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民工心理疾病辨识与防治
11078000000004

第4章 第二讲 心理健康概述

说起健康,一种公认的观点是:健康是身体的正常状态。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健康表现在身体方面是机体结构完整无缺损,具有正常的生理功能;健康表现在心理方面是指人的思维与行为的一致性,人格、心理与环境的一致性、协调性;健康表现者的社会属性方面则为社交能力、工作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及取得的成就等等。所谓的健康就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有机结合。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健康的内涵还会不断增加,健康的标准还会不断上升。我们说了健康的定义,那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及心理异常

心理健康首先是指心理上的安康、安宁的完好状态,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积极的内心体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能充分发挥出个人的才能和社会功能。同时,心理健康也是人格特征、特质的完美组合,并由此决定了个人的心理反应、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其次,心理健康又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对生活的态度乐观、开放、豁达。最后,心理健康是对现实的正确认识,具有理智、自知之明以及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并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总之,心理健康是充满生命活力,能以个人潜能适应环境,并有积极内心体验的完好的心理状况。

所谓心理疾病是指健康的三要素之一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心理处于非正常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既给人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竞争与压力。然而,人的适应性和应对能力是有限的。面对复杂的情况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人很难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正常健康的心理,所以出现心理亚健康状态。

心理疾病成为全球性非防、非治不可的疾病。在美国有30%的成年人和20%的儿童、青少年存在严重的心理困扰,需要临床治疗。据美国心理学家估计,每100个成人当中:19人有明显的焦虑症,10个人有严重的忧郁症,5个人有人格障碍,1个人有精神分裂症,1个人患有老人失智症的脑部衰退,11个人酗酒或滥用其他药物。每年有60万人企图自杀,50万件强暴案,200万儿童遭虐待,心理功能异常正在成为美国相当普遍的现象。

病理心理学即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疾病的一门重要学科。这是一门探索心理异常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在对心理异常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分类的同时,进一步探究其产生的根源、诱因及机制。

本书主要从病理心理学角度来介绍心理疾病,也就是常说的心理变态,介绍心理疾病的病因、危害、预防和治疗。

心理疾病 失调标准

变态心理的普遍特征被称之为“4D”特征。即异常、痛苦、功能失常及危险。

心理疾病的第一个特点是异常——即行为失常、与众不同、极端、怪异;第二个特点是痛苦——患者非常苦恼、不悦;第三个特点是功能失常——干扰患者个人日常活动等诸方面的能力;第四个特点是危险——由于行为的失常并走向极端往往导致对患者本人以至他人的伤害,如自杀或杀人。

(一)异常

因为每个社会都以公开或默认的形式规范人们的行为: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被称之为犯罪,行为、思维违反了心理功能的规范则被称之为心理异常。当我们做心理异常的判断时要考虑到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等因素。一个社会的行为规范与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科学、艺术等诸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例如,攻击性行为很强的人在一个强调竞争和勇敢价值观的社会里可能容易被众人接受;而在一个强调“和为贵、中庸之道、温良恭谦”的社会将会受到约束,甚至将其行为视为有违社会规范、心理变态。对心理异常的判断,还要考虑到行为产生的具体背景,一些重大的事件如:灾难、战争、强暴、虐待、长期患病等痛苦的经历都会让人产生激烈的反应。

小红每天都在伤心地哭泣,直到睡着为止,她确信除了痛苦之外,她什么都没有。她有严重的睡眠障碍,她不敢闭眼睛,她害怕一睡着就永远也醒不来。有时,她早晨无法起床,一想到要面对新的一天,她就无法忍受。她有时甚至不想再活在这个世界,忧郁和焦虑使整个人都瘫痪了。她过于疲劳而无力活动;过于恐惧而不离家门一步,即使是在白天,她也总是门窗紧闭、紧锁。

以上的行为举止很容易让我们将小红视为心理疾病患者。然而,当我们了解到小红住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越南,那里长年战乱、恐怖事件频频发生,她所有的亲人都在战争中死亡。如果考虑到她的行为发生的这些背景,那么对小红的反应就会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

(二)痛苦

大多数心理疾病患者都有长期经受疾病折磨的痛苦及经历。年轻人小刚听到一种神秘的声音告诉他,要他辞去工作,离家去抵御外星人的入侵。他确信这是来自另一天体的生命发出的信息,是外星人在地球的代表者。这个代表者要他来拯救地球世界,他感到非常自豪,充满了自信,有了人生的价值和目标,认为自己不同凡响,是一个杰出的人物。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小刚虽然自我感觉相当良好,并无痛苦但仍被诊断为心理障碍。有些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就是不恰当的快感、幸福感、飘飘然等。同时,在某些常人看来,似乎是怪异、痛苦的行为也不一定都是变态行为。西藏的佛教信徒为净化心灵沿圣湖一步一叩首。在外人看来似乎是痛苦的、怪异的。但这些信徒却不以为苦,而是津津乐道。这是一种宗教信仰行为,我们不能将之归结为心理变态。

