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谁说爷爷奶奶带不好孩子:爷爷奶奶育孙经
11087300000012

第12章 爷爷奶奶也要与时俱进

呵护孙女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一项艰巨而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光荣使命。所以做爷爷奶奶真的很辛苦!但是在辛苦中享受着孙女带给我们的那份快乐与温暖,甜蜜与幸福!每天都会因收获孙女童心的快乐而快乐。让我们的晚年过得更充实!更幸福!更有意义!

如果上帝允许的话,我们一定要助欢欢爸妈的一臂之力,陪伴呵护孙女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不能缺席于孙女的成长过程。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家人与老师细心、耐心的陪伴和教育,来共同分享孩子进步的点点滴滴。这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更有安全感,更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如果上帝允许的话,我们也要与孙女一起成长(大笑)。因为年纪大了的我们,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都不能适应欢欢成长的需要了,我们做爷爷奶奶也要与时俱进,在陪带孙女的过程中不断的去学习、去感悟、去实践,在陪带孙女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升华自己。

如果上帝允许的话,我们会用水滴石穿、持之以恒的教育理念,用循序渐进、一以贯之的耐力和信念,去抚育呵护孙女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的生命在第三代人身上延续,延续……

记录人:欢欢奶奶

这是一位伟大的奶奶,这是一位慈祥的奶奶,这更是一位与时俱进的奶奶。

我们天天在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因为这是历史的潮流。作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要与时俱进,也要像欢欢奶奶一样不断地去学习、去感悟、去实践,不断地去提高、去升华自己。

1.E时代的潮流奶奶

案例:

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这样给同学讲关于奶奶赶潮流的故事:

前几天,我发现书房的门一直关着,还不时地传来几声欢呼声。心里很是疑惑:奶奶在里面干什么呀!难道在上网?不可能,奶奶是绝对不会上网的……好奇心驱使我打开了房门,眼前的景象使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奶奶坐在电脑前,一手握着鼠标,一手紧握拳头,两眼紧盯屏幕,好像在玩什么游戏。我悄悄绕到她身后,啊!我差点叫出声来,原来奶奶在玩“植物大战僵尸”啊!她玩得那么专注,连我来到她背后也没发现。这时我看到奶奶快输了,禁不住叫出声来:“快!那边放‘坚果墙’,这边放‘樱桃炸弹’……”奶奶发现了我,欣喜地说:“小雨,快来帮我过这一关!”我熟练地操纵着鼠标,帮奶奶解决了难题。我惊讶地问奶奶:“你什么时候也研究起网络来了?”奶奶笑着说:“前段时间邻居王奶奶也刚学会上网。她对我讲,网络可神奇了,足不出户可以买东西,可以聊天,还可以看电视……我一听心痒痒的,到老年大学报了电脑培训班,学了不少,你玩的游戏,我也能玩了,还真有趣。以后你再也不用说跟我有代沟、没法沟通了吧?”

还有一次,妈妈发现家里的收纳箱坏了,正想去超市选购一个,奶奶知道了,笑眯眯地对妈妈说:“这个问题我来解决,看我的吧!”看着妈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样子,奶奶把她拉到电脑桌前,打开电脑,在淘宝网商品搜索里输入了“收纳箱”字样。奶奶在一大堆五花八门的收纳箱图片中,选了一个紫色的箱子,转头问妈妈:“不错吧,就买这个。”奶奶又操作了网上购买手续。没过几天,收纳箱就送到家里了。瞧,奶奶也赶时髦成了网购一族了。

我奶奶就是这么潮流,这真是E时代创造E老人啊!

说起隔代带孙子,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老人思想陈旧、有代沟、跟不上时代潮流、不了解孙子的想法、沟通有障碍……不可否认,一些祖辈确实生活在新时代,却对新时代的观念的冲突、生活方法的改变、网络的盛行等等都无所适从。其实,生活中的许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思想还是很前卫的,他们有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有的是为了和孙辈减少代沟的影响,主动地学习外语、学电脑、了解一些时尚新词……

新时代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要学会学习,和孙辈共同成长。作为祖父辈,应虚心接受一些新知识。可以选择适宜的学习途径,如看电视、报纸等,在短时间内接受尽可能多的信息。不能忽略了孩子这个重要的学习对象,多和他们交流分享,能获得在其他人那里得不到的资料,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2.我要给奶奶申请一个“唠叨”专利

案例:

