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国家庭这样教育孩子
11074700000020

第20章 先生,我想您不小心丢了金币……——赋予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美国家庭教育实例

格雷奇:家境贫寒的小女孩,孝顺父母,诚实善良。

卡尔:面包师,小镇上“最富有”的人。

美国的一个小镇上,饥荒让所有贫困的家庭都面临着危机,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小镇上最富有的人要数面包师卡尔了,他是个好心人。为了帮助人们度过饥荒,他把小镇上最穷的20个孩子叫来,对他们说:“你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篮子里拿一块面包。以后你们每天都在这个时候来,我会一直为你们提供面包,直到你们平安地度过饥荒。”

那些饥饿的孩子争先恐后地去抢篮子里的面包,有的为了能得到一块大点儿的面包甚至大打出手。他们心里只想着要得到面包,当他们得到的时候,立刻狼吞虎咽地把面包吃完,甚至都没想到要感谢这个好心的面包师。

面包师注意到一个叫格雷奇的小女孩儿,她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每次都在别人抢完以后,她才到篮子里去拿最后的一小块面包,然后她总会记得亲吻面包师的手,感谢他为自己提供食物,但并不吃那块面包,而是拿着它回家。面包师想:“她一定是回家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分享那一小块面包,多么懂事的孩子呀!”

第二天,那些孩子和昨天一样抢夺较大的面包,可怜的格雷奇最后只得到了昨天一半大小的面包,但她仍然很高兴。她亲吻了面包师的手后,依旧拿着面包回家了。到家后,当她妈妈把面包掰开的时候,一个闪耀着光芒的金币从面包里掉了出来。妈妈惊呆了,对格雷奇说:“这肯定是面包师不小心掉进来的,赶快把它送回去吧。”

小女孩儿拿着金币来到了面包师家里,对他说:“先生,我想您一定是不小心把您的金币掉进了面包里,幸运的是它并没有丢,而是在我的面包里,现在我把它给您送回来了。”

面包师微笑着说:“不,孩子,我是故意把这块金币放进最小的面包里的。我并没有故意想要把它送给你,我希望最文雅的孩子能得到这块金币,是你选择了它,现在这块金币是属于你的了,算是对你的奖赏。希望你永远都能像现在这样知足、文雅地生活,用感恩的心去面对每一件事。回去告诉你妈妈,这个金币是一个善良文雅的女孩儿应该得到的奖赏。”

给中国父母的教育建议

懂得感恩,是多少中国孩子缺失的教育!中国的父母大多为孩子不计付出、甘愿牺牲一切。公共汽车上,父母会让孩子坐,孩子也没有谦让之意;走累了孩子让妈妈抱,殊不知妈妈走得也很累……让孩子在体谅和感恩中健康成长吧,让他们知道,他们应该关心父母、感激父母!

旅馆中有三个黑人孩子正坐在大堂的椅子上七嘴八舌地开着“会议”,三个人的小脑袋几乎都贴在了一块儿,孩子们的母亲此刻正在服务台办理住宿手续。

每个孩子手里都拿着笔和纸,在他们的旁边还放着几个信封。他们是要在这写作业吗?还是……都不是!孩子们说他们是在给母亲写感谢信!

给母亲写感谢信?闻所未闻!

原来,给母亲写感谢信是孩子们的母亲给他们规定每天必做的“功课”,不规定内容,只要发自内心,随便他们写什么感谢内容!

老大写了八九行字,不过内容看上去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是夸奖天气与自然景色的。

老二写的稍少一些,是描写昨天吃的食物好极了。

最小的妹妹写的就更少了,甚至连一个整句的话还不会写,她在纸上写着:妈妈对我笑,我吃饱。

多么可爱的三个孩子!多么“有心”的一位母亲!美国家长会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学会如何“爱”父母,他们让孩子明白,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之爱不是单向的,而应是双向互动的。做子女不仅接受来自父母之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但是,中国这样的家长却不多。

妈妈对女儿暮暮疼爱有加,什么事都替女儿包办了,也从不舍得让她干家务活儿,即使是端茶倒水这样的事,妈妈也是从不让女儿碰,把女儿“侍候”得就像是公主一般,在女儿的内心里,也认为妈妈做这些事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她从来不懂得感恩。

