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谁说爷爷奶奶带不好孩子:爷爷奶奶育孙经
11087300000011

第11章 爷爷奶奶,隔代亲别忘了隔代教

大多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承担着带孩子的任务,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不是让孩子吃饱、喝好、穿暖就没问题了,做一个合格的隔代家长,不能“养而不教”“亲而不教”。孩子的一些性格、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地受着大人的影响,因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用我们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教育出一个坚强勇敢、勇于承担责任、文明礼貌、宽容乐观、做事有计划的孩子吧!

1.坚强勇敢的好性格会伴随孩子一生

案例一:

少一些无谓的关心

亮亮和小朋友做游戏时不小心摔倒了,他没有立即哭叫,正准备自己站起来。不远处的亮亮奶奶却满脸惊慌地跑过来,一把将孩子抱在怀里,喊道:“可怜的宝贝啊,摔疼了没有啊?”亮亮突然大哭起来。

有些孩子胆小怕事,缺少勇敢精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很小的时候是不知道害怕的,但是由于很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关注,担心孩子受委屈、受伤害,当孩子面临小小的困难或考验时,马上就把孩子置于“保护伞”下,剥夺了孩子锻炼勇敢质量的机会。就如同亮亮,亮亮在摔倒后没有哭,还要自己站起来,说明在他的小脑袋里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件多“严重”、多“可怕”的事情,可怕的却是奶奶的过度反应。

如今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大宝贝”,家长的过度关心和呵护成了培养孩子勇敢质量的一大障碍。这些无谓的关心会让孩子认为“原来这件事这么严重!”或是觉得“原来这件事这么困难,我肯定做不到!”这种错觉会让他失去对问题和自我能力的正确把握,即使面对一些自己能够克服的困难,也会因没有自信而丧失勇敢面对的勇气。如此以往就造成孩子胆小怕事的个性,以致长大后都很难纠正。

生活中,家长应适时“冷漠”,给孩子独立面对困难的机会,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可以应付所遇情况,从而克服对家长的依赖心理,锻炼独立性和自信心。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如果情况并不严重,家长就应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等孩子站起来后,再通过及时的夸奖来强化这种行为。这样,当孩子下次再摔倒时,就会勇敢地自己站起来了。

案例二:

少一些威胁恐吓

玲玲不好好吃饭,姥姥哄了半天还是不起作用。姥爷忍不住发火了:“再不好好吃饭就把你送给别人!”玲玲吓得乖乖地端起碗来。以后,姥爷便常用这一招来对付玲玲。渐渐地,玲玲变得心神不宁,怕见生人,胆子越来越小了。

孩子关于“恐惧”的体验是后天形成的,来自家长的威胁和恐吓是形成孩子恐惧体验的主要来源。学龄前孩子对家长的依恋性很强,如果动辄扬言“不要你了”“把你送给别人”,孩子容易产生被遗弃的感觉,变成内向胆小的“惊弓之鸟”。有的家长在孩子哭闹时经常用“狼来吃你了”“妖怪来了”等语言吓唬孩子,也会让孩子的心理感到恐慌。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讲究方法,不要依靠威胁和恐吓获得孩子暂时的乖巧,应该善于发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同时善于理解和赏识孩子,不要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他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及时发现他的长处和进步。例如孩子吃饭时总是把饭菜掉到餐桌上,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的精细动作和自制能力还不完善,出现这种现像是很正常的。然后通过赏识和鼓励,促使孩子改进缺点,比如:“你已经比以前好多了,继续加油,就能成为一个节约粮食的好孩子了!”

案例三:

多一点亲身体验

下雨了,奶奶给4岁的雷雷穿上雨衣,送他去幼儿园。雷雷高兴地跑在前面,忽然他发出一声尖叫,小脸吓得煞白,站在那里不敢动弹。奶奶跑过去一看,原来路上有条蚯蚓。奶奶在蚯蚓旁边蹲下,对雷雷说:“蚯蚓是益虫,不会伤害人,来,你碰碰看。”雷雷连连摆手说:“不要,我害怕!”奶奶用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蚯蚓,说:“你看,小蚯蚓多友好啊。而且你是男子汉,还害怕一条小虫子吗?”在奶奶的鼓励下,雷雷小心翼翼地把蚯蚓捏了起来。“雷雷真勇敢!”在奶奶的夸奖下,雷雷高兴地笑了。