一个小学生在作文《我的奶奶》里这样写道:

说实话,奶奶要是不爱唠叨,那的确是一个好奶奶。她一天到晚嘴嘀咕个不停,真让人受不了。

每天早上奶奶便开始了一天中的第一次唠叨:“快起来,赶紧穿衣服、吃饭……”我听得没意思,一扭头,又“呼噜呼噜”睡起来。过了一会,奶奶又来了,边看边催:“快起来,7点了,快穿衣服。”我慢腾腾地不想起来穿衣服,奶奶急了:“你都快10岁了,什么时候才能不让奶奶替你操心呀!”我穿好了衣服之后,洗漱完就去上学了。

我一上午也没有听到奶奶的唠叨。心里面呀,那可真舒服!可是,当我中午放学回家一进门,奶奶的“唠叨病”又犯了:“赶快换鞋!快来洗手……”“行了!真烦人!”我生气地对奶奶说。奶奶听了之后又唠叨起来了:“一个上午都在学校里乱摸,那些东西多脏啊,到处都是细菌,还不该洗吗?”说着便把我拉到卫生间里看着洗,嘴里还在说:“多打点肥皂,把手腕多洗洗,把指头尖多洗洗,洗完了多用清水冲洗。”

过了10分钟,开饭了,我由于早上没吃饭,端起饭碗吃起来,可就是这一顿饭也吃得不开心,奶奶在一边又唠叨起来:“多吃些青菜,别老吃丸子。”我装作没听见,奶奶不说了,我吃完饭,不高兴地上学去了。

下午放学回家,我刚放下书包,她就会一边帮我拍身上的灰尘,一边唠叨:“看,又把一身弄得那么脏!快去洗洗手再来吃饭,吃了饭到房间里做作业去!”作业刚写到一半,奶奶又唠叨起来:“细心点,别出错,写完后检查。”我又开始写起来。写完后就去看电视了。我正看着电视,她又说开了:“离电视远点!要是近视了,整天戴着眼镜多不方便。看一会儿就行了!”结果奶奶检查完,出了许多错题,奶奶又唠叨开了:“你写完后检查了没?你老是一做作业就出错,怎么办呀!”我听了很不高兴,可还被奶奶抓去书房改错题。

双休日,我要出去玩,奶奶又会再三嘱咐我:“别到马路上去,马路上车多。玩一会儿就回家啊!”

我怎么有这么一个爱唠叨的奶奶呢!奶奶,我给您申请一个专利吧,什么专利呢?哈哈!唠叨专利!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人上了一定年纪之后,爱唠叨是老年人的一种生理表现,尤其是老年女性。

也许案例中的奶奶并不觉得自己唠叨,只是出于关心而经常提醒孩子罢了。其实,唠叨和经常提醒是有很大区别的。经常提醒是家长的责任,对孩子积累经验、减少失误、提高自控能力都是有益的。而唠叨的结果则是使孩子反感,严重的会影响到和孩子的关系,破坏教育效果;同时也影响了家庭祥和、温馨、活跃的气氛,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唠叨是一种发泄内心压力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说对于唠叨者本人是有益的,尽管唠叨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但对于孩子来说,爷爷奶奶的事事唠叨是对孩子的一种不信任。

对于一些人来说,唠叨可能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因为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说的话、办的事不放心,才会不断重复,软弱和紧张型的人也特别容易唠叨。孩子如果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后也会容易重复这种模式,也容易成为一个不自信的浮躁的人,时时觉得自己不安全,很焦虑,内心总是有种莫名的恐惧感,总觉得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另外,会对现实产生无力感,觉得自己什么事都有人操心,和自己无关,无法担当自我责任。其次,过分唠叨最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往往会反其道而行之,和孩子的关系容易疏离。爷爷奶奶觉得这样是爱,孩子却不这么认为。而且以后孩子如果遇到各种不良情绪,也不愿跟他们诉说,一方面怕引来他们的唠叨、抱怨和指责,另一方面认为跟谁说都没用,内心产生无助感。

那么,爷爷奶奶怎样做才能在教育孩子时避免唠叨又给予有益的提醒呢?

