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谁说爷爷奶奶带不好孩子:爷爷奶奶育孙经
11087300000014

第14章 留守儿童——什么时候才能把爸爸妈妈留下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新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由于条件的限制又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只好将他(她)们留守在家乡,他(她)们中的大多数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养的。

如今在农村,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孙辈的“隔代教育”现象相当普遍,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就要承担起监护留守儿童的重担。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这种教育模式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如留守孩子亲情缺失、性格缺陷、道德滑坡、不爱学习、不遵守规则、心理脆弱、自我放弃……

1.奶奶说我妈妈不想我

案例:

王老师所带的幼儿园中班有个女孩叫凡凡,在她不到2岁时母亲去了日本,长年由爷爷奶奶照顾她。虽然爷爷奶奶很疼她,但由于缺乏母爱,凡凡平时很少讲话,在幼儿园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玩,非常自卑、封闭。

一次上画画课,凡凡的彩色铅笔断了好几根,没办法用了,另一个女孩看到后,主动拿出自己的彩色铅笔给凡凡,王老师看在眼里特别高兴,这么小的孩子都知道互相帮助。可是刚一转身去看别的小朋友画的图画,就听见身后哗啦的声音,原来是凡凡把彩色铅笔都扔在地上了。王老师问凡凡是怎么回事,她头也不抬,也不说话,借给她彩色铅笔的小女孩说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自己只是说了一句“这是我妈妈新给我买的彩色铅笔,借给你用吧”,凡凡拿过后就给扔在地上了。

为了具体了解凡凡的情况。王老师便做了一次家访。在与奶奶的交流中得知,凡凡的妈妈去日本已经2年多没回来了。王老师问凡凡跟妈妈的关系怎么样,奶奶只好说了一件事情:今年春节,妈妈打来越洋电话问候凡凡,她却说什么也不接电话,爷爷奶奶催了她几次,后来她还大发脾气,摔了很多玩具并嚎啕大哭。王老师问凡凡为什么这样做,是不是太想妈妈了?小凡凡竟流着泪说:“奶奶说,我妈妈不想我!”

王老师于是又和奶奶谈了谈,奶奶才说,凡凡妈妈刚走的时候,凡凡天天问妈妈去哪儿了,奶奶告诉她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得很久以后才能回来,凡凡又问为什么妈妈不给她打电话,奶奶只好骗她说她妈妈不想她。平时,如果时间长了凡凡妈妈不打电话回来,奶奶也会唠叨几句“连自己的女儿都不想,都一个月了,也不知道打电话问问”。就这样,“我妈妈不想我”就成了凡凡幼小的心灵上的一块烙印。只要有人一提起“妈妈”,她就会生气,发脾气。

奶奶无意中的几句话竟然对一个孩子产生了这样巨大的影响,母爱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由于孩子父母关爱的严重缺失,再加上奶奶“口不择言”使得凡凡认为妈妈不想她,从而对“妈妈”这两个字都变得极为敏感。

有调查发现,尽管外出父母中有31%的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有36%的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父母探家情况多为半年或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致使一些孩子孤独、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相信像凡凡这样的留守孩子有很多,也相信像凡凡奶奶这样的留守监护者也很多,无论孩子父母还是负责照看留守孩子的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甚至是其他亲戚,很少有人真正地深入过孩子的内心,去真正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渴望。

有位老师让学生画一幅浮雕画像或是给他们写一封信时,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走了,已经很多年没回来过,所以已经不记得他们长什么样了;有的孩子说不知道父母打工的地点,写了信也没用;还有的孩子说很羡慕别的同学有爸爸妈妈在身边,自己的爸爸妈妈有时候三四年都不回来看她,他们心里根本就没有自己这个女儿……这样孤独的孩子,即使父母从远方回来了,也弥补不了心中的创伤,父母之于他们也会常常显得陌生和冷漠。

所以,建议远在他乡的爸爸妈妈们多关心一下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成长,一句鼓励的话都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能够经常回来看看孩子,或是把孩子带在身边。