(三)功能失常

心理疾病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导致人们不能从事正常的交往并影响到工作。我们仍以小刚为例,因为听到那种声音,并认为自己不同凡响,他辞去了工作,离别了家人,丧失了正常的生活状态,表现出社会功能障碍。

(四)危险

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时会导致患者对自己、对他人的伤害,产生危险的结果。危险是心理变态的行为特点之一,并非是普遍的。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焦虑、抑郁等症状而并不对自己或他人造成直接的伤害,但仍构成危险或威胁。

医学界一直难以给心理疾病下一个公式化的定义来说明每一种具体的情况。西方某些国家的大学生饮酒过量,成千上万的大学生依赖酒精、借酒消愁或饮酒取乐,这直接危及他们的健康,干扰他们的学业,酒醉状态时的危险行为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自伤或伤及他人。但是这种变态行为并没有在西方国家引起充分的重视,最多被视为年轻人的胡闹或一种不良的校园文化现象。

同时,人们常常难以将心理变态与怪异作一个明确的鉴别或区分。

比如一位独身的老人养了80只猫,却与周围的人老死不相往来。她的行为甚至被亲人们都视为异常,给亲人带来极大痛苦。然而,这到底是属于心理变态,还是行为怪异呢?

怪癖与变态 二者不同

我们如何区分一个心理健康但有一些怪癖的人和那些因心理疾病而行为异常的人?

怪人不具有心理疾病患者那样的痛苦。怪人行为古怪并且我行我素、孤芳自赏,并以此为乐、以此为荣,而不像心理疾病患者那样由于行为异常而导致苦恼。怪人的思维并无障碍,也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怪人的情绪并不比别人差,他们的我行我素、创造性甚至对心理健康更有利。他们虽然行为古怪,却有很强的适应性、随遇而安、生活愉悦、心灵无纷扰。现列出以下15种怪人的特点,按其重要性由大至小的原则排列,凡是具备以下10种特点的人便称之为怪人:

(1)不随俗。

(2)有创造力。

(3)有强烈的虚荣心。

(4)理想化。

(5)快乐地坚持嗜好。

(6)从儿童早期就与众不同。

(7)聪明。

(8)有主见并勇于发表意见。

(9)不喜欢与人竞争。

(10)有不同寻常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11)对别人的意见或别人的陪伴不感兴趣。

(12)有捉弄别人的幽默感。

(13)单身。

(14)排行老大。

(15)常拼错字。

综上所述,变态心理或心理疾病与怪癖是两个概念。怪癖不属于心理疾病,也许是这些人适应社会的另一种方式。也有学者认为行为的变态只不过是当事人生活上的问题,并不是当事人自身的问题,正如中国历史上郑板桥等八大名人曾被称之为“杨州八怪”。

心理异常 多样判断

判断是否心理异常并无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判断。

(一)个人经验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主观标准,总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体系来判断自己或他人心理活动是否异常。心理专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病人的心理作出判断,但运用经验标准的前提是:判断者身心健康并具备一定的专业修养。对心理疾病的判断要将主观性的判断与客观性的判断结合起来。

所谓主观性判断是指前来就医者本人的自我判断、内心体验。即使是医生作出的客观性判断也会由于医生本人的知识、水平、素质的差异,在判断时带上一定的主观成分,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可在必要的时候采取专家会诊评定,取其综合意见。

(二)社会标准

社会适应性标准是指根据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文化准则、风俗传统来判断心理是否异常,这是最常用的标准。

采用该标准时第一是将个体行为与社会文化下通常的规范、模式相比较,即个人的行为要合乎社会正常模式。社会正常模式并非是固定的,而是可变的。随着时间、地点、风俗习惯、人文景观的改变,其内容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贞洁烈女的殉夫行为的社会正常模式,置于现代社会,一定会被视为高度的精神刺激导致了心理疾病,早该得到应有的救治。

第二是其本人自身的变化。将其个人行为与其以前的一贯性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如果一个一向活泼、乐观、开朗、外向型性格的人突然变得郁郁寡欢、孤僻、怪异、举止反常,就要考虑到是否发生了心理变态或产生了什么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社会文化标准具有一定的变数,而且某些被某种文化背景接纳的行为并不一定都是健康的。例如同性恋、吸毒行为在西方的某些国家得到宽容,但这些行为却是有害于健康的。另一方面,某些文化背景下的不正常行为却有可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这里所谈的社会适应性标准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它会随着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生物医学标准

现代科学对心理疾病的诊断是建立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以病毒学、病理学、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为依托的,并以各种科学仪器作为检测手段,测定在病情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些生理数据的变化。这些检测手段主要有实验室检查和放射检查,包括临床中经常采用的TCD、CD、脑脊液以及肝功检查等等。这对于诊断精神障碍性的心理疾病效果十分明显。

(四)症状检查标准

与生物医学诊断标准密切相关的是症状检查标准。对于临床医生最具典型意义的工具手册,在美国有《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在我国则有《中国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规定的标准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作出诊断。这是临床医生经常采用的方法。临床检查包括心理测试及一系列相关的医学检验。其检验结果对于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而心理测试则是鉴定心理问题必不可少的手段。

必须综合以上各种标准,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作出科学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