首先,要互相理解。

爷爷奶奶应该认识到自己爱唠叨这个特点,同时也应该明白唠叨并不能解决孩子所有的问题,更应该理解现在的社会环境变了,毕竟和过去自己年轻时不一样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已经过时了,如果整天唠叨,孩子听多了也会烦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唠叨自然会减少一些。对于孩子来说,要懂得、理解、体谅爷爷奶奶的唠叨是因为步入老年时期后,人的行为和情绪特点发生的一定变化,尤其奶奶更为明显。这是生理变化,并不是有意识的。只要能够体谅爷爷奶奶唠叨的苦衷,而且明白他们也是为自己好,自然也就不会烦了。

其次,要相互信任。

爷爷奶奶要相信孩子虽然还小,但是能够处理好自己的问题,一定等他们自己来讨教,即使如此,也要点到为止,讲究方法,不要没完没了。孩子也要尊重爷爷奶奶,不要发火,更不能烦他们。如果发现爷爷奶奶想唠叨,不妨转移话题。

再次,制定良好的家规,不必事事叮嘱。

爷爷奶奶没完没了地反复叮嘱,不但干扰了孩子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还会使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出现逆反心理。爷爷奶奶可以和孩子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家规和家务分工制度,给孩子创造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环境,而爷爷奶奶只负责监督和检查。

最后,养成说话干净利落的好习惯。

一些爷爷奶奶生怕孩子不听自己的话会吃苦头,因此就会不由自主地多次重复,这样反而使孩子认为:听不听大人的话无关紧要;不按大人的话去做,最多再听听他们的唠叨、发火,自己不会受到任何处罚。所以,爷爷奶奶必须养成任何事情只对孩子说一两遍的习惯,让孩子知道不听话会带来什么后果,学会自己承担不负责任的后果。

3.不要总拿我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

案例:

周末妈妈带欣欣去奶奶家,大伯家的哥哥在练琴,欣欣于是也跑了过去,不过照例是玩玩弹弹,不时偷个懒,讲点条件。爷爷奶奶见欣欣这样,就又教育了她两句,也依旧是说:“你怎么这么不认真,你看哥哥练琴多认真,你怎么就老想玩呢?”之类的话。练完了琴,爷爷把欣欣叫到身边,要和她说说话。他问欣欣:“欣欣,爷爷给你拿了乒乓球拍子,你练颠球了吗?”欣欣回答:“我没时间。”然后就跑开了。爷爷接着问:“你一天都干什么呀?你比哥哥还忙吗?你看哥哥现在打得多好呀。”欣欣没有理爷爷,继续在小屋找她爱玩的玩具。

过了一小会,奶奶又接着问欣欣:“欣欣的唐诗背的怎么样了?你哥哥可是3岁的时候就会背唐诗三百首呢。”欣欣小声的回了一句“我也会呢。”奶奶像没听到似的继续问:“欣欣这次英语考试考了多少分?”欣欣扬小笑脸兴奋地说考了98分,“才98分啊,哥哥考了100分呢。你怎么不学学你哥哥,你就知道玩……”

眼看着欣欣的小脸由兴奋变成暗淡,妈妈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为什么要总拿我的孩子跟别人比。于是,没等奶奶的话说完妈妈就找借口离开,拉着女儿赶快出了门。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的目的,是在于让“不同”孩子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案例中欣欣的爷爷奶奶一直在说欣欣:琴没有哥哥弹得好、乒乓球没哥哥打得好、成绩没有哥哥考得好……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

当孩子经常被说成不如别人的时候,她也知道大人说的是事实,无力反驳和辩解,只能感到气馁,对自己丧失信心。尤其是在一个家庭中,当一个孩子被作为另一个孩子的标准时,时间一长,被比下去的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排除在这个家庭之外,认为自己是“多余的”,是“没用的”,是“不被喜欢的”,他们很有可能产生“反正我怎么做也比不上别人”“我做什么,他们也不会喜欢我”的心理。孩子一旦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自卑感会越来越重,会越来越没有斗志和热情。也许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很有出息的孩子,但是因为这种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作怪,长大后一无所成。

针对欣欣的案例,需要三方真诚地沟通,而且都要适当地作出改变。

第一,对于欣欣来说。

一方面应该实话实说告诉爷爷奶奶,当他们总是拿自己和哥哥比较时心里很难过,而自己更需要的是他们的鼓励和支持;另一方面,仔细想想爷爷奶奶说的话,哪方面确实是自己的缺点,可以坦诚地向爷爷奶奶承认自己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够好,但是感谢他们能够提出来,自己会改正的。