孩子往往会因为对事物缺乏了解而产生恐惧,比如有的孩子害怕色彩鲜艳的东西,有的害怕突然出现的小动物等。另外,孩子对某些事物的恐惧也来自家长的影响,比如,大人看到蛇时连声尖叫,孩子就会因此觉得蛇是个可怕的东西。如果家长因为孩子害怕就任由他远离事物,不给他观察和接触的机会,只会让他对这些事物产生更深的恐惧心理。

孩子的这种胆怯大多是因为缺乏自信才产生的,而自信要建立在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当孩子对某些事物产生恐惧时,家长应先教给孩子相关的知识,帮助他建立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让孩子明白这个事物并不可怕,然后再通过亲身示范,鼓励孩子自己去感受和体验,从而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如有的孩子害怕小动物,家长可以给孩子讲关于小动物的故事,让他建立对小动物的正确认识和良好印象,然后通过示范和这些小动物相处的方法,鼓励孩子去亲身接触,这样,孩子的恐惧就会烟消云散了。

案例四:

多一点快乐冒险

7岁的乐乐和爷爷打羽毛球时,不小心把球打到了树上,乐乐对爷爷说:“我可以爬上去捡球吗?”爷爷想了想还是答应了。最终在爷爷的帮助和保护下,乐乐顺利地拿到了球,小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

勇敢与冒险是紧密相联的,适度的冒险是培养孩子勇敢质量的重要方法。有些家长因为怕出危险,往往忽视了对孩子冒险精神的培养,这样会让孩子滋生依赖性强、意志薄弱、责任感差等缺点,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当孩子对冒险性的活动产生兴趣时,家长千万不要毫无理由地拒绝孩子,更不要训斥和吓唬他:“掉下来就没命了!”“你想找死啊!”这会扼杀孩子可贵的冒险精神,使孩子变得胆小怯懦。

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应该鼓励孩子玩一些带有冒险成分的游戏,比如荡秋千、滑板、游泳、骑自行车等;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尝试坐过山车、登山、跳水等。面对孩子的冒险活动,家长要从容对待,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赞赏。当然,家长一定要事先给孩子讲明活动的危险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必要时,和孩子一起活动,一起冒险,给他具体的指导和必要的保护。

2.鼓励孩子和责任感牵手

案例一:

园园刚学会走路,不小心就碰到了桌子摔倒在地上,哇哇大哭。孩子一哭。爷爷奶奶第一时间跑过来抱起她,问怎么了,哪里摔疼了,谁知这一问园园哭的更厉害了。奶奶抱着园园,一边说着:“乖宝宝,不哭,是桌子把我们园园摔倒了,都是桌子不好……”,一边让爷爷去打桌子。爷爷也是一边拍着桌子,一边说着都是桌子不好,我们打它,是它把我们宝宝弄痛了……园园看着爷爷滑稽的样子,破涕为笑。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妈妈传达给了孩子一个错误信息:孩子自己跌倒没有任何责任,都是那个土丘惹的祸。这样实际上是在教育孩子不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案例二:

溜溜是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一天下午,小朋友们都还在画画,姥姥来接溜溜了。溜溜看到姥姥,把油画棒一扔准备跟姥姥回家。老师一看,他的画颜色只涂了一点点,忙说:“溜溜画画可好了,要是画完就更好看了。”可他还是拉着姥姥的手不肯松开,丝毫没有要把画画完的意思,姥姥看他这样就说:“孩子今天不想画就算了吧,明天再画也一样。”见此情形,老师只好让步,“那你把油画棒放好,好吗?”谁知溜溜把脸贴着姥姥的手说:“姥姥放。”姥姥马上动手要去放,老师制止了姥姥,装作很伤心的样子说:“油画棒宝宝,是谁把你丢在这儿了,啊?是溜溜不要你了,你是不是想回家,我送你回家好吗?”于是老师把油画棒一支一支整理到盒内。溜溜开始有些好奇,接着学着把油画棒放好,然后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溜溜没有把画画完就想回家,显示出溜溜做事有始无终。他还把油画棒乱扔,不愿意放好,想让姥姥放,可以看出溜溜的“懒”是在家里养成的。不管是做事有始无终还是“懒”都是怕困难、没有责任感的表现。即使在幼儿园,老师会循循善诱使孩子慢慢养成好的习惯,但如果一回到家就没有这种环境的话,老师的一切努力都会无济于事。