有一次,妈妈下班回家,有点不舒服,让女儿捶捶背,可是女儿连头都没回:“没看见我在看电视吗?让爸爸去捶。”

妈妈听后伤心得不得了,养了十几年的女儿一点都不懂得感恩,竟然让她捶捶背都这么难。

孩子变成这样,都得归于父母教育的结果。因为现在家庭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都过于娇惯。父母不舍得让孩子去干活儿,天长日久,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所以,根本不会对父母表现出一点感恩之情。

有一位美国妈妈曾这样夸奖自己的女儿:

女儿丽莎慢慢长大以后,时常会关心体贴我,这让我非常感动,我已经体会到了“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这句话的意义,真正感觉到了幸福!

每当天冷刮风的时候,丽莎自己戴上帽子,也不忘告诉我:“妈妈,你也戴上帽子吧。”

“不用,妈妈不冷。”

可她总是坚持,以一副大人的口吻说:“快戴上吧!要不该冷了!”

就是这一句关心的话,使我的心很暖,根本感觉不到冷。

吃饭的时候,我在盛饭,丽莎和爸爸都坐在餐桌旁,丽莎的爸爸准备吃了,丽莎对爸爸说:“你不要吃,等妈妈来一起吃!”

看爸爸已经吃了,她还是说:“哼!我等妈妈一起吃!”

我要是夹菜够不到,丽莎就把菜盘推到我前面,就这些细节,我真的感受到宝贝对我的爱。

每当我不舒服的时候,她会让我躺下,温柔地说:“趴一会儿就好了,喝点热水吧!”

可能每次她不舒服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她都学会了,学会关心照顾别人了。

我看电视因为剧情感动而哭了,丽莎就会很认真地看着我,说:“妈妈,你怎么了?谁欺负你了?”

那时我都会笑出来,说:“谢谢乖女儿的关心,妈妈没事,妈妈是看了电视剧而感动了!”

每次我做饭的时候她都会帮我把厨房的门关好,看到我切菜或水果,总是嘱咐我要小心。记得有次我的手被划伤,第二天我都忘了,而丽莎却抓住我的手,看好了没有。

有这样一个女儿,看到她,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前后两个孩子对待妈妈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根本不懂得感恩,一个却非常孝顺自己的妈妈,源于两位妈妈的教育方法的不同。父母应该从小注重对孩子感恩之心的培养。让孩子意识到父母也需要他人的关心、爱护;还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当孩子帮父母做事后,父母应表达谢意;父母为孩子做事,也要让孩子知道体贴和感谢父母。

当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时,他就会心情开朗,做人就会诚实守信,做事也会明辨是非,知道孝敬父母,愿意与人为善,喜欢助人为乐,各种美德也就自然而然地集于一身。

父母应培养自己的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以下几条建议父母可以借鉴一下。

创造一个感恩的和谐氛围

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出来的孩子,更懂得感恩。

克里斯蒂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和奶奶。一家五口人生活在一起,从来没吵过架。克里斯蒂的爸爸和妈妈的感情特别好,从来没有红过脸,而且对父母也很孝顺,父母对他们的孝顺也感到十分欣慰。在这样一种家庭氛围里,克里斯蒂虽然是家里的宝贝,但一点都不娇气。她与同学相处和谐,与老师关系良好,是个人见人夸的懂事孩子。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给孩子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体验到那种温情和感恩,这样孩子就会无形中被感化。

父母做出感恩的表率

“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老理儿是不错的,如果没有感恩的父母,如何能教育出懂得感恩的孩子呢?

萨拉是一个乖乖女,从小就很懂事,妈妈下班后,她为妈妈又是拿拖鞋,又是倒水,妈妈说累了,懂事的萨拉还用小手为妈妈捶背。邻居朋友都夸萨拉懂事,实际上,萨拉也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

萨拉的奶奶瘫痪在床,每天都是妈妈给她梳头、做饭、洗衣服。萨拉看到妈妈对奶奶这样,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像个小大人似的,在家里忙里忙外。

父母是孩子最早模仿的对象,尤其是母亲。因此,如果想让孩子学会感恩,知道孝顺,父母首先就要给孩子做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