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成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近5年来,全国农民工数量每年增加600万至800万人。农民工事实上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农民工一直作为边缘化的特殊群体工作和生活着。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一些专家指出:艰难的生存状况和陌生的城市使农民工饱受心理疾患之苦,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应高度关注他们的“孤岛生活”。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引导的话,可能逐渐演变成种种不良的社会情绪,将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将不利于我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对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及社会竞争,人们面临的各种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产生心理危机的概率日益增加,而心理危机的极端结局形式通常是自杀。据悉,我国每年至少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90%的自杀事件发生在农村,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25%,尤其是农村年轻女性自杀率更高。自杀,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五大死因,仅次于脑血管疾病、支气管炎、肝癌、肺炎。而在15~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已成第一死因。更让人遗憾和惋惜的是90%以上有自杀行为的人,没有去医院看过心理医生,处于心理卫生盲区。
有关方面的专家指出,针对农村是自杀行为高发地区的情况,预防与干预自杀的重点必然是农村地区。自杀,是威胁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服毒是自杀者最常用的方式,城里人主要服安眠药,农村中有62%的自杀者是服用农药、灭鼠药。因此,加强对农药,尤其是剧毒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管理,势在必行。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农业部已于2001年发布停止批准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注册登记,其后又停止了11种高毒、剧毒农药的生产、使用。
农民工进入城市以后,他们主要面对的是一个不熟悉的,充满着陌生人的“城里人”的世界。他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建立的社会关系大都被远远地抛在了家乡;他们在乡土社会中所遵循的那些规范和观念,也在这个充满陌生人的城市社会中变得越来越不适应,他们原来的那些社会关系由于外出打工而被强制性地隔断,这样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农民工自身在城市里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上的结构性紧张和危机,这些心理上的结构性紧张和危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支失调,压力大
一项针对流动人口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最困扰他们的问题中,有收入低,收入不稳定,工作不稳定等。国家统计局(2005年)关于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专项调查数据表明,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966元,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的农民工的月收入超过了1500元。虽然近年来在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农民工报酬支付总体情况大有改善,但少数企业仍然存在克扣、拖欠农民工报酬的现象。
而农民工每月个人的平均支出为463元。其中,用于住宿费用的平均支出为72元,用于食品费用的平均支出为235元,用于文化娱乐的支出平均为47元。有一半左右的农民工每月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达40%以上,有14.01%的农民工每月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达70%以上,2.42%的农民工是挣的钱全部花光。
(二)流动性大,子女教育难
农民工子女教育难,虽然逐步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收效甚微。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
(三)住房、权益保护、就医,样样不省心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大多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地方狭窄拥挤,室内肮脏零乱,除了被褥衣物,别无他物。特别是近几年,很多城市由于城中村改造及城区的拓展,市区一般楼房的月租金上涨,再加上水、电、暖气费等,导致居住成本逐年增加,所以现在农民工大多选择居住在城郊结合区,几个人或全家人居住在20~30平方米的房子内,生活空间狭小,周边环境差,交通不便利,安全没保障。
农民工所在单位提供的工资待遇较低。近年因农民工未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就是签订了合同的农民工,还有一些人不太清楚合同内容,无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有些农民工而言,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关系不大,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劳动保护措施不够严密,劳动时间偏长且一半以上农民工没有加班报酬。
虽然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但实际上,他们的健康状况相对较差,自感目前健康状况一般及较差的比例高达37.6%。他们大多数来自欠发达省份的农村地区,大多数既要维持自己在城市中的生活开支,还要负担农村家庭。不少农民工还受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稳定,收入低,生活花费大等因素的困扰,因此更容易遭遇健康问题。所以生病时,一般是能扛就扛、能撑则撑,最多就到药店买药吃。不到“撑”不下去的时候,他们是不会利用卫生服务的,但是一旦需要利用卫生服务,则往往病情已相当严重了。
(四)情感生活单调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城市的农民工年纪一般都在18~50岁之间(处于性活跃期),其中30岁左右的年轻人所占比例为60%以上。长期和过度性压抑,不仅会使一些农民工患上精神类功能性疾病,甚至会形成某些直接导致过激行为的变态心理。已婚者和配偶长期分居的精神压力,以及未婚男青年的生理需求等往往会导致婚外情及不良性行为。
农民工工作之余的主要休闲方式仅为看电视、打牌、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娱乐活动。虽然城市里娱乐项目丰富,但农民工们是很少涉足的。他们闲暇时间主要是群体内部娱乐或仅仅是自我消磨时光。
心理调适 实现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前提是心理适应,也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能够接受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在情感上找到归宿。心理适应是进城农民工适应的最高等级,是真正融入城市的标志。而只有农民工完成了心理适应,才算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适应过程。也只有做到了心理适应,心理健康才有可能实现。
(一)倡导健康、积极的文化生活
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工的休闲生活依然单调乏味,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很少参加文化休闲活动,农民工参加文化休闲活动的主要困难来自资金和时间。参与健康文化休闲活动是帮助农民工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加职业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品位,帮助其科学、合理利用业余时间,丰富文化休闲生活内容;拓宽生活方式的内容,培养积极参与健康文化生活的意识;针对农民工实际情况的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特别是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重视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使农民工及其子女充分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融入城市的文化生活当中。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较好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休闲活动的宽松社会环境,参与多形式、多渠道的文化休闲活动。
(二)心理咨询助我心理健康
目前社会上已出现了专门面对农民工的心理咨询室,但往往门可罗雀。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一旦有了心理困惑一般都不会十分坦诚地同其他人交流和沟通。作为健康的三个方面之一的心理健康还没有被人们重视起来。对于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工更是远远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少农民工认为心理问题都是“富贵病”,而事实上他们是存在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农民工心灵的门户几乎处于封闭状态。他们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普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性压抑等。而农民工的压力问题更需要高度关注,它是农民身上最普遍的心理问题的集中反映,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对自身心理问题的关注,常常引发一些家庭问题、人际纠纷,甚至会引发社会犯罪。就目前整个社会状况而言,关注农民工心理问题还应该有相关的策略。譬如在这个群体中间选择一些有威信、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来进行专门心理培训,让他们在农民工群体中间“布点”,来宣传心理知识解决心理困惑。如何关注农民工的心理问题,除了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缓解经济压力外,教育他们在平时调节自己的心情,向他们介绍常见的心理疾病和简易自我疗法,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刻不容缓的社会责任。
在城市中,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要解决心理疾患问题,就要求农民工自己也要正视自身的弱势,努力排遣客观阻力,充分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创造自我。
在心理调适中,农民工要树立自信,鼓足勇气,自尊自强。虽然大家知道人与人之间是生来平等的,但现实生活中农村与城市之间,农村人与城里人之间确实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最重要的是农民工自己在精神上无论如何不能自卑,不能颓丧,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论进城创业的道路有多么艰辛、坎坷,只要坚忍不拔,幸福和成功就会降临自己的头上。
关注心理健康,从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