案例三:

涛涛和妈妈去阳阳家玩,大人们坐在沙发上说着话,涛涛和阳阳两个人在一边玩。突然,只听“咣当”的一声,一只花瓶掉在地上摔碎了。阳阳妈妈问是不是他干的,阳阳立刻指着涛涛说是涛涛打碎的,这时阳阳奶奶也过来搂住阳阳说:“肯定不是我们阳阳”,涛涛用无辜的眼神看着妈妈,说不是自己。

回家的路上,涛涛对妈妈说:“妈妈,那个花瓶真不是我打碎的,是阳阳想让我看他新买的网球拍的威力,把网球打在了花瓶上,花瓶才碎的。阳阳不诚实,还说是我打碎的,以后我再也不跟他玩了。”妈妈说相信涛涛,告诉他一个诚实、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男子汉,但是男子汉还应该有宽广的胸怀。这件事确实是阳阳不对,但他们是好朋友,好朋友犯了错误不帮他指出,还不理他了,这不是男子汉的胸怀。涛涛说明白了,自己第二天就去找阳阳“谈谈”。

而在阳阳家,客人走后,奶奶还说:“还是我们阳阳乖,涛涛那孩子一点都不诚实,明明就是他打碎了花瓶,还不承认……”说完还让阳阳以后不要再跟涛涛玩了。

孩子不诚实、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是不敢承担责任的一种表现。从案例中两个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来看,就会发现阳阳的不诚实、不承认错误的表现跟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奶奶不问青红皂白,就像老母鸡护自己的小鸡一样,毅然断定花瓶不是阳阳打碎的。涛涛和妈妈走后,还说涛涛是不诚实的孩子,让阳阳不要再跟涛涛玩。有奶奶处处为孩子开脱,孩子不诚实、不承认错误、不敢承担责任的习惯,随着孩子的长大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

责任心,是一个人至关重要的人格质量,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在家庭中有意识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当的、力所能及的任务。

如打扫卫生、负责给花草浇水等,看他能否完成,完成了立即加以鼓励。

(2)听取孩子对家庭生活的建议。

经常和孩子讲讲家里的花销添置、人事来往,并请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请孩子出主意想办法。当父母经常聆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有价值的建议的时候,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

(3)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

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还小”“你不懂”“你不行”,而要给孩子一定的锻炼机会。孩子们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远远超出成年人的想象。成年人认为孩子不能做的事,可能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驾驭。因此,父母们要尽量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和勇气,这样孩子便可以在自我服务中增强责任心。

(4)强调做事的结果。

使孩子养成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认真、做得出色、做得卓越的观念。

(5)父母不要轻易给孩子许诺,如果许诺了就要做到。

同时,父母也不要总是让孩子承诺什么,给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符合他的年龄特点,否则孩子容易养成说了不算的坏习惯。

3.文明礼貌从小教起

案例一:

平时姥姥和婷婷一起玩耍时会经常逗她说:“臭婷婷”,每次婷婷都会高兴得笑个不停。有一天姥姥买菜回来后,婷婷看到姥姥很高兴,突然用手捂起小嘴巴说:“臭姥姥,臭姥姥。”说完便跑了,姥姥刚想问她是跟谁学的,突然想起平时自己经常说的“臭婷婷”,这才恍然大悟,从那以后姥姥再也不这样说了!

所以说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做好榜样,才能教育好孩子!

案例二:

默默的奶奶是退休的老教师,所以也很希望自己的孙女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有一次,下午妈妈下班回到家,默默高兴地扑到妈妈的怀里,搂着妈妈的腿直说:“妈妈,抱着,抱着!”妈妈刚抱起她,可是她又慌忙的从妈妈的怀中挣脱下来,去搬小板凳让妈妈坐下,然后钻到后面用小拳头捶妈妈的背。力量虽然很轻但是女儿的举动还是让妈妈既欣喜又激动!