建议广大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对于严重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内心是脆弱的,不要用那些诸如“你爸爸妈妈不想你”“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样敏感的字眼再来刺激孩子那脆弱的心灵。孩子健康成长不单纯等于吃饱穿暖、没病没灾,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这就需要在照顾孩子生活的同时,也要多关心孩子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及时排除他们不良的想法。就像凡凡的奶奶,如果早点发现因为自己的话使凡凡打心里这么抵触、排斥妈妈,相信她就再也不会说那些话了,再针对凡凡对妈妈的抵触情绪加以正确的引导,也不会再发生后来的一些事情。

2.谁打你,你就打他,不能让别人欺负你

案例:

某幼儿园大班有个孩子叫成成,他的攻击性行为特别多,每天小朋友报告打人的几乎都是他。老师常常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同伴间要友好相处,团结友爱,可是几乎没有效果。

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他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孩子的一切都由奶奶看管,他们家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住的比较杂,居民素质普便不高,常常相互谩骂,甚至相互殴打,孩子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不但学了一口脏话,还学会了打架。他奶奶也是这么教育他的:人家打你,你就打他!你爸妈不在身边,更不能让别人欺负你。导致他总是以为人家欺负他,碰他一下他就出手还击,也错误地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打架,同时也常常不自觉地用攻击他人来发泄自己的情感,偶尔受点小伤,他奶奶就找上门算帐。

“谁打你,你就打他”这种教育方式正在被为数不少的家长所应用,不但心疼孙子的祖辈经常这样教孩子,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也不例外。

一位幼儿园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一次手工课上,一个女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她连忙问怎么回事,女孩哭着说:“我不小心碰了臣臣一下,他就打了我一拳。”她又问臣臣为什么要打人,小男孩振振有词地说:“我爸爸说了,谁打我,就让我打谁!”这位老师感到很惊讶,又问“你爸爸真的是这样说的?”“就是。”臣臣回答得特别肯定。

更有甚者,一位妈妈怕自己本来就很厉害的女儿被别人欺负,就经常告诉她:“谁敢欺负你,不许回来哭,你就打她,打到他再也不敢欺负你为止,打坏了妈妈去给他看病。”

可以想象,如果这些孩子就像他们爸爸妈妈教的那样,那么对他们以后一生的发展将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其实作为父母,有谁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但作为家长又有没有想过,大人的言行很容易影响到孩子性格、行为的变化。孩子的文明习惯是一种良好道德品质的表现。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他所处环境和周围接触的人密切相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行为榜样,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就是第一行为榜样,若不以身作则,对小孩加以正确诱导,就极易让孩子沾染不良习气。

就像成成的案例,奶奶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因为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怕孩子受别人欺负,为了让孩子自卫,而教孩子“人家打你,你就打他”。再加上所处的生活环境中,人人以骂人、打架斗殴为“家常便饭”,可是却导致成成在这样的环境下既学会了一口脏话,也学会了打架,即使别人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也总以为别人是在欺负他,继而出手还击,最后成为极具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即使出了什么事情,还要强大的奶奶帮忙,使得成成在幼儿园更是肆无忌惮。

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几乎每一位家长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孩子被人欺负了或者孩子把人打了。孩子都是自己的好,打了人自知理亏,但心中也盘算着总比挨打强。而被打孩子的家长则愤怒了,自己的孩子怎么打都行,但容不得别人碰一个指头。于是,纵容、支招、理论、矛盾升级。其实,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行事方法折射出了家长的素养和教育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在不经意间,大人们正在用成人世界的世故举止左右孩子的是非观念与行事准则。

做家长的也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理智使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知书识礼,温和礼让,但一旦孩子挨欺负了,又担心孩子吃亏、受委屈,形成软弱的性格,于是告诉他要学会反击。学会了反击,一不小心矫正过枉,又担心他成了一个霸道、放任的人,得不偿失。所以家长的教育态度是需要谨慎拿捏的。

对于像成成奶奶这样的家长有以下几点建议:

建议一:从自身做起,要学会宽容、忍让。

有一句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用在孩子身上也算合适。其实在大多数时候,孩子之间的问题,只要对孩子的自信不构成伤害,对孩子性格成长不造成什么影响,家长是不必过于较真儿的。当然,有些时候家长也必须教会孩子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同时更多的还是要经常开导孩子,让他用宽容的心去看待这一切。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会慢慢学会保护自己。同样,一个在小时候称王称霸的孩子,长大后他要么被迫地接受改造,要么就会很自然地被人群孤立,因为武力在成人的文明世界里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奶奶要不想孙子将来成为被改造的对象或是孤立无援的人,就要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开始,改变“以武力解决事情”的倾向,更多地让孩子学会宽容、与人和平相处。

