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什么孩子不高兴
11086700000015

第15章 我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进步

有经验的妈妈在指导孩子学习时,会先让孩子完成一个比较容易的任务,待到任务完成后,接着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登门槛效应”。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一个过高、过难的任务,因为这种任务既费时费力,又难以获得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一些难度较低的、容易完成的任务,而且,在完成了较容易的任务之后,人们就能慢慢地接受较难的挑战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做“登门槛效应”。

国外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指出,人的积极性不仅仅来源于他所要实现的目标的价值,更取决于实现目标的概率。也就是说,越是认为一件事情完成的概率大,人们就越容易实现目标。然而,在现代教育中,一些家长总是错误地认为,在为孩子制订学习目标时,如果把目标设置得高一些,那么即便孩子暂时实现不了,也可以达到一个离目标不太远的程度。有了这种心理,家长常常不切实际地把孩子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设得过高。但事实上,如果学习目标远远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就很可能会导致孩子不断冲击目标却又不断失败的结果,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也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既要适当地对孩子的学习给予压力以激发动力,又不能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那么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呢?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明明上初二的时候,在一次语文考试中得了70分,他回到家后低头不语,像犯了错误一样,妈妈看到后,便问其原因,原来明明语文考试成绩很不理想。

明明的妈妈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耐心地问明明:“你前一名的同学考了多少分?”“76分。”明明小声地回答。“儿子,别灰心,咱下次考试的时候争取超过他,好吗?”妈妈试探着问道。这时候明明毫不犹豫地说:“行!”明明这时在想,区区6分,肯定能超过的。

从此以后,明明果真下了工夫,上课不仅认真听讲,还按时完成作业,不会的问题就问老师。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再考试的时候明明语文考了83分,远远超过了妈妈当初给他定的标准。这就是明明妈妈设置的“门槛”——超过明明前面最近的那个同学。结果,明明通过妈妈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功地跨越了这道“门槛”,还给了妈妈一个惊喜。

一个学年很快就过去了,上了初三的明明已经和初二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妈妈表扬并充分肯定了他的进步,并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不断地鼓励他。在初中毕业考试中,明明以优异的成绩被市重点高中录取了。

可见,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时可以充分运用“登门槛效应”。先对孩子提出一个较低的要求,等他们按照要求完成了,马上予以肯定、表扬,甚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这样做既能使孩子享受到奋发向上所带来的巨大快乐,也能在成绩的稳步提高中建立起对学习的信心。

家长在给孩子制订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把目标制订在孩子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并留有一定的余地。如果孩子这次考试只考了40分,你强求孩子下次考90分是不现实的。目标设定得低一些,可以让孩子通过自身努力轻松达到,在不知不觉中跨越一道道“门槛”,然后信心百倍地去迎接新的挑战,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

有的家长总喜欢用最优秀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同别人一样优秀,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我们不妨跟孩子说,不要跟别人去比,只跟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每天能进步一点点就是成功。那么,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向着更远的目标前进。相反,孩子如果跟比自己优秀很多的同学去比较,越比就越没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反而容易滋生“反正我不如别人”而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在制定目标时,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这样不仅能够体现对孩子的尊重,还可以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孩子的奋斗欲望,使其发现自身的价值。如果实现了目标,孩子便会有自豪感;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孩子则会自觉分析原因,想办法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