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谁说爷爷奶奶带不好孩子:爷爷奶奶育孙经
11087300000013

第13章 单亲是谁的错

离婚,在当今社会已不是一件新鲜事。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没有人把它视为一件丑事。它是主体双方冲破封建世俗的偏见,摆脱了众人的冷言讥讽、众说纷纭,将结婚照各分一半,众多的离婚者从此得以解脱。离婚后轻松、自在,无拘无束,解脱了原有家庭婚姻带来的痛苦与不幸。然而,每一个家庭的破裂与解体,都会给爱情婚姻的结晶——孩子,带来极大的不幸,造成心灵上莫大的创伤,任何后来的教育都是无法抹平与弥补的。

离婚后,父母双方各奔东西,忙于自己的事业,大多数无暇顾及孩子。有的还认为孩子是个包袱,是个累赘。有的干脆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托管教育。这种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对孩子教育的忽视与管理的漏洞,甚至会出现短暂的或间接的空白。而且对单亲孩子的教育与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有所奏效。大量的事实证明,单亲孩子的教育比一般孩子的教育要难得多,隔代教育下孩子的成长就更为困难,所产生的效果常常事与愿违。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单亲隔代教育下的孩子都不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只要给予孩子正确的、科学的养育和关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样可以带出阳光男孩女孩。

1.都是你妈妈不好,你妈妈不要你了

案例一:

小宇,男,8岁,三年级学生。在小宇5岁时,父母因为性格、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而离婚,小宇被判给父亲抚养。父母离婚后,小宇因为有爷爷奶奶的宠爱,有爸爸的疼爱,倒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每当他想妈妈,问奶奶妈妈去哪儿了时,奶奶总是板着脸告诉他,是他妈妈不要他了,他妈妈又找好人家了。还告诉他,一定不要理睬妈妈,如果他理睬了妈妈,爷爷奶奶和爸爸就不要他了。原本快乐的小宇,为了承诺奶奶的话,只能把妈妈装在心里,从不在嘴上说起。有一次班主任老师在了解每个学生家庭情况的时候,他都做到了保密,他要把痛苦一个人承担。

可是,突然有一天,十分思念儿子的小宇妈妈从远方回来了。他妈妈给他买了很多吃的、穿的、用的来到学校,妈妈抱着小宇一下子就哭了,小宇也是两手紧紧地搂着妈妈的脖子,生怕妈妈会突然又从眼前消失。直到放学时,妈妈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学校。小宇不敢把和妈妈见过面的事情告诉任何人,更不敢把妈妈买的东西带回家,他怕爷爷奶奶和爸爸知道了会真的不要他了,自己已经失去了妈妈,所以更加害怕再失去爷爷奶奶和爸爸。在他的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孤单、无助。从此以后,小宇变得沉默寡言,在他那稚气未脱的小脸上很少再看到有笑容。

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生活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就连思念母亲都是一种违背祖父母的行为。他也不能把心里话说给爸爸,因为他爸爸忙着,没时间听他的心里话,他只有把心里话藏在心里,还要在爷爷奶奶的面前装个乖孙子,这样,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没有多少人与他交往。这样心里话不能随时得到交流与沟通,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忧郁,心里的快乐和痛苦若得不到及时释放,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

孤独是一个人的性格缺陷,它不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更对一个孩子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到消极作用。如果一个孩子长期沉浸于孤独的心理状态,必将定格为个性心理特征的一部分,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进而对智力发展、情绪、语言交流等方面产生障碍,甚至成为问题儿童。

案例二:

小男孩蓬蓬,两岁时父母离婚。虽然爸爸享有抚养权,但他再婚后,便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家抚养,而且很少回来,二老几乎替代了父母的角色。所幸的是,蓬蓬的母亲与爷爷奶奶的关系非常亲密,用爷爷的话说:“他妈妈人很好,我们直到现在的关系也很好。她在我们眼中,跟女儿一样”。蓬蓬妈妈一直没有再结婚,只要有时间,就会来看望儿子,带儿子去度假。妈妈去外地出差,爷爷就帮助蓬蓬用QQ、E mail和妈妈联系。蓬蓬的爸爸虽然很少回来,但他们的关系还是很融洽的,只要他回来总会带蓬蓬出去玩,给他买一些玩具什么的。这样的和睦关系,给了6岁的蓬蓬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另外,两位老人特别意识到不能溺爱小孙子,使得蓬蓬发展得不但有主见,而且很有做事方法。爷爷说:他是那种表面上看上去大大咧咧,可想法很多也很鬼的孩子。现在刚上小学,要报兴趣班,他奶奶想让他学美术,可他却自己报了鼓号队。回来还跟他奶奶解释,画可以回来画,而敲锣打鼓的事只有在学校才能做,因为家里要保持安静,不能影响到邻居。多么懂事、可爱的孩子呀。绝大多数同龄的孩子,甚至成年人,都没有像他这样考虑他人的感受,同时,又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看来,蓬蓬比较幸运,爷爷奶奶基本上克服了通常隔代人养孙子娇惯、溺爱的毛病。