一个孩子具备了良好的性格和品性,会受益终生。吃“亏”是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这个道理。看看我们成年人自己就知道,斤斤计较、凡事非要争一个短长的人未必能够成功,相反那些有亲和力、宽容、大度的人才会被大家所接受和喜爱。

建议二:条件允许的话,给孩子换一个生活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现实的,在孩子自己还没有真正形成是非判断的能力时,他们的言行举止、性格、习惯很大程度都在模仿周围的人。成成在那样一个生活环境中,相信即使奶奶天天教育孩子要宽容、讲文明、懂礼貌也会是枉然的,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影响远远大于成人。所以,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还是给孩子换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议三:和老师多沟通,共同关心教育孩子。

在学校中,教育的责任与权力就落到老师手中,对待这样的孩子,苦口婆心的说教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一定要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严慈相济,让孩子真正明白什么样的情况才是真正受到威胁,这时又该怎样正确地保护自己;还要让孩子融合到集体中,学习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正确解决和同学的问题,只有会正确解决问题的孩子才能走向成熟。

3.我不是要当小霸王,我只想要爸爸妈妈

案例:

郑晖,高高的个头,胖墩墩的,同学们都戏称他为老郑,是一名正在上五年级的学生,曾一度是一个令师生头痛的“问题少年”。原来他的成绩相当好,各方面表现也很好,尤其擅长表演。但进入高年级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郑开始在课堂上开小差,课后不完成作业,和同学打架,欺负小个子同学,说脏话,趁同学熟睡或不在教室之际偷盗同学的钱财或物品……几乎每天班主任都会收到来自同学、家长对他的投诉;几乎每周他都会制造一起针对他人的身体伤害,事情曾一度闹到校长处。经生活老师和同学举报后,班主任甚至校长都对其进行劝解和教育,收效甚微。

由于父母亲常年在外地,他由爷爷奶奶代管。约见他的爷爷奶奶多次均不见效,反而他会闹得更凶,因为每次被爷爷奶奶知道他又闯祸后都会结结实实地挨一顿打。在学校里,老师也曾经限制他课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他的交往对象。但一切似乎都不起作用,他变得越来越易怒、暴躁。

有一次他“犯事”后,跟爷爷奶奶说依然没多大效果,老师只好千方百计地找到老郑远在他乡的父母的电话,并且当着老郑的面拨通他父母亲的电话,并让他自己跟父母说自己的“罪行”。尽管不知道电话那头他的父母对他说了些什么,但那次通话的教育效果却出奇地好,之后的一周他几乎能自律,可是好景不长,一周后,他又开始故意滋事了。当老师再次找他谈话时,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他居然主动提出让老师给他父母打电话告状!后来老师才了解到,爷爷奶奶为了不让他经常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就没有把电话号码告诉他,那一次的通话,是父母外出打工后和孩子说话时间最长的一次……

原来,平时只要他犯一点错,爷爷奶奶就会打他,甚至说如果老郑再不听话,就叫他爸爸妈妈回来狠狠地揍他。老郑因为太想爸爸妈妈,又不能给他们打电话,想起爷爷奶奶的话,以为自己只要不断地犯错误,爸爸妈妈就会回来。只要他们能回来,哪怕是打他、骂他,他都愿意。

单从表面看,老郑是我们常说的“欠管教”类型的孩子,传统经验是“严加管教”“以暴治暴”“孤立冷落”。为什么这些手段会失效呢?透过他种种恶劣行为的表面,我们来看看问题的实质,你会发现一颗脆弱的、急需安抚的心。心理学研究证实,在儿童的人格发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和亲情教育非常重要,将直接关系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老郑与父母关系疏远,沟通渠道被堵塞,亲子关系消极,他内心倍感孤独,极为缺乏应有的幸福感、安全感。他需要不断地从自己制造出的冲突中战胜“假想对手”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获得满足,更重要的是想以此来引起不在身边的父母的注意。但是这种行为的副作用是同伴越来越少,越来越孤独,精神越发空虚。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他的恶劣行为愈演愈烈,并且屡教不改。而在此时如果能和父母亲沟通,哪怕是听听爸爸妈妈的骂,也会使他感到亲切,能有效安抚他渴望关爱的心。这也就是为什么通话后,他能安分守纪的原因了。由此可见,后来的主动挑衅行为是他为获得沟通权利的一种错误方式,目的不是伤害同伴,而是为了能让父母回来看看自己或是和“最亲近的陌生人”说上话……从这个角度去想,你是否发现老郑并不是“小霸王”,相反是一个需要关爱的弱者,一个想念自己爸爸妈妈的孩子。

