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百多年的经营过程中,西尔斯的经营策略始终是老样子,一成不变。这种做法的结果,只能是落后于时代,在竞争中被对手甩在后面。
经营策略,简单而言就是企业为了了解环境变迁的趋势,借此掌握机会而避免威胁,或者是为了发挥既有的优势,来弥补现存的劣势,以达到企业经营的目的。经营策略的内涵就是要使企业经营从以前的“埋头苦干”,转化为现在的“抬头观望”,及早地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也就是除了要把事情做对之外,更要做对的事情,并且还要同时兼顾效率与效能。
经营策略基本上有三个要素:为顾客创造价值、策略决策的品质、策略执行的品质。企业存在的目的与生存的前提都在于“创造顾客价值”,可是,顾客的需求与满意是“动态”的,并非一成不变的。顾客要的、想的事物一直都在“变”,价值的定义自然而然也会跟着变,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方法与手段也会随之进行改变。
可以说如今我们企业所处的环境只有一个“变”字,不论是内部或者外部都是一样的,因而探讨管理未来的“经营策略”课题,就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在拟定经营策略时,既要考虑所处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又要考虑企业本身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变迁所出现的机会与本身竞争优势之间,如果能够有交集,就是未来最佳的营运范畴与经营策略了。但是,有经营策略的企业并不一定就能够保证成功,没有策略的人也不一定就会失败,但是有策略观念的企业至少知道它为什么成功或失败。一个企业如果拥有雄厚的资源,但是没有策略观点,会把企业带向错误的方向,而无法实现企业既定的目标的,就算有再多的资源也会转眼成空。
企业经营不仅是外部环境在变,内部的管理环境也在变。企业处于内外变动之下,企业未来的经营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企业策略方向越正确,领导阶层的预测就能越准确,企业就越能及早对市场的需求进行定位。但是,企业组织如果无法跟上脚步,组织战力无法发挥,也是白费力气。很多实际的情形是,组织才刚开始形成、运作,却又发现策略因环境改变而作了调整,使到组织在策略之后苦苦追赶,等到组织调整至策略的要求,策略又改变了,因此组织又过时了,必须再度跟着调整,这就是组织太过僵化。
这也是近年来相当流行“组织改造”“组织变革”的原因,企业唯有追求组织的效能,创造一个能迅速顺应环境改变的“弹性化”组织,一个可以不断创造的知识型组织,才能不论环境如何变动都能比竞争者更快速、更有效能地调整经营步伐,把握胜算的优势。
一个企业如果空有策略,但是没有落实执行也是没用的。策略必须对企业经营绩效发挥正面的效益,重点在于将其落实于组织中去执行。如果组织很弱,资源不足,就算有再好的策略与创意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但应该如何去落实策略的执行力呢?关键仍在于“人”,一个企业成败就在于“人”,21世纪我们每个企业最重要的竞争武器也是“人”。“人”将超越资本、设备、专利、土地等成为企业的“竞争力”。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即将来临的社会是“知识型社会”,人不再是组织的一颗小螺丝钉,生产因素拥有者不再是资本家,人拥有知识、创造知识生产力,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生产因素。因而企业追求市场占有率、资本生产力之外,也要提升企业优秀人才的占有率与脑力的生产力。人才的培育必须由提升“能力”与“意愿”两方面同步着手。如果员工能力强但意愿低,就会形成“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状况;而如果工作意愿高但能力又不足,则又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这两种情况对企业有效发挥人力资源都是一种障碍、一种损失。另外,就是培养“允许犯错、勇于认错”的组织气氛,这样更加能累积员工的能力,也就是在做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尤其在现在十倍速变动的环境之下,如果员工完全按照书面化的制度去做事,是很难激发新创意,创造企业经营的新格局的。企业应该创造机会或增加员工的工作挑战度,让员工乐于贡献自己的所长,让员工看到自己生涯的发展,肯定自我的价值。还要通过决策透明化,让员工对重要决策有参与感,使其有高度意愿贡献所学和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