可以说一个孩子两岁起就失去完整的家庭,离开父母的怀抱,真的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但幸运的是,蓬蓬有开明的爷爷奶奶,不但给与他健康、快乐、自由的成长空间,而且也使他不失母爱、父爱。

同样是单亲、由爷爷奶奶抚养的孩子,可是无论是从成长环境、爷爷奶奶与妈妈的关系还是爷爷奶奶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有着天壤之别,因此,两个孩子的性格、行为及思考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案例中的小宇,可以说很懂事,他没有因为奶奶说妈妈不要自己了,而对妈妈产生仇恨心理,相反,却把妈妈偷偷装进心里;他爱自己的妈妈,也没有因为奶奶说妈妈坏话而讨厌奶奶,反而遵守对奶奶的承诺,尽管自己心里很痛苦,在爷爷奶奶面前却还是个乖乖的孙子。

这么小的孩子却要承受着这么大的心理压力。

而蓬蓬相对于小宇来说真的是很幸运,虽然爸爸妈妈也离婚了,由于爷爷奶奶和妈妈的关系很好,只要妈妈有时间就会来看他。因此,爸爸妈妈的离婚并没有给蓬蓬留下心理阴影,相反,尽管不能够像平常的孩子每天可以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但他还是享受着一家人的爱。爷爷奶奶也很会教育蓬蓬,使得他既懂事、听话,又有自己做事的主见。

有着同样经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面对着相似的情况,您希望自己的孙子孙女是像小宇一样成长还是像蓬蓬一样?

其实,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亲像艳阳,给他勇气和力量;母亲像皓月,给他温暖和慈爱。无论什么样的家,由于有了双亲才成为乐园。不幸的婚姻对夫妻双方可能都是一种万劫不复的痛苦,但离异家庭的孩子所受到的身心创伤,都比离婚父母本身更为严重,而且无法弥补。无论孩子是跟父亲还是跟母亲一起生活,都将或多或少地失去另一个亲人对他(她)的呵护和抚养。缺少父爱或母爱,都是一种先天性的心理残缺,这是一种营养不良的爱。不管已有的这一半爱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有多么的深厚,都难以替代和弥补失去另一半的爱。

所以,隔代家长带单亲孩子一定要注意:

(1)隔代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思想认识,调整好情绪,以此来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作为单亲隔代教养家庭,要多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多给予孩子跟另一方父母接触的机会,以弥补爱的缺失。

(3)即使隔代家长做不到像蓬蓬的爷爷奶奶那样——和孩子的妈妈关系亲密,允许她经常来看孩子并带孩子出去玩;也不要像小宇的奶奶那样——不但给孩子灌输是妈妈抛弃了他的思想,还不让孩子理睬妈妈,否则就用“爷爷奶奶和爸爸也不要他了”来威胁一个只有8岁的孩子。

孩子失去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的爱,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心理伤害,虽然有祖辈的养育和疼爱,毕竟代替不了亲子之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为了这些单亲的孩子能够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成长,就给他们创造一个愉快的家庭氛围吧!