第二,对于妈妈来说。

首先从来不拿欣欣跟别人比较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是,面对爷爷奶奶对欣欣自信和自尊的“打击”,只是选择带孩子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妈妈也应该和爷爷奶奶沟通一下,首先,告诉他们总是拿欣欣和哥哥比对欣欣其实是一种伤害,可能会使欣欣变得很自卑,甚至会自暴自弃。其次,告诉爷爷奶奶不能总看到孩子身上不如哥哥的地方,也要看到她的优点,否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正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大人眼中的好与坏,是比较主观和简单的,孩子的能力会以很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并不是琴没有哥哥弹得好、乒乓球没哥哥打得好、成绩没有哥哥考得好,就证明欣欣不如哥哥,欣欣身上也有哥哥所没有的优点。

第三,对于爷爷奶奶来说。

总拿欣欣和哥哥比,可能主观上是为了激励她向哥哥学习,想法是好的,但对孩子的自信和自尊都会是很大的打击。如果爷爷奶奶真的是疼爱孙女的话,就要多看看孩子的优点,换一种方式来进行激励。

4.虽然我小,我也有自己的隐私

案例一:

谁让你翻我的包了,你侵犯我隐私

“不就是看了看他的包吗?居然发那么大脾气。现在的孩子真是难管了。”周末,小武姑姑回家看望爷爷奶奶,一见面就听见奶奶的诉苦。

小武的爸妈在外地工作,所以一直跟着爷爷奶奶在一起。有一天,放学回家后,奶奶叫小武赶紧做作业,他说在学校就做完了。奶奶不放心,在小武看电视的时候,翻开了他的书包,找作业本看。结果,小武看到奶奶翻自己的包,一下子就冲过去,把包夺下,并且叫嚷着:“谁让你翻我的书包了?你侵犯我隐私!”奶奶一听,顿时血压就上去了。一场“战争”就此开打,奶奶说小武不好好学习,小武说奶奶侵犯人权了。辩论到最后,小武自己打开包,让爷爷奶奶看了个遍,以证明没有“秘密”,但是当天就“绝食”了一顿饭,以表示抗议。

从心理学上讲,孩子有了秘密是一个长大的标志,没有秘密的孩子是不会成熟的,同样对家长没有秘密的孩子永远也不会长大。

奶奶想检查贝贝的作业,于是去翻书包,这也是奶奶关心孩子的一种表现,但是这种方式是错误的。尽管小武在奶奶眼里就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但是,奶奶应该意识到,他也在慢慢长大,需要自己的空间和别人的尊重。

案例二:

我是你爷爷,你以后别想跟我谈隐私

涛涛现在上六年级了,一回家就喜欢关上门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爷爷觉得很奇怪,不知道孩子在里面干什么。他总是没事推门进去看看,涛涛对爷爷的行为很反感。有一天,他对爷爷说:“爷爷,以后进我的房间能不能敲一下门啊?”

爷爷一听就生气,说:“我是你爷爷,你有什么要隐瞒的,进孙子的房间还要敲门,真是白养你了。”涛涛也很生气,说:“我就不能有一点儿自己的隐私吗?你太不尊重我了。”爷爷一听,就更生气了,说:“什么隐私,我是你爷爷,你以后别想跟我谈隐私。”

从此以后,涛涛回家干脆就把自己的房门锁上,爷爷怎么敲门也不开了。

很多孩子都特别反感大人翻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日记、或是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等等,而家长这么做,主要是想借此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担心他们有什么事瞒着大人,以有利于及时教育。家长的想法没错,因为孩子毕竟还是需要大人来教育、引导的。但是,翻书包、偷看日记的做法却只能加大和孩子的心理距离。

孩子有了自己的秘密和隐私,是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孩子渴望被尊重、被承认,尤其是在面对自己的秘密和隐私时,更希望能够得到尊重和保护。家长不尊重孩子的秘密和隐私,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那么,怎样做才是真正尊重孩子的隐私呢?

首先,在生活中,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在态度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

当孩子希望自己的房间没有人打扰时,就不要随便进入;当孩子希望拥有记录自己秘密的日记本时,就不要偷看。

其次,家长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去尊重孩子。

家长平时可以多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以及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如果孩子告诉你一些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耐心地给他们帮助,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以后也会越来越信任家长。

另外,做事前要征得孩子的同意。

当家长需要进入孩子的房间时,应该敲门,并礼貌地问他:“我可以进来吗?”得到孩子允许再进去。这样,孩子进其他人房间也会先敲门再进入。

当孩子写日记或者写信时,如果家长想看,必须经过孩子的允许。可以这样说:“孩子,在写什么呢?我可以看看吗?”