默默的小嘴巴里嘟噜着“宝宝,好宝宝!”妈妈不明白什么意思,这时奶奶跑过了说:“让你夸她好宝宝呢!”原来如此,妈妈赶紧说:“好宝宝,默默是好宝宝。”默默这才停下跑到妈妈的前面做了一个笑眯眯的动作。听奶奶说原来家里的大图片上有一个儿歌是“小板凳,你别歪。让我爸爸坐下来,我给爸爸捶捶背,爸爸夸我好宝宝。”奶奶教了默默后,小家伙儿接着就用上了!学会了捶背后总要提醒别人要懂礼貌及时地表扬她“好宝宝”。

孩子小的时候,正是擅于学习、模仿的时期,这时只要大人正确地引导,就很容易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尽管孩子可能并不懂得这其中的涵义,但是通过自己为别人服务换来的“好宝宝”的夸奖,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激励。

孩子有没有礼貌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所以,培养孩子的礼貌习惯就要从孩子开口说话时做起。

第一,当孩子开口说话时,就该教他:

(1)见到认识的人时,应该主动说:“你好!”

(2)接受别人的帮助或礼物时,应该说:“谢谢!”

(3)做错事情或者影响了别人时,应该说:“对不起!”

(4)想要别人帮助时,应该说:“请!”

(5)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应该说:“欢迎”,要主动招呼客人,给客人倒水、拿水果。

(6)离开的时候,应该说:“再见。”

(7)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能打断别人的话。

第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孩子天生就喜欢模仿别人,所以在家里的时候每位家庭成员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讲礼貌,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1)在家中和家人之间也经常使用礼貌用语。

如:谢谢、再见等。让孩子有一个讲礼貌的氛围,并要求孩子也使用礼貌用语主动跟家人道谢,打招呼,问好等。

(2)每次一起吃东西时,都要先想到别人。

如:饭后吃水果,让孩子先给家中的老人送去,然后再自己吃。

(3)家中来客人以前,先告诉孩子怎么做主人,然后让孩子以主人的身份一起招待客人。

有了你的示范,再遇到类似的情形时,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学你的做法。

第三,选择榜样,参照学习。

如:在路上碰到一个熟悉的孩子主动来打招呼,如果这时自己的孩子在旁边,家长除了让他一起回应以外,还很夸张地表扬那个主动打招呼的孩子“××小朋友真有礼貌。”如果孩子不在旁边,那么事后告诉他:“今天我碰到××小朋友了,他又跟我打招呼了,他可真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怪不得大家都喜欢他。”孩子感受到懂礼貌的孩子那么讨人喜欢,要不了多久,他也会学着主动打招呼了。

第四,引导鼓励,形成习惯。

(1)看到熟悉的人,引导孩子主动打招呼。

如果对方没有回应,一定要和孩子解释以下:“可能你叫得太轻了,他没听到,下次我们叫得响一点吧。”可不能让孩子失望了。

(2)孩子能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时,要及时给予孩子奖励。

特别是当孩子会讲“谢谢”“对不起”时,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份“礼貌奖”,亲一下也行,让孩子得以鼓励。

第五,寓礼貌教育于形象故事之中。

孩子都爱听故事,所以可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例如童话故事“小白兔拉小提琴”、“爱插嘴的八哥鸟”等等,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故事,能激起孩子对不礼貌行为的卑视和厌恶,也能使他们逐渐懂得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的道理。

4.学会宽容,孩子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案例:

六一儿童节,奶奶买了一套精美的漫画书送给叶子作为礼物。第二天,叶子一下课就翻出一本新书高兴地翻阅起来。不巧,同桌起身时不小心把墨水瓶碰翻,墨水洒到了书上,把一本精美的书弄得脏兮兮的,无法继续看下去了。叶子很生气,不但让同桌赔她新的,还把这件事告诉了班主任老师。结果,同桌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晚上回家,叶子愁眉苦脸地跟奶奶说这件事情的时候,本以为奶奶会安慰自己,可是奶奶却严肃地对她说:“谁都有不小心犯错误的时候,如果你犯了同样的错误,你的同桌大喊大叫,让你赔,还告诉老师批评你,你想一下你会舒服吗?”叶子想了一下说:“我会很难受的。又不是故意的,还被老师批评一顿。”奶奶说:“是啊,同桌也不是故意的,你在班里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对她大喊大叫,她会多难堪啊,是吧?然后,你又告诉老师,老师再批评她一顿,心里肯定会特别不舒服啊!”“一本书脏了可以再买一本赔给你,可是如果伤了别人的心,你能用什么赔呢?”奶奶还告诉叶子,要和气、友好地待人,不能斤斤计较,尤其是对待同学,更要大度、宽容,像今天这样的情况,应该说没关系。这样,才能成为受同学欢迎的人,成为快乐的人。

