们你们小时候是否任性,如果是你们提出孙儿一样的要求,会被答应吗。让老人明白,任性的孩子会遭遇更多的不如意。

(5)请专家来做老人的工作。往往父母在祖辈面前没有威信,但专家就不一样,能以专业的权威来影响老人的行为。

(6)提供给祖辈关于养育辅导的信息,鼓励祖辈参加育儿交流与学习,帮助他们了解优质养育的规律与方法。

(7)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与祖辈争执,这样只能使你们双方都丧失权威,给孩子困惑或者笑话的机会。

(8)与祖辈讨论建立起必要的家庭规则,齐心协力养育孩子。

对祖辈而言:

(1)明确自己的角色,毕竟从法律上而言第一监护人首先是孩子的父母,祖辈只是“帮手”,而不能“替代”。

(2)别当着孩子的面数落孩子的父母,虽然他们是祖辈眼里的小孩,但却是孩子眼里的父母,这样会破坏孩子父母的养育权威。

(3)与孩子的父母多讨论孩子的发展,祖辈有的是经验与心得,而父辈有的是新观念与新途径,最好能相得益彰。

(4)如果总是发生矛盾,干脆明确分工。

比如孩子的日常生活听祖辈的,而玩耍、学习由父母负责,互不干涉,减少争执。像点点家的例子中,父母可以单独带他去动物园,相信这时小家伙肯定长脚了。

(5)节假日尽可能让父母多带带孩子,祖辈要善于自得其乐。

5.察言观色,看人下菜的天天

案例:

妈妈最近发现天天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也不那么活泼了。以到超市买东西为例,在天天刚刚懂得超市里有他想要的“好吃吃”的时候,妈妈为了让他知道这些东西是要用钱买的,不是每次都能得到的,便刻意地带他进去不买东西就出来,当碰到天天想要而家里有的东西时,妈妈便告诉他家里有不能买了,而他每次都很听话,从来没有因为这事哭闹过。可是最近,爷爷奶奶带天天出去遛弯必进超市,只要是他想要的他们便二话不说地买回来。为了这事妈妈提出了意见,可爷爷却说:“又没几个钱,孩子想要就给他买呗”。

最让妈妈苦恼的是现在天天一遇到不顺心的事便会扯开嗓门大哭,刚一批评他,明明是他自己的错误,爷爷奶奶却赶快把他抱开,一边当着孩子的面说:“你不在我们好好的,你一回来就训她,小孩子能犯多大的错,他要什么你就给他什么嘛。”

其实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只要妈妈说不让干的,他一哭闹,爷爷奶奶就让干了!每次事后妈妈和爷爷奶奶说道理,他们也都说明白,可就是做不到!还说,总得有唱红脸的,有唱白脸的!渐渐地天天学会“看人下菜”了,在妈妈这里得不到满足,他便会去找爷爷奶奶,而这一招屡屡奏效。

从天天的案例中可以明显看出,妈妈和爷爷奶奶的教育观念分歧很大,而妈妈的教育力量要远远小于爷爷奶奶对孩子的庇护产生的负面影响。

“又没几个钱,他要就给他买呗”“小孩子能犯多大的错,他要什么你就给他什么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对于这样的话肯定不会陌生。老人们可能只是觉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想在物质上“委屈”孩子,再者有些老人认为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其实不然,长久下来孩子就会认为,任何东西只要自己想要就都能得到,而且他知道该跟谁要、不该跟谁要。其实,就像天天的爷爷奶奶,所有的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只因为对孩子的爱已超出了限度,成为了溺爱。

并不是孙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才是对孩子的爱,更多的时候这种做法是对孩子的“害”。因此,作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对孩子的爱一定要把握好“度”,同样,对孩子的物质满足也要把握好一个“度”,同时对孩子父母的教育加以协助,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才是最大的帮助。

6.老少两代互相学习的隔代教育

案例:

佳佳的奶奶说:我喜欢带孩子,每天带孩子出去晒晒太阳,和小区里其他小朋友的家长聊一聊。没事时,我也翻翻关于育子和营养方面的书籍,挺长见识的,每天虽然很累,但非常有意思。

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两代人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小摩擦。刚开始给佳佳父母带孩子时,我心里也不痛快,也有过一些小争吵。儿媳妇一天打七八个电话,不是问喝奶了吗、喝了多少毫升,就是问今天大便了吗、洗完澡抹没抹护肤霜?这不明摆着不信任我吗?孩子的爷爷时常劝我,孩子的妈妈也是为了孩子着想,问来问去不都是疼孩子嘛。现在教育孩子,不能沿用我们年轻时的方法了,某些方面也需要向孩子的爸爸妈妈学习。年轻人教育孩子都讲究自信教育、鼓励教育,我们这些老人也需要鼓励。

现在,我们一家很快乐,儿子儿媳也非常孝顺,知道我们带孩子很辛苦,周末从不让我们看孩子。春节,报了团让我们去海南玩了一趟。

的确,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祖辈和父辈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摩擦,但佳佳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在教育她时做到了各自发挥优势,相互补充,相互尊重,取长补短。

父母与孩子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是谁也无法替代的一种教育责任和义务。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和安全感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关系,也是谁也无法取而代之的。

祖辈对孙辈的教育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父辈的教育。隔代教育的进入与参与,并不意味着父母的责任因此可以豁免。

祖辈教育固然有其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但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难以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在“人才观”、“教育观”和“亲子观”上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一般而言,年轻父母亲带孩子都相对“理智化”,年轻人的思维方式比较灵活,和孩子沟通比较方便,也懂得如何和孩子交流,带孩子比较科学。但绝大多数老人带孩子都趋于“感性化”,经常由“疼爱”而发展到“溺爱”,总是顺着孩子的心愿走,甚至许多老人带孩子还表现在吃饱喝足、不磕碰的心理上,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无法和当今社会相适应。比如,幼儿园按照科学喂养食谱给孩子烹饪每天的饭菜,偶尔添加一些粗粮细做的食品,这本身对孩子发育有好处,均衡营养,年轻家长都认为是好事,但一些老人就有意见,嫌给孩子吃粗粮了。这就明显反映出老人和年轻人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因此,祖辈应在对孙辈的教育中合理定位,做到不错位、不越位,祖辈应乐于当配角,当好称职的配角,不要越俎代庖。祖辈与自己儿女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相互学习、共同学习,跨越“代沟”,形成“合力”,营造一个两代人之间沟通分享、优势互补的家庭环境。如果祖辈教育不能正确定位,不管是错位还是越位,都必然会造成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