2.“妈妈还是自己的亲”——家有后妈

案例:

虹虹四岁时,爸爸妈妈离婚,6岁时,爸爸再婚,有了一个后妈。后妈是一个善良、有责任心的人,当时就是因为后妈不嫌弃虹虹,爸爸才又结的婚。

刚开始,虹虹和后妈处得还可以,生活中,后妈对虹虹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后来,后妈发现虹虹有懒惰、做事拖沓、性格内向、娇气等不良的习惯,为了使虹虹能够健康成长,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严格地教育虹虹。可是虹虹的爷爷奶奶却认为后妈是在虐待孩子,总是私底下当虹虹的面说“后妈就是不如亲妈啊!”,时间一长,在虹虹幼小的的心灵里也高高竖起一道墙,认为后妈根本不像自己的亲妈妈一样疼爱自己,于是产生了“妈妈还是自己的亲”的念头,对后妈的态度也有了很大转变,变得不听话不说,还总是事事和后妈对着干。

后妈耐心地教导虹虹时,她常常要不是眼望窗外,就是三缄其口,如果有爷爷奶奶在场的话,爷爷奶奶就会抱起她一边说后母的不是,一边对她说“虹虹乖,别人不心疼你,爷爷奶奶心疼你。”爷爷奶奶不在场的情况下,虹虹有时对后妈的千叮咛、万嘱咐报之一句:“知道了,真啰嗦。”

就在虹虹8岁时,后妈给她生了一个妹妹。爷爷奶奶又开始说,虹虹有了这个小妹妹以后的日子肯定更不会好过。虹虹听着这些似懂非懂的话,虽然她不明白自己的日子会怎么更不好过,但她知道小妹妹的出生使得爸爸都不要自己了。于是,在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虹虹就会找各种理由打妹妹、用手指掐妹妹,打了还不许妹妹哭……

单亲孩子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自己接受的爱不是原有的那份爱,而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一定的约束,加之在孩子还小不懂事的情况下,爷爷奶奶总是给孩子灌输“继父、继母肯定不会对他好”的思想,孩子就会认为继父或继母存在偏心,就导致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

案例中的虹虹,已经产生了逆反心理。她生活在组合家庭里,从来不叫后妈“妈妈”,都是用“喂”“那个人”来代替;有时不愿跟父母说话,父母好言相劝,她故意说父母是错的,总之,一味要对着干,以此来报复。后来有了妹妹,她又把全部的怨恨转化为对妹妹的报复。其实继母非常关心虹虹,对她的教育也是不厌其烦,即使后来有了自己的亲生孩子,也没有嫌弃过虹虹。

像这样家有后妈的家庭,爷爷奶奶和后妈对孩子的教育都需要注意自己的方式。

对于像虹虹爷爷奶奶这样的隔辈家长来说:

爱孙女、疼孙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总是担心并给孩子灌输“后妈一定对她不好”的观念,并不代表这样的爱对孙女就好。虹虹能有一个对她的教育、成长认真负责的继母可以说是非常幸运、幸福,爷爷奶奶为什么又要亲手破坏掉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呢?如果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继母有什么意见的话,可以大人之间单独处理,不要总把自己的主观感受有意无意地强加在孩子身上,使年少无知的孩子走进“后妈一定对自己不好”的心理误区。

对于像虹虹继母这样的后妈来说:

能做到这样真的很令人敬佩。但是,无论是和孩子的沟通还是和长辈的沟通都还有所欠缺,相信爷爷奶奶的“后妈观”影响到的不光是孩子,作为继母听到这样的话也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这就需要继母要跟孩子的爷爷奶奶多加沟通,明确地向他们表态:虽然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既然现在做了她的后妈,就会把她当自己的孩子来疼爱,尽自己所能照顾好她,请老人家相信自己。然后告诉他们自己的教育理念,为什么会对孩子严格,即使老人不能一下子接受,并作出改变,但一定会有一些成效的。然后平时对孩子的关心也要让老人们知道。老人一旦理解了你的良苦用心,就一切不是问题了。同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需要多沟通,不要以为孩子小,说什么她也不会明白。其实,只要平时无论是奖励还是批评孩子,都告诉她这样做的原因,并让她明白,虽然不是亲生妈妈,但是一样会爱她。要让他们和自己的亲生孩子一起玩,并告诉他们,这是你的小弟弟(小妹妹),你们是亲兄(姐)弟(妹),你要爱护他,让他学会关心他的小弟弟(小妹妹)。

3.可怜的孩子,怎么就你没有爸爸妈妈的疼爱

案例:

小时聪明活泼的霖霖,读学前班时父母开始闹别扭,延续有几年后最终离婚。父母离婚后不久都各自有了新的家庭,霖霖只好跟随姥爷一起生活。

姥姥在几年前就去世了,姥爷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拉扯着霖霖。随着霖霖的慢慢长大,姥爷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于是,在这几年中,好心的邻居总是把霖霖带到自家与孩子一道完成作业、吃饭、看电视。而在同学家里,看到小伙伴有爸爸妈妈的关心和陪伴,而自己只有姥爷,而且在别人家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每当回到自己家,看着身体羸弱的姥爷,小小的霖霖便经常自己偷偷地哭,姥爷看着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孤苦伶仃的外孙,也会忍不住老泪纵横,不禁感慨:可怜的孩子,怎就你没有爸爸妈妈的疼爱呢!

