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约会要去必胜客
11072400000002

第2章 独身还是结婚,纠结,纠结——结婚的成本与收益

为什么有人选择“寂寞的时候有个伴,日子再忙也有人一起吃早餐”,而有人则宁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根据“理性人假设”可以得知,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最终结果是否对自己有利。我们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付出成本的,结婚也是如此。结婚首先要有一定的资本,其次还是要将这些资本作为成本来付出,才能得到婚姻。因此,独身还是结婚往往并不是个人的观念问题,而是经济问题,也就是成本的考虑问题。

所谓成本,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等所耗费的物的资源总和。而收益,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所进行的投资——成本付出——所获得的回报。通常情况下,人们的收益分为三种:(1)精神收益,精神上获得的满足;(2)实际收益,物质财富的增加;(3)货币收益,增加资产的货币价值。在上述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中,既有可以计量的,也有不可计量的。其中,精神收益因主观性太强而无法计量,货币收益则因不考虑币值变化的静态概念而容易计量。

根据人们都是理性的这一经济学假设,人人都希望获得的收益大于成本,由此来看,婚姻首先便要考虑成本与收益的问题。结婚除了要付出一定的物质成本,如金钱、房产以及其他实质性的生活、生产物品,还要付出一些原本属于个人的资源,如时间、精力以及性资源。婚姻中主要考虑的收益则包括精神收益与实际收益。

一位经济学博士在过了多年的单身生活之后,感到十分疲倦,打算结婚。但他又怕婚姻不如想象中的好,于是,他就按照经济学关于成本与收益的原则列了份清单。成本付出:第一不能随意带女人回家。第二不能送朋友贵重礼物。第三不能自己做决定。

第四下班后不能太晚回家或不回家。

第五家里至少要准备两把雨伞。

第六如果她病了你也要陪她去医院。

第七出差外地,回家前不能忘了买礼物。

收益回报:

第一两个人贷款供房。

第二两个人赚钱养家。

第三遇事有人商量。

第四下班回家有人做晚餐。

第五下雨天有人送雨伞。

第六病了有人陪着去医院。

第七出差在外地,有人在家照看。

通过一系列的对比,他发现结婚的成本与收益是对等的,既不赔也不赚。他厌倦了一直以来的生活,就决定去找个女人结婚,过一种新的生活。于是开始寻找结婚的对象,在又付出了一些成本之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对象,之后就结婚了。他以为这样完全就不用再付出什么了,只要按照自己计算的做就可以了。孰料结婚第三天,就出状况了。两人因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他一生气推了她一下,结果她却捶了他的胸无数下,还又哭又闹的。博士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她哄好。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都无法集中精力做事情。他发现原来自己错了:他在计算婚姻的成本与收益时,没有把感情计算进去,因为感情是无法量化的。本来他打算离婚的,但是转念一想,自己已经付出了这么多的成本了,至少要等到收益平衡了再说。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他也不知道收益平衡了没有。在这一段时间内,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事业上也是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

由此可见,婚姻的所有成本以及带来的收益是很难计算的,但并不是无法进行计算,至少有一些成本是可以衡量的,并且能够对人们是否选择结婚的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婚姻的主要成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春成本。只要一结婚,就意味着告别单身时代所拥有的一切。最明显的机会成本是失去爱上他人的机会,不管后来遇到的人多让自己心动,多呵护,多体贴,都没有任何理南再改变。

(二)道德成本。婚姻是有道德价值的,负载了许多的亲情和义务。婚姻在形式上是两情相悦的个人行为,但在本质上却是一种社会行为,要接受社会道德标尺的丈量。要对许多人负一定的责任,不仅是对结婚对象,还要对其亲人、朋友负责。

(三)经济成本。因为结婚前后必定要增加一些开支,比如举行婚礼、购房、购车,这都是需要两个人支付的。而如果一个人,至少不会为了举行婚礼而支出。所以,结婚是要付出经济成本的。

(四)自由成本。得到幸福家庭的同时,必须放弃很多自由的选择,包括与异性的亲密交往,与狐朋狗友的呼杯唤盏、吆五喝六……另外,选择婚姻必须放弃一部分的个人爱好和兴趣。结婚前你有大把的时间无法消磨,结婚后天天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为家忙,为老婆、孩子忙,牺牲许多与朋友聚会、放飞个人爱好的时间。

(五)事业上的成本。如果你事业成功,再找个温柔体贴的妻子,可能是锦上添花,但也可能一不小心被婚姻拖垮你的事业,或者驮着生活的重负,让你停止了追逐事业的脚步。

(六)情感成本。情感的付出更是无价的,你真心的付出也许是婚姻的凝同剂,婚后生活的润滑剂,但也可能让你的心流血呻吟。

结婚的成本是要以今后的生活作为回报的。付出这么多代价,能否获得期望的回报,这在选择婚姻时是一个未知数。因此婚姻带有一定程度的博彩色彩,并不是所有人的付出都会得到自己期望的回报。如果一个人在结婚之前认为,结婚的成本太高,会得不偿失,就会选择单身生活。而相反的,则会选择结婚。

当然这只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因为结婚还有其他一些社会、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原因。婚姻是一种特殊的成本与收益问题。它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成本的付出,也都是一种收益的获得者。两个人对成本投入的回报期望值也不同。但是,如果在结婚前,把成本弄清楚也是一种很理智的行为,至少不会草率地做出结婚或者不婚的决定。

结婚不结婚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很多人来说结婚是早晚的问题;对有些人来说结婚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对另一些人来说,结婚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问题。但不论对于何人,在做出决定之前对婚姻的成本与收益进行一下考虑再做决定才是最为理性的。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1723~1790)是经济学的鼻祖,著有《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绝对优势等著名经济学理论。亚当·斯密为了写这两本著作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根本无暇其他,所以他一生未婚,也许这就是他为此而付出的成本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