这件事给叶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奶奶的启发下,叶子也渐渐理解了宽容的含义,学着去宽容待人了。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一种风度和境界。宽容的人,能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能够融洽地与人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孩子不论在哪儿受了委屈,家长都心疼得不得了,尤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于是有的长辈就教育孩子说:“别人对不起你,你就对不起他;别人打你,你就打他。”这就导致孩子不仅不会处理与别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将来人际关系的处理,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发展。因此,教会孩子学会宽容,不仅是为了孩子今天能处理好同学关系,而且也是为孩子将来的幸福打基础。

就像叶子奶奶说的:“一本书脏了可以再买一本赔给你,可是如果伤了别人的心,你能用什么赔呢?”

孩子的宽容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它主要表现为对别人过错的原谅。这种感情对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情感的健康发展,以及对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富有宽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惹人喜爱、受人拥护,而缺乏宽容心的人往往性情怪诞,易走极端,不易与人亲近,因而人际关系往往不好。

家长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孩子进行宽容精神的教育:

(1)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友爱宽容的家庭环境中,使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形成稳定的宽容忍让的良好品质。

(2)教孩子学会善待他人。

应该让孩子明白,他人是自己的影子,自己怎么对别人,别人也会这样对自己。所以说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其实就是支持和帮助自己。孩子一旦学会善待他人,就学会了宽容别人,因为孩子已经有了一颗友善、宽容的心。那么很自然地孩子也就会在日常生活行为中容忍他人了。

(3)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心理换位是指当双方产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如此说话。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就能够理解对方,从而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许多孩子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习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要消除这种现象的办法就是“心理换位”。孩子站在爸爸妈妈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站在祖辈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老人的那份关爱和唠叨;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思考,就会理解老师的艰辛;站在同学的角度上思考,就会觉得大多数同学是可爱、可亲、可交的。所以,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是非常必要的。

(4)教孩子学会理解他人。

要让孩子学会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别人,真正理解别人。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和不足是人性的必然。和同学相交,和朋友相处,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只要同学和朋友的缺点不是品质方面的问题。对于朋友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同学心情不好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没有必要事事计较,事事都要求个公平合理。多一次原谅,多一次宽容和理解,同时也就为自己多找了一份好心境,也会使自己在个性完善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当然,宽容不是怕人,不是懦弱,不是盲从,不是人云亦云,这一点是必须向孩子讲清楚的。妈妈必须让孩子知道宽容是明辨是非之后对同学、朋友的退让,而不是对坏人坏事的妥协。对坏人和得寸进尺的人是没有必要宽容的。

(5)为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告诉孩子要与人为善,要为他人着想,使之在与同伴发生的矛盾中体昧到宽容可以化解矛盾,只有团结友爱、宽容谦让,才能享受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5.给孩子一个乐观的童年,等于给了他一生快乐的源泉

契克说:“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战斗,为了欢乐而死。永远不让悲哀同我们的名字联在一起。”

案例:

五年级的艳艳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很少和别人交流。下课后,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玩耍,有说有笑,艳艳却总是一个人坐在位置上发呆,而且同学们好像都没见过她的笑容。有时同学找她说话,她也无精打采。班主任林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艳艳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总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看书或是写作业。虽然许多老师喜欢听话的学生,但这个年龄的孩子就应该活蹦乱跳,这样安静的孩子还是让林老师觉得有些不对劲。

最后经过了解才知道,艳艳一直跟爷爷奶奶在一起,而他们特别喜欢安静,平时除了读书、看报,就是听听京剧、打打太极拳,很少出家门,也很少和别人来往。艳艳的爸爸妈妈只在周末回家,本来周末是让艳艳觉得最幸福的时候,因为爸爸妈妈回来后,家里就会多一些欢声笑语,可是从上三年级以来,周末却成了她最痛苦的时侯,因为有上不完的课外辅导班,爸爸妈妈每次回来的话题都是要她像谁谁谁那样,再考几个证,好好为小升初做好准备。