“是啊,为什么别人都有爸爸妈妈,而我就没有呢?是因为我不乖,他们都不要我了吗?”霖霖总是在心里想着这个问题。在学校里,其他孩子经常说我爸爸如何如何,我妈妈如何如何,只要听到这样的谈话,霖霖就会独自躲到一个角落。时间一长,自卑便在霖霖心里扎了根,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生着变化。他不爱说话,不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同学们做游戏,他常常是以身体不舒服而拒绝,上课从不发言,想说而忸怩作态,老师点到他的名,他只会低着头,一声也不吭,作业完成效率低下……

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孩子们在一起都会夸自己的父亲如何有知识、如何有力气,甚至如何有钱。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也由于世俗的偏见,认为离婚总是不光彩的事,单亲孩子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如果小孩子们在闹别扭的时候,此时会更觉得自己是如此势单力薄。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这个秘密。这类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争硬气要改变环境,但又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更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案例中的霖霖,从小跟姥爷一起生活,既缺乏父爱、又缺乏母爱,看到邻居家孩子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听到学校里其他小伙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如何如何,对于他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伤害。再加上姥爷对孩子的同情,使得孩子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很可怜、很无助,也更加使得其自卑心理加重。

面对儿女婚姻的失败,许多老人经常大发感慨。这会给本来心灵已经受伤的孩子带来更多的伤害,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觉得自己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这使青少年的人格、自尊严重受挫,极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可能导致孩子对老人产生敌对情绪。

因此,单亲隔代教养的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应该在孩子面前感慨世事的变迁,感慨孩子无依无靠很可怜,或是有意无意总流露出对孩子的同情,而应该为孩子做出积极、乐观的表率,影响孩子的心理。在这个基础上,老人才能有效地激励孩子。

4.“变色龙”小雨燕

案例:

小雨燕属于典型的乖巧型女孩,尽管她才上初中。从小父母离异,她先是随母亲生活,但后来母亲改嫁,便将她交给了姥爷姥姥。

在姥爷姥姥身边,雨燕是个乖戾的孩子。她撒野,任性,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姥爷姥姥宠她,但一点也管不住她,也只能顺从她。在学校,雨燕已经是“校花”了,每天放学都会有男孩子跟在旁边,但她的成绩却是一塌糊涂,将来很容易成为“问题女孩”。

在母亲面前,雨燕却很内向。她一直认为妈妈不喜欢她,其实她很喜欢妈妈,因为妈妈漂亮,又有钱。但妈妈对她却很吝啬,很少给她钱,如果买一样物品给她,就要女儿有感激涕零的感觉。所以她对母亲既爱又恨。五一前,母亲打电话说五一节要约见她,她痛恨极了:因为她听得出来,作为一个小公司经理的母亲,将与她见面也作为一场例行公事,她断然回答说“没有时间!”但到五一节,后悔的她主动打电话给妈妈,说五一节想见她,但母亲说:“五一的时间都安排好了,你看看我还要重新安排!”

在父亲面前,雨燕是乖巧的好女孩。因为从小离开女儿,父亲对女儿有强烈的歉疚感,总想努力多给女儿一些。雨燕说,她有很高的志向,将来要出国,赚很多的钱给爸爸,带爸爸也一起出国。在这时候,她提任何要求父亲都会同意。于是,从手机到高档化妆品到名牌服装,她都是从父亲身上实现的。

雨燕“变色龙”性格的形成,可以说是整个家庭中所有成员共同造成的“结果”。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环境的改变在这张纸上留下了必然的痕迹。俗话说:小树要砍,小人要管。在雨燕最该受管教的时候,却由于姥姥姥爷的溺爱、妈妈的冷冷淡淡、爸爸的有求必应而使她养成了“变色龙”的性格。