当家长想帮助孩子收拾房间、书桌或者书包时,最好让孩子知道。

5.打开家门,让孩子呼吸自由的空气

案例:

小婧的爸爸妈妈都是地质勘探员,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在野外工作。因此,小婧没满周岁,就被寄养在外公外婆家。小婧的外公外婆都是退休教师,外公退休后仍被学校返聘,于是,外婆就在家全心全意地抚养和教育小婧。

外婆一生教书育人,自然特别注重言传身教。所以,她虽然已经退休了,但还是一直坚持有规律地读书学习,这对小婧的影响很大。在小婧很小的时候,她就经常模仿外婆看书的样子,有时还能一个人坐在那里,自己翻看图画书。在小婧咿呀学语时,外婆就开始给她讲故事。小婧特别喜欢听故事,只要外婆给她讲故事,她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所以,外婆每天都要给小婧讲好几个故事。并且,不只是单纯地讲,而是每讲完一个故事,还会问她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让她思考作答。到了小婧两岁半时,外婆又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她学讲故事。刚开始,小婧讲的故事丢三落四,可外婆从不批评她,反而经常拉着外公一起坐下来,认真地听她讲,还经常录在磁带里,放给小婧自己听,或寄给小婧的爸爸妈妈听。后来,小婧讲故事越讲越好,每天都要在家表演一番,给外公外婆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

在小婧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外婆也进行了一些早期培训。从她两岁半起,外婆就开始手把手地教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早晨起床自己拿牙刷,挤牙膏,用杯子接水,自己刷牙,自己拿小脸盆接水,用小毛巾洗脸。小婧三四岁时,外婆又教她吃饭前要把碗筷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从幼儿园回到家里自己换上拖鞋;每天自己穿衣服。外婆真不愧是个好老师,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很有一套,特别懂得鼓励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第一天教不会,第二天再教,仍不会第三天再教……而且从不责骂孩子。所以,外婆让小婧学什么,她都愿意学。

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小婧模仿着外婆的一言一行,因此,她的生活习惯也和外婆一样。平时喜欢安静地呆在家里看书读报,不喜欢出门活动,很少与外界接触,电视、碟片、书籍还有外公外婆就是她的玩伴。而且,外婆还常告诫小婧,外面比较危险,路上汽车很多,出门千万小心;外面骗子也比较多,有许多专门拐卖小孩的坏人,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讲话等。所以,小婧从不单独走出家门,也极少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在外公外婆的眼里,小婧是一个聪明懂事、文静可人的“乖乖女”。

上幼儿园期间,小婧就明显比同龄小朋友要懂事、乖巧,学什么都认真用心,做什么都完全听老师的。每当听到外人夸奖小婧“人见人爱”时,外婆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这可是她辛勤调教的成果啊!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婧上了小学,她的主要精力就放到学习上了。因为外婆认为,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小婧真是争气,一个学期下来,各科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可是,细心的老师发现,在学校里,小婧虽然成绩优异,但性格比较孤僻,不爱讲话;胆子也很小,就是在课堂上也从不主动举手发言;没有要好的同学,总是独来独往。

小婧相对于许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幸运的,有一个懂得教育的外婆含辛茹苦地在培养她——使她学到了很多知识,自理能力也不错,人际交往没有冲突。

但仔细分析,却不难看出其中的问题:老年人相对更愿意过一种平和宁静的生活,而成长中的孩子却充满生机,他们每天都在发育,需要更多的身体活动和交往活动来刺激成长,从而使他们日渐成熟。如果孩子和年轻父母在一起,就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小婧的身体活动需要和交往活动需要,无疑被外婆忽略了,外婆用自己对社会的体验,妨碍了让小婧自己去体验社会。再加上小婧本身就是一个气质类型较为稳定、动力较弱的女孩子,因此,造成她交往不主动,发言不主动,较为孤僻,胆子比较小,这对她适应社会有一定影响。

小婧在外婆的教育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无疑是一个乖巧、可爱、懂事的孩子,这是外婆最大的骄傲,但是,对于小婧性格孤僻、不爱讲话、胆子小等情况,外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外婆要多带孩子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多与外界接触。

多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户外的新鲜空气,不仅对孩子的骨骼生长非常有好处,也有利于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每天晚饭后,带小婧出去散散步,认识一下周围的邻居。如果允许的话,可以祖孙一起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郊游、放风筝、钓鱼等。