乐观是一种性格或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根据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所称,乐观不仅是比较迷人的性格特征,它也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他做过高达1000次的研究,研究人数达50万(包括成人和儿童),结果发现:

(1)乐观的人不易患忧郁症。

(2)乐观的人认识事物的观点是,令人快乐的、有益的事情总是不断伴随着自己。

(3)遇到困难、挫折不悲观失望,以乐观的态度来克服。

(4)在学校里,具有乐观情绪的孩子比悲观的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好得多。

(5)具有乐观情绪能够促进孩子的智力与品质的发展。

现代家庭教育往往忽视了这一方面的培养。孩子的情绪变化直接影响着其求知欲、智力及上进心的发展。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斥责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心理,使孩子变得自卑、郁郁寡欢……

真正的快乐可以滋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对周围变化繁复的世界有足够的抵御能力,让孩子开朗乐观,有自制力,而且非常自信。可这并不是给他们买个心爱的玩具那么简单。

家庭要创造快乐、和睦、民主、平等的气氛,使孩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有说有笑地生活;有进取的要求和自信心,而无精神负担和压力。这就需要家长做到以下方面:

(1)密切同孩子之间的感情,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

家庭成员相互关心,和谐幽默,常常轻松地说些笑话,或是开家庭联欢会,都会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

(2)给孩子提供决策的机会和权力。

快乐性格的养成与指导和控制孩子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家长要设法给孩子提供机会,让孩子轻松地参与家庭中的日常生活,使孩子从小就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决策权。

(3)带孩子外出。

要常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照相、购物、访朋友、走亲戚、看电影、上图书馆和书店,活动内容要和孩子商量,去餐馆点菜也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4)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平时注意孩子的爱好。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自然容易拥有快乐的性格。。

(5)对孩子的学习、锻炼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宽严并济,有时适当批评。

严肃批评时仍要流露出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家长帮助孩子学习和锻炼,应当做“指导员”而不是“监工”。

(6)在培养快乐性格的过程中,友谊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让他们学会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

(7)教孩子调整心理状态。

应使孩子明白,有人一生快乐,其秘诀在于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这使他们能很快地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在孩子受到某种挫折时,要让他知道前途总是光明的,并教孩子注意调整心理状态,使他恢复快乐的心情。

(8)给孩子一个发光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为什么不给他机会把优点展示出来呢?他喜欢读书吗?那就让他在你做饭的时候一边讲故事给你听。他对数字敏感吗?那就带他去超市采购,让他帮你算个小帐。只要你对孩子的特点表现出热情,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激起他的自信和自尊。

6.菲菲的睡前小计划

案例:

菲菲一直是奶奶看大的,奶奶对她了如指掌。刚上小学,奶奶就发现菲菲有些不对头,常常是想起什么做什么,做不到三分钟,又想做别的事情。结果所有事情都是乱七八糟的,没有一件事情能做好,有时候还会把奶奶折腾得焦头烂额。

有一天,菲菲正在看电视,见电视里的小朋友玩电动娃娃,就跟奶奶嚷着要电动娃娃,非要奶奶去买不可。奶奶费力地买回电动娃娃,菲菲只玩了一会儿,又跟奶奶说要画画。奶奶翻箱倒柜找出画笔和纸,她胡乱涂了两下,又说要吃巧克力,逼得奶奶不得不再次下楼。那一天,奶奶楼上楼下跑了十多趟,腿都软了。奶奶想,菲菲这样“想一出是一出”可不行,一定要让她学会做事有计划,不然在学校里麻烦会更多。奶奶没退休的时候曾经在图书馆工作,对于查资料非常在行。奶奶觉得需要让孩子学会系统思维,把一天要做的事情理清楚,然后提前做好方案,并且按照方案去做事。