在姥姥姥爷面前,雨燕的乖戾、任性,是因为她知道姥姥姥爷心疼她,舍不得她受一点点委屈,因此,她可以为所欲为,并且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这就需要姥姥姥爷注意爱孩子、疼孩子的方式。

在母亲面前,雨燕很内向,她爱妈妈并且更想得到妈妈的爱,但是,她觉得妈妈并不喜欢她,因为妈妈不光对她的物质需求上很吝啬——很少给她钱,哪位妈妈都是自己舍不得吃穿却总是给孩子买一大堆东西,而她的妈妈即使给她买一样东西,也要她有感激涕零的感觉;同样,对她的爱也很吝啬——即使妈妈想与雨燕见面也是例行公事般。然而,即使雨燕当时很恨妈妈,但其实内心里她就越想得到妈妈的爱。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妈妈,只是妈妈的方式不对,需要妈妈和雨燕认真地沟通一下,彼此说出内心的想法。

在父亲面前,雨燕很乖巧,因为他知道爸爸一直觉得亏欠她,她越乖,爸爸就会越疼她。同时,雨燕人小鬼大,她知道妈妈“有钱、漂亮”属于“强势人群”,而爸爸就属于“弱势人群”,她心疼爸爸,所以要“赚很多钱给爸爸,带爸爸也一起出国”;她也知道怎么才能抓住爸爸的心,让爸爸高兴,然后最终达到自己的对“物质需求”的目的。在妈妈那里得不到的“爱”、得不到的“物质”,在爸爸这里都能得到满足,所以在爸爸面前也就表现得更乖。

因此,爸爸也要改变爱孩子的方式,雨燕表面上缺少物质满足,其实最缺少的是父爱、母爱。

5.“胸无大志”的小磊

案例:

小磊六年级时,妈妈因为爸爸打牌赌博成瘾而和他离婚,小磊被判给妈妈抚养,爸爸每年需要给小磊妈妈5000元的抚养费。于是父亲外出打工,过年都没回家看望小磊,又由于他打工不顺,钱也没能按数寄回家。小磊妈妈为了给小磊一个美好的未来,在和姥姥商量后,把孩子交给姥姥他们带,也离家打工去了。小磊跟姥姥一起生活,从小姥姥就心疼外孙,很吝啬使用批评词汇,对他的生活是要什么给什么,事事不要他伸手,这样造成了外孙子的固执己见,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作为老一辈的姥姥,自然不懂现代科学文化,根本谈不上辅导他。对外孙的学习想关心却无能为力,常常是被外孙哄得没奈何。孩子胸无大志,行无目的,不思学习,贪图享受,羡慕豪华生活,追求影视明星。姥姥有时也劝劝,得到的回答是:“姥姥,你不要对我抱什么希望,反正我爸妈也不管我,读书考大学,那对我太渺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与自信,孩子也不例外,都能在正确引导下,树立信心,确立生活的目标。然而,有的单亲孩子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设计美好的生活蓝图,有的甚至本来有美好的理想之花,但因家庭的破裂没有及时培育这朵花。生活丰富多彩,但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美好的家庭熏陶的孩子,应去追求什么,选择什么,他们很多会感到茫然,或者有的压根儿就没有思索过这些问题,生活中没有明确的方向。加之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过分溺爱,让他们逐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样的生活习惯。

案例中的小磊,由于父母离婚,又都到外地打工不在身边,虽然跟姥姥一起生活但老人家也不懂得如何对他进行管教:生活上是要什么给什么,什么事也不让他做,即使做错事也很少批评,这样当然使得小磊形成“固执己见、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学习上,姥姥更是不懂该怎么督促、辅导,小磊不爱学习,自然学习不好,学习不好也不会有人批评,于是乐得逍遥自在而不思学习;在孩子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没有榜样、没有引导、没人管教,小磊的胸无大志、不思进取、贪图享受、自我中心……种种的表现也就不足为奇。

6.逆反不等于我不是好孩子

案例:

小旭家是一个单亲家庭,也是一个以隔代教育为主要方式的家庭。晓旭两岁时爸爸由于一场车祸而去世了,妈妈为了挣钱支撑这个家,就把他交给了奶奶带管。由于妈妈工作较忙,关心孩子的时间较少。奶奶文化不是很高,虽然向孩子倾注了孩子父母也不曾给予的关爱,但由于方式方法不科学,造成孩子逆反心理严重,给本来就缺少母爱父爱的小旭的成长造成心灵上的障碍。