其次,多给孩子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

小婧在家里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跟外公外婆也没有沟通障碍,但是一到外面尤其是在学校却显得很是拘谨、孤僻、胆小,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课下也没有朋友。对此,外婆要多给孩子与生人交往的机会。可以多带她到邻居家或是亲戚家串串门,尽量提供机会让孩子学习应付在陌生环境中交往的一切情况。也可以邀请邻居、亲朋或是孩子的同学来家里做客,并主动让孩子多参与接待任务。让孩子多与人接触,可以缩短孩子与他人之间的距离;适时地让孩子参与到与他人的谈话,可以消除孩子的陌生感、拘束感,增长孩子待人接客的经验和知识。

再次,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伙伴交往。

帮助孩子选择一些有共同兴趣和语言的小伙伴,为他们创造机会,鼓励督促孩子主动与小伙伴多接触、多交谈、多活动,增强相互帮助与合作意识。

6.奶奶说我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案例一:

一天中午,奶奶正在做菜,扬扬从外面跑进来,问奶奶:“奶奶,我是从哪里来的呀?”

奶奶说:“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呀。”

扬扬感到很奇怪,摸着头说:“呀?我有这么大的力气吗?石头缝里都能蹦出来?原来我跟孙悟空一样啊。”然后,又问奶奶:“奶奶,那你又是哪里蹦出来的呀?”

奶奶说:“不好,没盐了,我该去买盐了。”

扬扬说:“盐不是还满满的放在那里嘛!奶奶,你怎么会看不见呢?”

奶奶的脸一下就红了。

案例二:

下午放学姥姥去幼儿园接露露回家,发现露露身上湿了一块。姥姥问是不是喝水时洒身上了,露露说是男孩女孩在一个便池里上厕所时,被一个小男孩溅湿了。姥姥刚要嘱咐露露以后有男孩上厕所就要背过身去,等男孩上完了再去时,露露突然问姥姥:“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站着撒尿,我必须蹲着呢?”“为什么他们有小鸡鸡,我没有呢”……面对露露这样的问题,姥姥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就说:“你这么小,说了你也不懂,以后别再问啦,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关于孩子性教育的问题,对于许多父母来说都是一个讳莫如深、难以启齿的问题,更何况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好奇的小脑袋瓜里关于性和爱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对性的无知会让孩子做出愚蠢甚至是伤害自己的行为。

因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也不能忽略对他们的性教育。

性教育其实包含着许多内容,包括赞美自己的身体,尊重自己尊重别人。有着健康的性观念的人更有自信,会选择适宜的人做朋友,在成年后更会选择合适的恋人。他们了解并重视自我的感觉,并且有勇气说不。而性教育要给孩子从小做起。

(1)教给孩子正确的名称。

要尽可能地教给孩子身体各部位的正确名称,如阴茎、外阴等。这将有利于你与孩子更精确和方便地交流性方面的问题。身体上各部位的正确名称也有助于你向孩子解说什么是性侵犯。孩子也可以清楚地向你叙说是否有性侵犯发生。

(2)教给孩子保护自己的隐私。

隐私的概念应该从开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起就灌输给他。一个学步的小孩当他被告诉某些东西是别人的不能动时,他就有了某种最初的拒绝的概念。告诉孩子,生殖器是人的隐私部位,在没有得到我们自己允许的情况下其他人无权看或摸这个部位,当然也不能随便摸其他人的生殖器。

(3)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刻意回避。

案例中的奶奶和姥姥对孩子提出的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其实,当任何一个孩子开始对周围的一切产生好奇时,便也开始了对与自己不一样的异性产生了好奇。每个孩子都会问:我是从哪儿出生的?为什么男孩有小鸡鸡?为什么女孩要蹲着尿尿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当回答孩子提出的“生命来源”问题时,好多家长都会像扬扬奶奶那样借故说:“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或“你是捡来的,是树上长出来的……”不正确的回答未必能使孩子真正相信。问题在于,孩子会感觉到大人不想让他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而且这问题是神秘的。当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已经模模糊糊地知道一些性的信息时,心中尽管存在着很多困惑,也不会向大人坦诚地询问了。

