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国家庭这样教育孩子
11074700000051

第51章 今天我们要画什么?——充分发挥孩子的思维能动性

美国家庭教育实例

扬帆:小学生,在小学三年级时随父母移民美国。

苏西:扬帆在美国小学的绘画老师。

三年前,扬帆刚上小学。

一天早上,老师开始上课,她说:“今天,我们学习画画。”

扬帆显得很兴奋:“好哇!我喜欢画画。”狮子和老虎,小鸡或母牛,火车以及船儿……他会画许多东西。他高兴地拿出画笔,开始画了起来。

“等等,现在还不能开始。”老师突然说道。

老师停了下来,直到全班都很认真地看着她。老师又说:“现在,我们来学画花。”

扬帆喜欢画花儿,他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他开始用粉红色、橙色、蓝色蜡笔,勾勒出他自己的花朵。

“等等,我要教你们怎么画。”老师又打断大家。

于是她在黑板上画了一朵花。花是红色的,茎是绿色的。“看这里,你们可以开始学着画了。”

扬帆看看自己画的,又看着老师画的,他比较喜欢自己的花儿。但是他不能说出来,只能把老师的花画在纸的背面,那是一朵红色的花,带着绿色的茎。

另一天,扬帆进入教室。

“今天,我们用黏土来做东西。”老师说。

男孩心想:“太好了。”他喜欢玩黏土。蛇和雪人、大象以及老鼠,汽车、货车,他都能够用黏土捏出来。

“现在,我们来做个盘子。”老师说。

男孩心想:“嗯,我喜欢。”他喜欢做盘子,没多久,各式各样的盘子便“出笼”了。

“等等,我要教你们怎么做。”老师又打断了他。她做了一个深底的盘子。“你们可以照着做了。”

扬帆看着自己做的盘子,又看看老师做的。他真的比较喜欢自己的,但他不能说,他只是将黏土又揉成一个大球,再照着老师的方法做那个深底的盘子。

很快,扬帆学会看着、等着,仿效老师,做相同的事。

很快,他不再创造自己的东西了。

三年后,扬帆全家人要搬到美国,他转学到美国的一所陌生的学校。

第一天上课,老师苏西说:“我们今天学习画画。”

扬帆想:“太好了!”他等着苏西教他怎么做,但苏西什么也没说,只是沿着教室走。

苏西来到扬帆身边,“你不想画吗?”她问。

“我很喜欢啊!今天我们要画什么?”

“没有什么限制,你们自由发挥吧。”

“那,我应该怎样画呢?”

“随便,只要你喜欢。”苏西回答。

“能够用任何颜色吗?”

“要是每个人都用一样的颜色,画相同的图案,我怎么区分是谁画的呢?”苏西对他说。

于是,扬帆开始用粉红色、橙色、蓝色画出自己的小花。

扬帆喜欢这个新学校,喜欢苏西。

给中国父母的教育建议

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认识能力,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等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智力的核心。美国人非常重视孩子思维能动性的培养,他们喜欢孩子有不一样的想法,反对让孩子的思维“一体化”。

中国家长如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动性呢?

提高孩子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打破陈规、按不同的条件不断地调整思维的方法,灵活运用一般的原则和原理。绝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当他在测量灯泡体积时,复杂的计算让他头疼不已,于是,他马上放弃了这种方式,利用灯泡在水中体积来计算,很容易便解决了。还有他为了发明电灯,曾试过一千多种材料,最后终于找到了适于电灯的炭化竹丝。人们常常拿这个故事来说明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但是,也可以说正是由于爱迪生具有灵活的思维,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才取得了成功。与此同理,家长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及早发现或引导孩子掌握知识的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丰富孩子的知识。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使思维灵活而敏捷。根据孩子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家长要重视运用直观教育,尽量调动孩子的感觉器官,使之能充分感知周围的事物,增进感性知识和经验。可以的话,家长应经常带孩子外出参观、游览,在游玩时多问孩子一些问题,促进孩子的积极思考,如“这棵树的形状像什么”,促使孩子仔细看、认真想。另外,家长还可以每天花一定的时间组织孩子对见闻进行汇报,一边帮助孩子理清思绪,一边提供必要的词语,让孩子说出自己的见闻。这样,孩子既锻炼了思维、发展了语言,又丰富巩固了知识,一举多得。