13岁的小旭在他成长中主要表现有:很有礼貌,能够主动给来家里的客人沏茶;学习上基本能完成任务,就是学习不刻苦,特别是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智力水平很高(通过玩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上有问题,生活上经常去网吧打游戏,不按时回家,让奶奶操心;和妈妈、奶奶关系紧张,发展到动手想掐死奶奶。

小旭的心理障碍表现为:

(1)不安全心理。

小旭时时怀疑自己是否被亲人所爱,从而缺少安全感。

(2)自卑心理。

爸爸去世后,妈妈又忙于挣钱,这样由于缺少母爱父爱,造成小旭时常忧心忡忡,感觉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失去学习的自信和动力。

(3)对立心理。

妈妈由于不善于科学教育孩子方法,时常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己的绝对权威,加之奶奶过于溺爱、唠叨,造成小旭对妈妈、对奶奶,甚至对周围人经常产生对立情绪。

案例中的小旭,可以看出是一个好孩子,懂礼貌、学习上基本能完成任务,智力水平也很高。就是这样一个13岁的孩子,为什么不但和爸爸、奶奶关系紧张,甚至发展到动手想掐死奶奶,而且和周围人也经常产生对立情绪?

究其原因,妈妈虽然关心小旭的时间比较少,但每次回来总是显示出自己作为家长的绝对权威,说什么就必须是什么,而从来不管小旭想不想,愿不愿意;而奶奶也像大多数疼爱孙子的奶奶那样,对小旭非常溺爱,甚至言听计从,当然,还有一个对任何孩子来说都相当反感的习惯——爱唠叨。由于妈妈和奶奶的管教方式不当,再加上家庭环境给小旭造成的不安心理、自卑心理才最终形成了对立心理,不仅与妈妈、奶奶关系紧张,甚至对周围人经常产生对立情绪。

对于妈妈来说,最重要的是妈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要改进,这是改善家庭教育的良好开端。

建议一:学会“尊重孩子”。

学会尊重孩子,就必须要正确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状态。

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心理状态会不同程度地有所暴露。妈妈要善于把平时对小旭的了解与他在谈话中的外部表现联系起来,细心观察孩子的神情、言语、注意力和习惯动作的变化等,从而正确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状态。比如,谈话时孩子低头不语,往往是感到委屈或产生抵触等心理的表现,而抽抽答答则往往是孩子内心羞愧失衡的反映。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尊心、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希望别人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自己,另一方面,他们的认识仍有很大的片面性,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冲动,对后果缺乏考虑,出了事又不知所措,表现出一定的孩子气。妈妈和小旭谈话,要考虑他这些心理特点。当然,谈话时还应关注孩子的个性。个性傲慢的孩子常对谈话表示轻蔑;胆小怯弱的,又易心情紧张;心境不好时常沉默少言,或动则易怒;情绪兴奋时又常喜形于色,絮絮不休。作为家长需要对各种因素综合分析,准确地把握住孩子的真实心理状态。

建议二:树立一个“平等交流”的家庭教育新理念。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做起来确是很难的。就是说,对待孩子一定要像对待你的同事、朋友那样,包括谈话交流方式,不要总拿家长权威来限制孩子。

建议三:树立一个“向孩子学习”的家庭教育新理念。

只有向孩子学习,才能与孩子一起成长,这要求妈妈做到三点:一是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这虽然难为了妈妈,但要教育好孩子我们别无选择;二是以孩子为师,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要学习他这些优点,这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三是要学习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可以阅读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总之,妈妈需要明白的是,虚心向孩子请教,不仅仅能增强孩子的优越感和自信心,而且能强化孩子教与学的能力,同时“代沟”的距离因此缩小拉近,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奶奶来说,不懂教育方法,而且爱唠叨,这是造成和小旭关系紧张的最直接原因。所以,对奶奶的建议首先就是克服“爱唠叨”的习惯。

