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什么孩子不高兴
11086700000016

第16章 我也是家庭的一员!——平等

郑琴在一家外国语学校读书,学校采取的是美国模式的教育方式。学校提倡家庭成员的平等,要求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有承担家庭义务的责任。一次,学校组织一个活动,妈妈到学校去参加。到学校后,妈妈不是给郑琴削铅笔,就是给他整理课桌。没想到自己辛苦却没有得到郑琴的认可。回到家后,郑琴找到妈妈说:“妈妈,你知道吗?你今天在学校为我做的事情很让我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你走后他们笑话我依赖性太强了,什么也要妈妈去做!”

妈妈一听,感到很意外,她没有想到自己今天在学校的行为竟然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因为郑琴接受的是美国教育,它强调孩子的自主性。孩子必须每天做自己的事情,不能过分依赖家长。否则这会被认为孩子很不优秀。

过了几天,妈妈发现郑琴竟然自己主动去打扫卫生了。妈妈很奇怪女儿为什么这么主动。于是妈妈问道:“今天我们家小琴表现怎么这么好呀?开始学会为妈妈做家务了。”

“妈妈,你错了,既然我是家庭中的一员,我就应该有义务去做一份家务。以前是我不懂事,从今天以后我每周要至少打扫卫生三次,洗刷碗筷三次。”郑琴很认真地和妈妈说道。

事后,妈妈仔细想了想,感觉挺有道理,她心中十分高兴,女儿还不到十岁,没想到就这么懂事了。从此以后,凡是家中做任何一项决定,比如交水电费、买家用电器等,妈妈都让郑琴参与,和她讲如何勤俭持家,用最少的钱买最多的物品。郑琴年纪很小,就学会精打细算,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了。

提倡家庭成员的平等,是为了尊重孩子和赏识孩子。但是这并不是说家长过分骄纵自己的孩子,惯养他们的行为。有的家长不管自己的家庭条件,一直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别的同学面前没有面子,总是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这样只能是培育出任性、自私的孩子,他们根本不去顾及家长的感受,总是为了一己之私向家长提出很多非礼要求。对于孩子的任性,很多家长表示很无奈,根本不知该怎么办。当孩子情绪失常、过于激动甚至大哭大闹的时候,家长要试图示弱,用平缓的口气和孩子讲话。

对孩子进行平等教育,并不是纵容孩子,不能让孩子忽视长幼有序。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溺爱孩子,因为孩子在溺爱中长大,他们就根本不会理解父母的不易,不懂感恩和奉献,正是父母的宠爱成为助长孩子惰性的毒药。父母在满足孩子的要求的时候要设置一定的底线,只要在这个底线之内的要求家长便可以满足,而一旦超过这个底线,家长就要驳回。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让孩子感到无论自己再无理取闹、再任性苦闹也是无济于事的。办事要有原则,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也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能超过这个原则。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提出一些无理要求。

有的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是高高在上的,不敢多和家长讲话。这会让孩子觉得家长是不敢接触的,这时候家长可以向孩子适当“示弱”,可以拉近家长和孩子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双方的交流。

“示弱效应”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通常被用在各类组织中的领导与员工之间。它指的是领导放下自己的架子,多和下属学习请教,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让领导和员工之间的距离拉近,有利于公司和睦关系氛围的营造。示弱有时可以作为武器。比如战场上,通过运用它可以起到麻痹敌人的目的,达到出其不意、克敌制胜的效果;商场上,通过运用它可以给别人一种温文尔雅、诚实可靠的好形象;同时,还可以树立自己儒雅谦让、诚实守信的儒商形象;甚至在唇枪舌剑的竞选中,示弱也可成为击败竞选对手的秘密武器,帮助竞选者树立坦荡诚恳的亲民形象,赢得选民支持。

如果我们家长也掌握了“示弱效应”,放下“架子”向孩子请教,那就相当于掌握了家庭教育的一把利器。也许有的家长觉得那样不可取,认为家长怎么能向孩子示弱,那孩子还不上天了。其实,向孩子示弱,好处多多。

由于孩子是自己的主人,所以在面对现实困难的时候,父母不应该过多参与,而是给孩子适当地引导。在孩子的眼中,家长是无所不能的,自己不会做的他们都会,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难倒自己的父母的。因此,有时候父母也要尝试向孩子请教,让他们当做自己的“老师”。这会大大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也会让他们获得一定的荣誉感。比如,家长不妨向孩子请教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自己则装作不会。当自己耐心向孩子请教的时候,孩子会侃侃而谈,把自己的心得和父母来分享,这样孩子的信心会大大增加,他也会收获强烈的荣誉感。这虽然是一件小事,甚至有的家长会不以为然,可是正是这样的小事将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果家长把“示弱效应”用来指导孩子,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让孩子不断进步。这原本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心理知识,可是借助它可以纠正孩子身上的坏毛病,这便是值得可取的。

娇娇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可是她的成绩却很差,究其原因,因为她对学习丝毫没有兴趣。回到家,吃完饭后,她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根本不写作业。直到家长督促她的时候,她才去写作业,一写就是写到晚上十一点。她的爸爸想要纠正娇娇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他想到了一个好方法。

晚饭后,爸爸宣布了一则消息:家里要组织一个学习班,不论年龄长幼,都有机会当老师。于是,娇娇问爸爸:“那我可以当你的老师吗?”

“当然可以。”爸爸很爽快地回答道。

“爸爸,那我当你的老师吧。我要把每天老师讲的知识给你讲一遍。”娇娇说道。

“好啊,那从今天开始爸爸就成为娇娇的学生了。”

自此以后,每天吃完饭后,娇娇便当起了爸爸的老师,给爸爸讲当天新学的知识点。这样娇娇每天玩游戏的时间用在了讲课上,而且有助于她巩固知识,她做作业的速度也快多了。

“示弱效应”在家长教育孩子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其实,具体而言,当家长向收到孩子的“求救”时,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一定会想办法替自己解决。可是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父母并不是什么都会,他们也会有自己的难处。这会让孩子励志要好好表现,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孩子就会得到一股无形的鼓励,从而会表现得更加出色。

教育专家认为,家长不可一味“示强”,适当的时候也要学会“示弱”,培养孩子的积极性。面对同样一道难题,家长没有必要立刻向孩子提供最准确的答案,要让孩子利用这样的机会进行钻研,让他有机会和其他同学一起商量对策,共同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难题。有时候家长也会有犯错的时候,家长应向孩子坦诚承认自己当年也错过,犯过类似错误,然后间接指出孩子的不妥之处,这样孩子便十分愿意去接受。很多时候,孩子缺少自立的精神,很多时候是家长直接给他们明确的答案。这会让孩子在自己面对现实的时候感到很茫然,不会去动自己的脑筋去想问题。因此家长不妨“示弱”,假装自己不清楚,让孩子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到他完成后再向父母去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