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国家庭这样教育孩子
11074700000021

第21章 爸爸,给我买辆小马车吧!——让孩子懂得珍惜

美国家庭教育实例

赖特:6岁,调皮的男孩,喜欢“砸玩具”,不懂得爱惜东西。

米勒:赖特的父亲,银行职员。

一天,米勒夫妇俩带着儿子赖特上街,在一个商店里,赖特被玩具柜里的小积木、小车等玩具吸引住了。

“爸爸,给我买辆小马车吧!”赖特拉着米勒的手说。

“买玩具可以,但必须答应爸爸的条件。”米勒说。

赖特眨了眨他那双小眼睛,心想爸爸只要给他买玩具,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

“爸爸,我答应你的条件。”他高兴地说道。

“买玩具是用手开发智力,如果你不爱惜玩具,故意将玩具摔坏或丢失,我就不会再给你买玩具了。”米勒严肃地说道。

“爸爸,你放心吧,我绝不会那样做的。”赖特高兴地说。

“真的能够办到吗?”米勒认真地说。

“有妈妈作证。”赖特回答说。

“好!”

米勒伸出手指和赖特拉了钩。于是给赖特买了小积木、小马车等许多玩具。天天玩着这些小积木、小马车模型,6岁的赖特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可时间一长,他便对这些玩具失去了兴趣,于是把这些玩具都砸烂了。

一天,米勒从书房里出来看到那些被砸烂的玩具,心里难过极了。他当时没有批评赖特,只是想:“赖特这样不爱惜东西是不行的。我一定要帮他改正这个毛病。”

没过多久,赖特又吵着要米勒的夫人为他买玩具。米勒夫人没有同意。赖特便坐在地上大声哭叫,米勒夫人动了恻隐之心,便来向米勒提出再给赖特买玩具。

“买几件玩具是件小事,可是纵容了赖特有意损坏东西、不爱惜东西的行为可是件大事。”米勒对夫人解释说。

米勒夫人点了点头,认为米勒说得有理。于是夫妇俩都不再理会赖特的要求。赖特尝到了父亲的厉害,从此再也不敢随意损坏东西了。

给中国父母的教育建议

许多中国家长感慨,现在的孩子太不懂得珍惜了,从玩具、书籍到友情等,好像什么都不在乎。其实孩子不懂得珍惜的坏习惯与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美国家长从小就会教育孩子珍惜身边的物、人,比如上面教育实例中的米勒夫妇,为了纠正孩子不随意损坏东西的习惯,“狠心”不给孩子买东西。而在中国,明白道理的家长很多,做到的却很少。从现在开始,家长要适当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让孩子学会珍惜。

不要让孩子“要什么有什么”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爱不等于物质上的满足,更不是给孩子的享受越多就算爱得越深。孩子年龄小不知道东西来之不易,但让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得到太容易也会使他们在失去时不觉得可惜。所以家长除了掌握经孩子物质的量外,还可以在买一些价格较高的物品时,和孩子一起慢慢攒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盼望,孩子会体验到来之不易,从而引起珍惜的情感。

让孩子体验与别人分享的快乐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比如,在春节期间,孩子的礼物众多,家长可引导孩子想一想,这些东西是否都留给自己,哪些东西可以分给别人?可以分配给谁?这样不仅可以抓住时机鼓励他们体验与别人分享的快乐,同时也可避免由于成人交往的需要而造成人为的浪费,给孩子造成负面的教育影响。对于根据传统习惯给孩子的压岁钱,成人可与孩子谈论:怎样使用更有意义。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如给爷爷奶奶过生日时买蛋糕、和爸爸妈妈一起攒钱买汽车、支援灾区小朋友等,成人要帮助孩子实现他们的愿望,增强他们爱的情感。

和孩子一起修理玩具、修补图书

在修理玩具时,让孩子体会到弄坏玩具很容易,修理就不那么简单了,并引导孩子联想到制作玩具的辛苦。引导孩子修理玩具、修补图书,不仅能引导孩子爱护玩具,还能在解决修补的问题上发挥孩子的聪明才智,提高其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