建议一:克服“唠叨”的不良习惯。

首先,奶奶要学会和孩子交流的正确方式。多以鼓励的方式,特别是发现小旭的优点后,要多表扬他,发现他的缺点或犯了错误时,不要过多地责怪他,特别是在语气上多理解,多分析,帮助小旭找原因。这样去交流就不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其次,学会运用艺术语言。假如你一定要重复地说,那么就将唠叨的语气改为提醒。唠叨让人厌烦,易招致怒气,提醒的语气听起来则有帮助的意味,表示你和孩子站在一边。切实地为孩子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而且已经上初中的小旭,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对任何人、任何事已经有了自己的是非判断,奶奶的唠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还在把他当小孩子看。这时,奶奶一定要注意,孙子已经长大了,要用成年人的眼光、思想来代替唠叨和小旭进行沟通。

建议二:奶奶也要学习一些现代教育孩子的方法,可以和周围的其他孩子的爷爷奶奶多交流、沟通,吸取别人的好的教育方法。

7.谁在纵容孩子撒谎

案例:

小雪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在1岁左右的时父母离异,生母从此弃她而去,而父亲由于忙于工作也很少关心她。因此,她长期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后来父亲再婚,她得到的父爱就更少了。爷爷奶奶家的经济条件非常好,又怜惜她从小缺少母爱,因此对她非常溺爱。有一次她把家里的烤鱼分给小朋友吃了,到吃饭时奶奶不见鱼,就问她鱼哪里去了她说猫吃了,她奶奶也没再追问。其实,她家所住的小区已经很多年没见过猫了。还有一次,她用写字台上放着的五元钱买了个塑料玩具,没玩几下就摔了,坏了就扔了。结果她奶奶要买菜,找不到那五元钱就问她,她说没看见。奶奶又问时,她爷爷就说“我用了”。经过两次的“化险为夷”,小雪尝到了撒谎的甜头。此后,遇事就开始不说实话了。

家庭的富有,家人的宠溺,让小雪从小养成了娇惯任性的性格。从上小学开始,她就经常迟到、不完成作业,这让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她,甚至排斥她。她为了能在班集体中找到些自信,就经常编造些“理由”为自己的错误披上美丽的外衣,但适得其反,老师和同学们发现她说谎后就更加排斥她。

有一次,老师让学生交作业,但小雪却说忘在家里了,老师信以为真,于是叮嘱她第二天一定要做好带来。第二天,再问,她却说:“老师,我已经交了!”

“什么时候交的?”老师觉得很奇怪,讲台上分明没有看到她的作业。

“交在什么地方了?”

“就交在讲台上的,今天来交的。”小雪的语气听起来非常诚恳,眼神真挚,丝毫看不出撒谎的样子。

“老师,她没有交,我们都没有看到她上去交。”旁边的学生都对老师说。

“我真的交了!”小雪依然那么坚持,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冤枉她。老师也怕真的冤枉了她,赶紧翻了翻那叠作业本,结果仍然没有找到。

从此以后,老师和同学们都更加排斥小雪。而她为了避开大家嫌弃的目光和老师的训斥,就开始逃学,在社会上结识了一些品行不良的朋友后,又染上了说脏话等不良行为习惯。为了不被家人责骂,说谎行为也愈演愈烈。

小雪之所以经常性撒谎,这与她的家庭教育有着直接原因。由于在家庭中缺少父母的疼爱,爷爷奶奶怜惜她从小父母离异,从小就对她百依百顺。爷爷奶奶对她的溺爱,使她肆无忌惮地在家里为所欲为,却没有遭到制止。爷爷奶奶总觉得她还小,又缺少疼爱,就包容了她的一切,包括说谎等不良行为。这导致小雪在幼小的心灵中有时分不清对和错,所以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由于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来指导,逐渐地习惯成了自然。

在学校教育中,同伴群体的排斥也是小雪说谎行为产生的重要诱因。由于她在溺爱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加之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从一开始上小学就表现出不合群的现象。懒懒散散,不完成作业,迟到早退,因此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在同伴中长期处于被排斥的地位。为了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好感,她开始编造各种谎言来博得同学和老师的欢心,如“我写完了作业,可忘记带了”等。后来事实真相大白,同学和老师们就开始不信任她,更加排斤她。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说谎行为愈演愈烈,她对学校生活失去了兴趣,开始逃学、旷课、流落社会。