于是,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奶奶都会来到菲菲房间,问她明天准备做些什么。开始菲菲摇头,“等明天再说吧。”她总是这样说。奶奶做菲菲的工作,说:“明天再说可不行,如果你明天想吃冰淇淋,奶奶买不到怎么办?你把想做的事情都提前想好了,明天奶奶好替你安排。”奶奶这么一说,菲菲开始认真去想,但总是想起这个忘了那个,不够全面。奶奶说:“这样吧,今天奶奶先帮你计划一下,明天晚上你再照着奶奶的计划想后天的。”菲菲也觉得这样比较好,答应了。接着,奶奶帮助菲菲制定了第二天的计划:早晨8点起床,10分钟穿衣服,收拾卧具,10分钟刷牙洗脸,20分钟吃早餐。吃完早餐正好可以看半个小时“奥特曼”……奶奶说着,菲菲听着,小脑袋一个劲儿地点。

第二天,在奶奶的监督下,菲菲有计划地做了一天事情。晚上睡觉的时候,奶奶问她:“菲菲,这样有计划地做事是不是很好?”菲菲由衷地点头。奶奶就说:“那好,现在你就把明天要做的事情想好,然后告诉奶奶。”菲菲想了一会儿,把第二天想要做的几件事罗列出来,然后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张计划表。

后来,菲菲渐渐养成晚上睡觉之前,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想一遍的习惯,第二天再做起事来,非常有条理。她现在已经不用奶奶提醒了。

开学以后,菲菲依然保持做事有计划的习惯,还竞选上了班里的生活委员。班里的很多活动都由她来安排,而且安排得井井有条。因为菲菲做事有计划,时间利用率很高,虽然与学习无关的工作很多,但是学习成绩依然很好。说起这个,奶奶从心底里高兴,这都是计划做事的结果,而要想让孩子学会计划做事,就得让孩子先有系统的思维。

做事有计划,是一个人工作、学习、生活的良好习惯,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家长应该从小对孩子进行培养,让他们养成系统思维、计划落实、检查反思的良好习惯。

做事有计划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是一个人性格的一部分。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情缺乏条理、没有计划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如果此时作为家长不注意引导,孩子们往往会养成不良的个性,从而给一生带来麻烦。

当然,做事条理分明的好个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因此不能心急,要注重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好个性。

方法一: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做起事来总会拖拖拉拉、做做停停,根本不会有什么计划性可言。因此,要想孩子做事有计划,首先需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孩子明白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什么时间不应该做什么事情;让孩子养成作息规律的好习惯;让孩子养成按时吃饭的好习惯……这些都是做事有计划的前提。

方法二:督促孩子,做事之前做计划。

菲菲奶奶就是利用每天晚上睡觉前的时间,引导她对第二天要做的事情提前有个计划。第一次是奶奶自己帮菲菲做了一个计划,然后征得菲菲的同意后,第二天执行。从第二天起,菲菲既感受到了按计划做事是好事,也大概了解了自己应该如何做计划。

方法三:监督孩子严格按计划办事。

虽然孩子制定了各种计划,但是,在开始执行的阶段,好多孩子也会有松懈、偷懒的时候。这时候,家长一定要监督孩子严格按计划办事,不能放纵孩子,要知道好习惯的养成必须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否则,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长此以往,所有的计划便如同虚设。

方法四:让孩子学会每日小结。

“一日三省”是很必要的环节。因为反省容易让孩子发现自己执行计划时的遗漏,清楚自己的得失。

可以在每天晚上睡觉前,与孩子聊几分钟,让孩子回顾一下一天的计划执行过程:“你今天完成计划了吗?”“有进步吗?”“今天有什么特别的体会吗?”这样引导孩子做每日总结,长此以往,每天睡前几分钟的总结会成为孩子的固定思维。

另外,让孩子写日记总结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如果孩子能够把计划制定、实施情况、心得体会都详细地记录下来,等计划完成后,孩子就会发现自己又多了一笔财富!

7.我们家的车没他们家的好,真没面子

案例:

今年上小学3年级的家童住在一个颇有名气的小区内,父母都是经商之人,生活水平也是小区内数一数二的,所以读的学校也是名校。父母做生意都很忙,把他交给爷爷带,家童每天上学、放学都是由爷爷奶奶护送,并且有专职司机开轿车接送。虽然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缺少了父母的关爱,但是优越的生活环境让他骄傲无比。

可是最近家童总是闷闷不乐,爷爷奶奶也很奇怪,就问他是怎么回事,家童告诉爷爷奶奶说:“你们没发现最近小区内新搬来了一个小朋友吗,他叫延延,和我在一个学校上学。”爷爷说:“很好啊,你又多一个新的小朋友一起玩了。”家童小嘴一噘:“好什么啊,人家天天坐宝马上下学,我们家的车没他们家的车好,现在他成了小区里最受欢迎的了,真没面子。”爷爷奶奶听了,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说是好。