从老郑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有人养,却没人教!父母为生计所迫,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年幼的孩子只能交由祖辈看管。很多留守儿童都觉得自己很孤单、寂寞。有了困难,有了挫折,无处可诉,无人可帮助。而祖辈由于各方面原因只养不教,甚至是只会养而不会教。老郑的爷爷奶奶在他犯错后,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教育他改正错误,只是单纯地沿用他们教育子女时的办法——打,甚至用孩子父母的权威来“威胁”“恐吓”。可是事情却恰恰相反,这些“威胁”“恐吓”却成了孩子想要达成愿望的工具。

留守儿童父母之爱严重缺失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也不是一两个人、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所以在这里只能提一些建议,以利于孩子能够更健康地成长。

第一,祖辈带孩子惩罚要适当。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要知道,孩子做错了事是应该受到惩罚的,但是用刻薄、恐吓的话语来责备孩子,则是万万不应该的。体罚也应该是适度的,经常性地对孩子施以体罚,就不再是教育孩子,而是虐待孩子了。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情绪、情感体验都是浑然天成的,更是刻骨铭心的,如果对孩子施以讽刺挖苦、威胁恐吓、甚至是动手打骂,会给孩子造成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和躯体折磨。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灵就会发生扭曲,很容易造成成人以后的种种性格缺陷。

第二,祖辈主动让孩子和父母联系。

爷爷奶奶应该主动提醒孩子父母多关心关心孩子,即使不能经常回来也要多给孩子打电话,或是爷爷奶奶主动给孩子父母打电话,让孩子和父母有一个及时的沟通。这样,就不会再有像老郑这样,为了让父母回来或是听到父母的声音而表现出种种恶劣的行为的孩子了。

4.孩子堕落是谁的错

案例:

天明,男10岁,是一个性格开朗且胆子特别大的男孩。瘦小的个头与同龄孩子相比显得异常的突出。硕大的眼睛,但却缺少光泽。一件极不合身的起着毛球且脏兮兮的破T恤挂在身上,脚上踩着一双比他脚还长出差不多一半的夹板拖鞋。脚趾甲也好久没有修剪了,伸出长长的而且向下弯曲。

年仅10岁的他抽烟、喝酒、打架、上网无所不做,是个极为不老实的家伙,而且听他说话总是觉得天花乱坠,丝毫没有什么羞耻之感。他还经常欺负班上的女生,甚至是与老师顶嘴。问他为什么会喝酒、抽烟、打架他还说不上个理由,他只觉得因为别人这么做他也就学样而已。爸妈都在外打工,家中剩下年过七旬的奶奶和他。可年老体衰的奶奶哪有什么精力顾得上他,就是有这份心也还是管不住这个调皮的孩子。即使在和大人说话时他举止神态都显得非常气派,可他又何尝知道在10岁这个本该是天真烂漫的年纪,自己根本就不应该有这样的举止神态呢?又有谁能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呢?

除了这些,他对学习也没什么兴趣,成绩从没有及格过,大多是二三十分。对他来说,读书是一种痛苦,他的理想就是早点出去打工。即使有好心人告诉他小小年纪以后不要喝酒、抽烟、打架、上网,答应的到很是爽快,但是没人教、没人管的他又是否能做到呢?

这是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看看我们身边那些这个年纪的孩子,他们有着父母的呵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疼爱,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吃着各种营养大餐,玩着游戏……谁能想象到同样一个本该享受着父母之爱的孩子,穿着脏兮兮的衣服,抽烟、喝酒、打架、上网无所不作,却丝毫没有一点羞耻之心。

孩子的堕落到底是谁的错?是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那年老体衰、无力管教的奶奶?还是孩子自身?