物质生活的富有而精神生活的匾乏也同样会使人颓废。小雪混迹于社会闲散未成年人中,为了不被他人欺负和在伙伴中获得“地位”,她编造谎言以取得伙伴的信任,并且花钱请大家吃饭,玩游戏,娱乐等,没钱了就以谎话向爷爷奶奶要,向姑姑等亲戚要。当家里人知道真相后,开始对她进行“严管”,但为时已晚。

可以说,小雪从小就缺乏一种真爱,在爷爷奶奶那里她得到的是溺爱,这是一种不平衡的爱;在学校,她又缺乏教师的关爱,缺乏同学之间的信任和友爱;在社会上,她缺乏朋友间真挚的爱。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没有感受过适度的爱,就不会有对他人的爱。缺乏一颗感恩的心,对自己的错误就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这就是她开始说谎,并对说谎行为不以为然的根源。

通过小雪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小雪经常说谎这一行为与她的家庭及以前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但根源明显在于她的家庭。因此,要想转化小雪说谎的行为和心理,要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双管齐下。

第一,要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爷爷奶奶一定要明白,不能太溺爱孩子,过度的娇纵会让小雪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很容易造成孩子将错误的行为当成自然行为。另外,小雪的父亲也要多关心她,让她能真正地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

第二,用严慈相济的真爱叩响小雪的心扉。

小雪缺少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爱,一种严慈相济的爱。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从情感上理解她,从心灵上贴近她,倾听她内心深处的感受,给予她一种科学的、博大的爱,一种宽严有度的爱,一种有理有据的爱。要允许孩子有错,允许她改错,还要帮助她分析犯错误的原因。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采取措施,使小雪认识到“说谎”是一种错误行为,并最终要使她明白,在家长、老师和同学朋友的面前她不需用谎言来掩盖自己的过错。

第三,培养小雪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

在学校,小雪由于爱撒谎而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排斥,所以慢慢失去了自信心。针对这点,老师应该特别关注小雪身上的闪光点,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来培养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另外,老师也要要求同学们尊重小雪,原谅她的说谎等行为,帮助她进步。

可以对小雪提出具体的进步目标,如一天之内不说谎,一周之内不说谎,一个月不说谎等,然后对照这些目标,由家长、老师和同学一起来监督她。如果小雪没完成一个目标,即在规定的时间没有说谎,家长、老师和同学要由衷地表扬她、鼓励她,或者用一些小礼物来激励她。

8.爷爷奶奶一样能带出单亲阳光男孩

案例:

小东今年18岁,高高的个头、帅帅的外表,一看就是个活泼开朗的阳光大男孩。其实,认识小东的人都知道他从小是跟爷爷奶奶长大的,他父母在他5岁时就离婚了。确实,小东从出生就由爷爷奶奶抚养、教育,跟爷爷奶奶也特亲,跟自己的亲生父母却很陌生。但是,小东完全没有其他单亲家庭孩子的忧郁、压抑、自卑、不合群,他性格外向,容易与人沟通,也从没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有太大的区别。

小东有一个虽然不完整但是也很幸福的家,有疼爱却不溺爱自己的爷爷奶奶;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有特别理解支持自己的朋友;还有着广泛的爱好,唱歌、足球、玩游戏、玩拼图……

这样一个身心健康、性格开朗、没有任何不良行为的阳光单亲隔代教育男孩,确实很少见,但也确实让人感到很欣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爷爷、奶奶文化层次较高,从出生就抚养、教育他。

虽是隔代,按理说溺爱孩子是不可避免的,但爷爷很明智,教育中既不粗暴也不盲目地疼爱,充当了爷爷和爸爸两个角色,避免了常见的因父母离异,老辈觉得内疚,不加控制地娇惯,使孩子霸气、任性、脆弱,甚至染上不良行为等状况的发生。

(2)小东的父母虽长期不和,但对孩子是负责的。

他们很少当着孩子的面争吵,较明智分手,离婚后从未在孩子面前中伤对方,也未因经济纠纷把孩子当包袱抛来抛去,所以,小东从小未体验到父母分离对他有什么太大的伤害。

(3)小东成长的环境是宽松的,这是他极其幸运的一面。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遇到的老师都有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周围的同学没有什么歧视的眼光和伤人的言语,所以,他与健全家庭的子女相比在心理上并没有失落感。

(4)小东本人是一个情商较高的孩子,在家人、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他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