这时千万不要刻意回避,而是要尽量采用一种通俗易懂的、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回答他们。孩子们并不需要深入的回答,在回答之前,家长可以反问他:“那你说是怎么回事呢?”看看他到底了解多少,以便家长作出适当的回答。有时候也不必担心告诉孩子太多,孩子对于自己不明白的讯息,往往听过就忘的。

(4)以平静、坦诚、自然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性教育。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平静、坦诚、自然的态度至关重要。由于孩子毕竟还不成熟,对孩子的教育以及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都可以简单一点。关键不要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以免导致不正常的性神秘感和不正常的羞耻心。

7.姗姗的表扬团

案例:

姗姗是个从小就独立、开朗、乐观的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小学后也能够按时写作业,而且小小年纪画画画得特别好;姗姗还是一个十分热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所有见过姗姗的人都会不由自己的喜欢上这个可爱的小姑娘。

姗姗并不是天生的小神童,如此优秀的她是四位老人善于鼓励的结果。姗姗从小在爷爷奶奶家和外公外婆家轮流居住,而四位老人都懂得教育孩子的策略,对姗姗的爱从来都是“爱而不溺”,并经常通过表扬来鼓励她。

小时候,每当小姗姗自己主动做了一些事情,无论好坏对错,都会得到及时的表扬,这样做事的积极性就越发高了:自己穿衣服、系鞋带,自己梳头,自己吃饭,自己收拾弄乱的玩具等等。

后来姥爷无意中发现姗姗爱涂涂画画,就经常鼓励她,每画出一幅,就会表及时表扬她。等姗姗再大一点的时候,姥爷和姗姗一起参加了一个美术兴趣班,两个人天天互相学习、互相鼓励。每次到了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也会陪着她一起画,并鼓励她。所以,在自己的“表扬团”的鼓励下,小姗姗的画技与日俱增。

表扬、鼓励是孩子进步的最大动力,姗姗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深知这一点,所以对姗姗从小采取“表扬策略”“鼓励策略”。在强大的“表扬团”的支持下,小姗姗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表扬是一门艺术。只要正确地把握并运用这门艺术对孩子的成长会大有裨益。

(1)表扬的艺术。

表扬是一门艺术,过多的表扬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动机,使他为了表扬采取行动。表扬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表扬的艺术在哪里?一些泛泛地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是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这样就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2)表扬要具体。

表扬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

例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这时父母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你不妨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

(3)表扬要及时。

对应表扬的行为,父母要及时表扬,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这是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4)表扬要有针对性。

有些父母常对孩子许愿,“你做了这件事我就表扬你”“你听话我就奖励你”这容易使孩子为了表扬和鼓励而做某件事,哪怕这件事是他应该做的,没有表扬和鼓励他就不做,这将有悖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

(5)表扬要注意个性。

对性格内向、个性懦弱、能力较差的孩子要多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反之,对虚荣心理强、态度傲慢的孩子则要有节制地运用表扬,否则将会助长他们的不良性格,影响他们的进步。

(6)表扬要适度。

过分的表扬易使孩子骄傲自满,过少的表扬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鼓励和爱抚。有一个小男孩儿不管有没有病都向妈妈要药吃,原来这位妈妈平时不经常表扬孩子,只有当孩子有病吃药时才说上一句“能干”,致使孩子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吃了药才算能干,所以他经常以吃药来换取表扬,求得心理上的满足。这不能不说是这个父母在育儿中的一个失误。

(7)表扬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见过程。

孩子常“好心”办坏事。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吃完饭后,自己去刷碗,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这时千万不要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否则孩子也许就不敢尝试自己做事了。如果冷静下来说:“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厨房路滑,要小心!”孩子的心情就放松了,不仅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非常乐意帮你去干其他家务。因此只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扬,再帮他分析造成“坏事”的原因,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表扬要在良好行为之后进行,而不是事先许诺,从而增强孩子良好行为发生的自觉性。

附:隔代家长的10个资格标准

作为担当“隔代家长”也需要一定的的“资格标准”:

(1)身体健康,精力较好,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儿。

(2)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没有精神障碍或人格偏差。

(3)家庭和个人卫生习惯良好,没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

(4)了解儿童的饮食营养和生活护理等常识。

(5)性格开朗,人际交往能力强,不固执偏颇,对孩子有耐心。

(6)喜欢户外活动,能常带孩子外出,去认识周围的世界。

(7)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8)待孩子慈爱宽容,但不纵容、不溺爱,善于引导教育。

(9)能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及时与孩子的父母交流沟通。

(10)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以现代化的方式抚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