调查显示: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他们中有的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有的还要干些维持生活需要的劳动,有的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因此对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管大大减少,甚至完全丧失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学好学坏无所谓。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

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再加上无人管教,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规则、道德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有的留守孩子厌学、逃学,乱花钱,爱上网,甚至有偷窃行为等,逐渐变成了“问题孩子”。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不重视,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天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他所表现出的行为让人很震惊,然而,他自己本身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抽烟、喝酒、打架,只是看别人这样自己也得这样。

像天明这样和7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的孩子,我们无法说让年老体弱的奶奶再付出怎样的努力来管教孩子,只能希望孩子的父母、学校老师以及社会,多给这些孩子一些关心和爱护,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5.我是留守儿童——我的安全谁做主

案例一:

2010年2月18日下午,居住在浙江天台县下路王村的蔡家5名孩子外出玩耍,随后就再也没有回来。22日,5名孩子的尸体在龙珠潭水库下游鱼塘蓄水池被发现。

新华网报道:2月23日,广西南宁市宾阳县甘棠镇田陈村发生一起火灾,导致4名儿童死亡。其中,最大的7岁,最小的才4岁。4名遇难儿童中,有两人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均常年在广东打工,春节也未回家。孩子由祖辈代为管教,而祖辈时常缺乏精力看管,以致发生事故时也浑然不觉。

近年来,由于监护人保护不力,或因年长,或因经济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等多方面原因而产生的留守儿童溺水、火灾、烫伤、触电、车祸、死亡等意外事故频繁发生。有研究证实,照顾者为祖父母以及照顾者文化程度低是儿童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此外,得不到亲情照顾也容易产生安全问题。

如何避免留守儿童意外伤害?

(1)让孩子尽可能早地记住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家庭成员的全名及工作单位,告诉孩子在遇到危险时,怎样拨打紧急呼救电话。

(2)防止玩火,让孩子懂得玩火的危害性。

首先,加强对易燃物品的管理。对火柴、打火机等火源,对汽油、煤油、酒精、松节油等易燃物,都应收藏好,以防孩子因玩火而造成火灾。教育孩子发现未熄烟头要及时灭掉。

其次,要教育小孩不要在室内或火炉旁燃放鞭炮,放鞭炮要远离棉花、木材、刨花、稻草垛等可燃物。在加油站、煤气站、液化石油气站等危险区域内,绝对不准燃放鞭炮,不得吸烟或点燃火种,不能在森林地带、荒坡野外玩火,不能在没有家长、老师带领下擅自进行野炊活动。

最后,指导孩子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和液化气灶具。冬天,要教育小孩不要用灯泡、电熨斗等取暖,或者用来烘烤衣被。不要用纸做灯罩,纸灯罩容易着火。要教育孩子正确使用电取暖器。用完电器或人不在家,一定要断掉电源,以防不测。在使用灶具方面,农村烧灶、烧炕要做到:火着人在,人走火灭;灶前光,留水缸。使用液化石油气灶,要先点火后开气,使用完毕后,必须检查液化气瓶总开关和灶具开关是否关严,以防漏出气体,造成意外。液化气残渣应交液化气站处理,不得随意乱倒,以防着火、中毒等事故发生。

(3)从小教育孩子不在河边、水库游泳,也不要在河边、水库打打闹闹。

要教孩子溺水后的自救与抢救的办法,要教育孩子在溺水后,首先不能惊慌失措。要大声呼救,并憋住气平躺在水面上,顺水漂流,等待救援或漂到岸边。其次是尽量将头部升出水面,看身边有无木板、竹竿等物。有人游来救援时,要与之主动配合,不要一把抱住,以防“同归于尽”。

(4)湿手不要去摸电器的开关、插头,更不可将手指、别针、回形针等放进插座,以免触电。

告诫他们不要触摸破损电线,不要在高压电线或变压器附近玩耍,一旦发现电线断裂下垂,应绕道行走并告诉大人。

(5)教给孩子急救护理的方法。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灾难,小灾小难也是常有的事。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层次教给一些急救护理的知识,让孩子学会如何去自救自护。如被困在失火的房屋里,应立即用浸湿的毛巾、衣物捂住口鼻,选择窗子逃离;若遇上洪水泛滥,应尽量往高处跑,别忘带上能浮于水面的物品;若遇上地震,要赶紧跑出房屋,跑到最开阔的地带去,来不及时则只能寻找柜、床底下、墙角等地方暂避。