第二,为孩子设疑。在孩子阅读或者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如果可以,那么就给孩子留下一些悬念、一些疑问。比如问孩子:“一位小朋友,扛着扁担到田里去帮大人抬菜,半路上看见水渠对面有只小花猪正在瓜田哺瓜。他想去赶,但被一米多宽的小渠挡着,怎么办?”让孩子帮他想个过渠的办法。这一悬念能激发孩子思维的积极性,他们会在特定的情景中想出各种办法来:扁担架在渠道上爬过去;脱了鞋子走过去;用扁担支住渠底,像撑杆跳高那样跃过去……孩子面对疑难积极思考,从而受到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第三,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之中。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接着便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所以说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会积极活动。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遇到自己也弄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答案,这个过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的新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创新思维,可以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孩子的创新思维需要从小培养,他们的思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使孩子处于萌芽状态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具体说来,家长可以这样做。

第一,引导孩子敢于表现自己。创新是一个表达自主想法的过程,只有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不拘泥于习惯的做法,才可能在今后的学习、社会竞争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为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敢于表现自己的能力。比如,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人数比较多的活动,让孩子勇敢地去表演一个节目,或主动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做能为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第二,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发动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对某件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主动运用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操作,孩子探索的兴趣越浓,就越能充分调动其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第三,鼓励孩子的实践活动。只有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孩子的创新思维才能体现出来,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鼓励孩子参加实践行动。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他们喜欢的东西;一起研究钥匙机器人、变形金刚等拼装玩具……与此同时婉转地指出孩子哪里做得不好,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第四,学会欣赏孩子的作品。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极为精彩的,他们展现自己的心灵世界的方式也是极为丰富的,作为家长,要学会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学会欣赏孩子的每一次表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有创意的变化、一句新的词语、一首不成调的歌曲,都要真心地发出赞叹。那样,孩子会很开心,“创作”的灵感就会源源不绝。

帮助孩子打破思维定式

所谓思维定式,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试验: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出去。

帮助孩子冲破思维定式,家长可以这样做。

第一,和孩子一起质疑旧观念。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一些以前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其实是不正确的,但它们却制约着孩子的思维。比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以前没有任何人会怀疑乌鸦是黑色的这个概念,但是现在,国内外有许多报刊报道说,在世界不少地方都发现了白乌鸦。以前千真万确的事情,现在却被颠覆了。因此,要帮助孩子打破思维定式,就要从怀疑旧观念、发现新事物开始,让孩子多读书、多了解社会,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要敢于质疑。

第二,鼓励孩子坚持己见。要想让孩子突破思维定式、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坚持己见是一个关键环节。

物理学家福尔顿,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但他测出的结果,比过去理论上计算出的数字大出500倍。

福尔顿大吃一惊:“这差距也太大了!”

该不该把这一结果公之于世呢?福尔顿想,如果将它公之于世,有可能引起科学界的轰动,但也可能会被人认为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以致招来一大堆怀疑、非议和指责。想来想去,福尔顿迟疑了——算了吧,何必自己去招惹那么多麻烦呢?于是,他把这一研究成果放在了一边。

可没过多久,一位年轻的美国科学家,在实验时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而且和福尔顿测出的结果一模一样,丝毫不差。一阵惊喜过后,这位年轻的科学家,采取和福尔顿截然相反的态度,很快将它公之于世,并马上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更为可贵的是,这位科学家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推陈出新,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测量热传导度的方法。

听说此事后,福尔顿痛心疾首,追悔莫及。他慨叹道:“如果我当时除去‘习惯’的帽子,打破思维定式,那个年轻人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

对于福尔顿来说,这显然是一个悲剧。当福尔顿发现固体氦的热传导度的时候,如果他能够突破思维定式——人们会认为他哗众取宠,遭来非议,那么也许他会取得新的科学研究的高峰,但是他被自己的思维困住了,不敢坚持己见,反而让年轻科学家占了先机。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摆脱思维定式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敢于坚持己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盲目从众,畏首畏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