不可否认,现在的孩子很会花钱,也很能花钱,导致小学生盲目攀比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炫耀家庭的富裕,以此赢得尊重和崇拜。

一些家庭富裕的孩子以为家境好就有面子,会更加得到其他同学的羡慕和拥护,因此,常常在其他同学面前炫耀家里的财富和贵重物品,他们认为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常常大手笔地花钱请同学吃饭玩耍,以此赢得尊重。或者不爱学习,花钱请同学做作业,给同学买名牌东西等。而一些家庭并不富裕的孩子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有些就变得很自卑,甚至为了让自己有面子而不惜偷盗或者走上违法的道路。

(2)互相攀比,铺张浪费。

现在的孩子多半都是独生子女,个个争强好胜。孩子都有虚荣心,他们常常比成绩、比零花钱、比衣服的牌子等。这样互相攀比的结果就是很多孩子不顾实际需要以及家庭经济能力,超前超标花钱购物。例如:有的同学看到别人买了一件名牌衣服,自己就想买一套比他的牌子还要“响亮”的衣服。因此,就经常向家长要求买更新更贵的东西。这种攀比心理,如果家长不及时教育和控制的话,就会渐渐养成不良的金钱观。

孩子产生攀比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家家基本上都是一个宝贝孩子,谁都希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对于孩子的要求大部分家长都会有求必应,好多家长自身没有正确的金钱观,也不知道该如何爱孩子;但另一方面,孩子的“高消费”“乱消费”也让家长很是头疼。

面对家童这样的孩子,作为爷爷奶奶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明白金钱的含义,了解金钱是要通过自己的辛苦努力获得的,是来之不易的;花钱要量力而行,懂得勤俭节约,不攀比不浪费。也就是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呢?

(1)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最初主要是来源于家长。很多家长本身就铺张浪费,喜欢炫耀,爱慕虚荣,结果孩子无形中也养成了这些坏习惯。因此,好家长要自己学会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

(2)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要适时地指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正确地消费。

很多家长都溺爱孩子,给孩子很多零花钱,孩子可支配的钱多了,就很可能乱花钱。因此,一方面,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消费需要,再给孩子合适的零花钱。另一方面,家长要教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钱。例如,每个孩子过年都有压岁钱,家长可以将其中一部分留给孩子,或者都留给孩子,但是要跟孩子一起计划如何花费,在尊重孩子意见的同时指导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零花钱。

(3)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指导孩子的消费行为。

事实上,家长应从孩子知道用钱去买东西时就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明白金钱的含义,让孩子明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金钱。具体可以这样做:让孩子做家务或者做一些有益的劳动,自己挣零花钱。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更培养了孩子从小就不乱花钱的品行,也让孩子知道了挣钱的不容易。

(4)家长不要滥给孩子零花钱,并且要教会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钱。

家长常常会溺爱孩子,尤其是祖辈,会给孩子很多零花钱,这样做的最常见的后果就是孩子学会了乱花钱,到最后孩子开始奢侈浪费的时候,家长感到很无奈。其实,家长完全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教育孩子合理消费。其中之一就是控制给孩子零花钱的数量。家长需要先了解孩子的消费需要,据此给孩子合适的零花钱,这样就能有效地保证孩子是有节制的。其中之二就是管理孩子的压岁钱。压岁钱是孩子金钱的重要来源之一。家长可以给孩子留一部分压岁钱,或者都留给孩子,但是跟孩子一起计划花费压岁钱,指导孩子进行有意义的消费。这样一方面尊重了孩子,另一方面又保证了孩子合理地花钱。

(5)家长应多跟孩子交流,教孩子正确的交友。

孩子也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也会交友。交什么样的朋友,不但会影响他的学习,更会影响他的健康成长,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许多孩子都是因为交友不当而变坏的。因此,家长要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交际圈子。跟孩子交流可以增进感情,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更为重要的是,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对身边朋友的看法,了解孩子是否交了那些爱铺张浪费、喜欢高消费的朋友。这样,家长就可以及时地杜绝那些不良朋友对孩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