(6)教育孩子不参与危险性活动。

有不少男孩子喜欢参与一些不安全的,甚至是危险性的活动。如:有的学生,尤其是男生喜欢运用棍棒刀枪、石头泥沙作武器“开战打仗”或逗打嬉闹,以致戳瞎眼睛,打掉牙齿,砸破脑袋,折伤筋骨;有的学生玩耍射伤力较大的玩具枪、飞刀造成同伴间的意外伤害;有的学生喜欢登高攀树、翻墙,导致从高处摔下,自身伤残;有的学生追赶汽车,攀爬机动车辆,被摔得生死难料;有的学生骑自行车带人,在马路上横冲直闯,致使车祸发生;有的学生违纪违章使用体育器械,从单双杠、吊环、滑梯上摔下,造成脊柱裂伤;有的学生在打架斗殴处围观而遭误伤;有的进出影剧场等娱乐场所追赶拥挤、打架逗闹,造成跌倒踩伤、挤伤、砸伤;有的到动物园游玩,爱把手伸进动物笼子里逗趣而被咬伤……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是小学生意外伤害的隐患,家长一定要注意纠正孩子这些不安全的行为,制止他们参与这些危险性的活动。

(7)清洁用品或杀虫剂不可拿来喷着玩,捉迷藏时不要躲在柜子、箱子里。

(8)不要用塑料袋或棉被蒙头,不要把绳子绕在脖子上,也不可把花生、钮扣、弹珠等小东西放进鼻孔或嘴里,以免不小心吸入气管。

(9)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带孩子上街,要告诉孩子走人行横道,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走斑马线。

案例二:

性侵犯、拐卖——阳光下的犯罪

李某(10岁),父母外出打工,李某跟爷爷一起生活,从2005年1月至2006年9月案发,先后有四名中老年人以给零钱、给零食为诱饵,将其强奸10余次之多。后因爷爷追问其零钱的来源,李某才说出王某、孙某、李某、赵某等四人对其的侵害。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因王某不承认强奸事实,证据单一,王某也没有被起诉。

从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反映出,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缺失的情况较为严重,这就带来了多方面的安全隐患,同时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机会。最近公安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留守儿童中男性儿童多会成为人贩子注意的目标,而女性儿童则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从目前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工作所呈现出的总体数据来看,被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一位的是流动儿童,居第二位的是留守儿童。

由于性安全防范教育缺乏,女童的性安全问题尤为严重。

一是在我国农村素以乡风淳朴著称,留守女孩的父母对自己的女儿缺乏性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小学也不可能对学生进行性安全教育。而留守女孩自己因其智力和阅历限制并不知道性的危险性,没有性安全的防范意识,甚至把性侵害认为是游戏,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性侵犯。

二是留守女童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爷爷奶奶、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做临时监护人,有的年迈体弱无法行使监护权,有的老年人对女孩的性安全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太弱,缺乏对女孩的性安全保护,而且小女孩很容易被犯罪分子的小恩小惠、甜言蜜语迷惑住,给点糖果、苹果,一块钱两块钱就能把她哄走。再加上农村地理环境缺乏安全性,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乡村,人烟稀少,地势阴暗,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很好隐蔽场所。有的女孩还要从事一些野外劳动,如割草、放牛、放羊等,在野外,她们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袭击对象。当犯罪分子把魔掌伸向留守女孩时,女孩既无反抗力量,也措手无助,往往很难逃脱魔掌,惨造性侵害后也很难求得保护和帮助。

再者,有些女孩受到侵害者的威胁,不敢跟大人说;有的监护人受封建意识影响,认为这是见不得人的事,发现案件事实后也多是私了。

最后,除了犯罪分子的侵犯以外,监护人方面也有一些问题。从媒体报道的有关事例中我们发现,有些是委托监护人责任心不强,不能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造成的。

如何避免留守儿童被侵害?

第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

首先作为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成长,不能只“生”不“养”。如果两人都外出打工,必须把孩子放在有监护能力的亲戚家里。无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还是其他亲戚都要特别关注孩子的行踪,尽量不要让其离开自己的视野。要教育孩子不要接受别人的东西,要多与家人沟通,在外面发生的任何事都要跟家人说,使孩子时时刻刻处于家人的监护之下。

第二,作为监护人的祖辈要从小教育女孩保护自己,并强调防范性侵害应该注意的一些事情。

对于小女孩来说,要教孩子认识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可以告诉她们人之所以要穿衣服,不止为了漂亮、取暖,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遮盖身体。笼统的说凡是被衣服遮盖的地方都属于我们身体的重要部位。特别是每个女孩的胸部、屁股及双腿之间的部位更是每个人重要的隐私部位。所以我们身体的隐私部位别人绝对不能随便触摸,如果有人让你触摸他的隐私部位也是不对的,有以下几种事情发生时,一定要坚决拒绝并快速离开。

(1)你和两位同学单独在校园的后门玩时,有一个男人走近你们,你觉得他鬼鬼祟祟,好像有什么企图或想做什么。

(2)上课中,你肚子痛跑去上厕所,发现旁边的厕所好像有奇怪的眼睛在看你。

(3)邻居叔叔要求你脱内裤给他看看,并且说要给你100元。

(4)当你单独在回家的路上时,有陌生人接近你,找借口跟你说话或让你带路。

(5)有个叔叔给你包巧克力,让你替他抓痒。

(6)邻居哥哥要你一起看色情录象带,并且让你保守秘密,许诺带你去吃炸鸡。

(7)有陌生人拿出一百元大钞,要你带他到店里买一包烟,找回来的钱全送给你。

(8)和蔼可亲的爷爷给你一百元,他要你看他洗澡。

(9)有人常常偷偷的买东西给你吃或送你玩具,并不让你的家人知道,然后借机摸你的身体的某些部位,或做一些让你感觉很奇怪的事。

对于已经懂事的大孩子,要让她们明白什么是性侵害及怎样避免性侵害,让女孩子懂得,自己有身体的“自主权”,任何人都无权抚摸和伤害自己的身体,如受到侵害应及时求助自己的家人或信赖的人。告诫女孩子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女孩子外出,应了解环境,尽量在安全路线行走,避开荒僻和陌生的地方。不要贪图走近路而选择不安全的路线。(如公园或荒芜的建筑工地)

(2)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要随便搭乘不认识人的车。如果临时搭乘朋友或邻居的车外出一定要告诉家长知道。

(3)晚上女孩外出时应结伴同行,衣着不可过露,不要过于打扮,切记轻浮张扬,尤其是女童外出,家长一定要接送。

(4)女孩外出要注意周围动静,不要和陌生人搭腔,如有人盯梢和纠缠,尽量向人多的地方靠近,必要时可呼叫。

(5)女孩外出一定要随时和家长联系,告诉其去向,未得家长同意不得在外留宿。

(6)拒绝单独和男人(包括熟人和尊敬的人)在家里或是幽静、密闭的环境中会面,尤其是在男子的家里或宿舍里。

(7)在外不可随便食用陌生人给的饮料和食品及不明药物。拒绝任何人给看的色情刊物及图片。

(8)独自在家,注意关门,最好反锁房门。拒绝陌生人(如维修,服务人员等)进屋,如果是家人的朋友也要拒绝进屋。如有紧急事情处理要先联系家人知道。

(9)独自回家而家里又没有人时,如在家门口发现可疑的尾随者,不要开门,迅速下楼,回到外面安全处找大人帮助。

(10)农村的女孩尽量不要一个人在山坡、树林、浓密的庄稼地停留。如看到有人要靠近你停留的地方赶紧离开。

第三,从小处入手,提高警惕,预防孩子被拐卖。

(1)让孩子放学就回家,尽量结伴而行,不要在外面逗留;如果孩子小,家长尽量接送孩子上下学。(最好跟孩子的老师保持联系,跟老师说好,孩子由家长专门接送,任何人没有经过孩子家长的同意,不能随便将孩子接走。)

(2)告诉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不管陌生人说什么,都不要跟陌生人走。即使是孩子曾经见过的人,也要告诉孩子不要轻信他。

(3)与邻居和睦相处,遇事彼此照应。

(4)孩子不要接受陌生人给的食品、饮料或玩具。

(5)教会孩子自我保护,让孩子学会随机应变,这样一旦遇到危险,孩子可以自救。

(6)假期的时候,孩子外出要有同伴,切不可单独外出,要告诉家长去的具体地方以及回来的大致时间;如果是出远门,要有家长陪同。

(7)孩子独自在家的时候,应该和家长保持电话联系,同时做到:锁好门,没有家长的特别关照,不给陌生人开门,无论是谁,都让他等家长回来再来。如果来人纠缠不休,孩子就应该马上警惕起来,首先要报警,然后打电话告诉家长。(如果孩子太小,就尽量不要让他独自在家。)

(8)平时给孩子一些零钱,以备不时之需。

(9)带孩子外出时,要看好孩子。要带小孩到偏僻人少的地方;带孩子在马路上行走时,尽量靠里走,注意防范后面来的摩托车、面包车;带孩子上街,家长切不可因为忙于购物而忽略了孩子,要紧紧地看着自己的孩子。

(10)告诉孩子,一旦和家长走散了,要找警察叔叔寻求帮助,或者就在原地呆着不动,因为父母一般都会顺着原路找回来;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相信任何人,不能跟任何人走,更不能相信陌生人带自己去找父母的谎言。

案例三:

劣质小食品“毒害”静悄悄

在学校附近的小商店里,各种各样廉价的小商品随处可见:方便面、膨化食品、果冻、棉花糖……,价格都在1角钱到5角钱之间。一到下课时间,学校内的小学生便蜂拥而至,抢着购买各种小包装食品。

这些小食品都是一些三无产品,不但包装粗糙、吃起来口味极差、嘴里还会长时间留下涩涩的生油味。由于留守在家中的监护人,特别是老人一般都缺乏食品安全的意识,大多纵容孩子吃这些劣质的食品,从而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甚至威胁孩子的生命。

如何注意留守儿童的食品安全问题: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定要注意,孩子的零食不可小视,在购买儿童食品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以防购进对孩子有害的食物。

(1)注意近来宣传媒介的报导。

例如卫生监督部门已经查处的卫生不合格的品牌和产品不宜购买。

(2)注意出厂日期和保鲜期。

购进后一定要在保鲜期之前吃完,食物中的脂肪久存会变质。酒心巧克力常在保鲜期内被虫蛀坏,糕点在冬季会干硬,夏季会霉变。盒装的糕点在没有油脂覆盖处易于霉变。塑料包装的面包在运送受压的部分容易霉变。面包不宜超出出厂3天吃完。

(3)食物中的防腐剂对肝脏有积聚和远期毒害的问题。

儿童肝脏酶系统发育未完善,许多方便食物如方便面,方便粥,盒,绿豆沙,芝麻糊等有防腐剂。食用后在肝脏来不及解毒经肾排出会直接伤及肝脏。还有聚集的会影响神经系统而引起多动症。尽量让孩子吃新鲜不添加防腐剂的食物。

(4)色素。

色素溶于水者通过肝解毒,肾排出或者由肠道吸收排出。色素溶于油者会存在含脂肪的细胞内。大脑和神经髓鞘都是类脂质。积聚许多色素到学龄期会使思维集中时间缩短,影响学习,故应尽量避免吃有色素的食物。

(5)罐头。

在封罐时用的焊锡中含铅,常吃罐头食品会致慢性铅中毒,延缓智力发育和导致贫血,不易治愈。

(6)黄曲霉会导致肝癌。

如潮湿季节存放的大米花生,玉米,小米等会霉变,做饭前要挑出有黑点的米粒,不吃霉变的花生和玉米。

(7)泡菜和腌菜会产生亚硝酸盐,成为致癌因素之一。

经常吃泡菜,可以用白醋加糖和盐只泡一天马上食用,避免亚硝酸盐的产生。吃腌菜可放锅内用大火油炒,用高温破坏亚硝酸盐。

(8)冰箱性胃炎。

夏天孩子都喜欢吃冰棍、喝冷饮。家长需注意饭前吃冷的东西,就会增加无饱感,使孩子厌食;饭后喝冷饮会抑制胃液分泌形成消化不良,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冰箱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