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北京第四纪地质导论
11068700000030

第30章 第三纪夷平面问题

丁梦林(1997)对我国北方的地文期研究历史过程作了系统的回顾。最早研究我国地文期的学者是美国的威理士(B。Willis),他1903年来中国进行地质调查时,便提出华北地区的地文期可以分为北台期、唐县期、临州期和汾河期等四期。1919年安迪生赴斋堂盆地进行地质调查时首先发现了位于清水河南岸大墩台梁上的砾石层,并与唐县砾石层的时代相比,定名为北京西山的上新世“唐县砾石层”。在地文期中相当于唐县期侵蚀。1991年我们考察了该砾石层,引起我们对第三纪夷平面问题的重视。当我们站在大墩台上眺望斋堂盆地四周的山时,发现斋堂盆地地貌具明显的层状结构特点,这时我们便想到那些更高的层状的地貌面是否代表更老的夷平面?经过先后4年的广泛调查,我们在狼虎山、灵岳寺、百花山、东灵山、管坨岭及坨里等6个地点发现了第三纪更古老的夷平面遗迹。其中除了百花山我们只找到地形证据外,其他5个地点均找到残余的砾石层证据。据这些砾石层所在的海拔高程、岩性对比及某些地球化学证据,我们又划分出4个新的夷平面系列,即东灵期、百花期、灵岳期和狼虎期。加上原先的唐县期共有5级夷平面系列,代表第三纪的5个不同时代。现把有良好剖面证据的夷平面介绍如下。

一、唐县期夷平面

(一)大墩台唐县期夷平面砾石层

大墩台唐县期砾石层位于斋堂镇清水河南岸山梁上,海拔530 m。该砾石层呈长条形分布在大墩台山梁之顶。现存的砾石层厚度变化较大,约变化在2~20 m之间。一般看来,整个砾石层具弱胶结性质,但由于暴露于地表受风化作用而显得松散。砾石主要成分为泥质粉砂和细砂岩、石英砂岩、紫红色火山岩、凝灰岩、自晶形黑色火山岩及辉绿岩。此外,尚能见到一些较小的钙结核。砾石滚圆度较好,分选性差。一般砾径为1m左右,小的砾径为2~5 cm,其中最大的一块砾石达2.4 m×1.5 m×1.7 m。砾石层有明显的层理和定向排列的特点。风化程度不高,显得较为新鲜。背风坡有些风成马兰黄土覆盖。

(二)坨里唐县期砾石层

坨里唐县期砾石层位于坨里镇北2 km的公路旁小山丘上,海拔400 m。坨里唐县期砾石层剖面厚达2~5 m,但由于人类的破坏,该剖面已残缺不全,剩下的残余砾石层厚仅0.5~2.0 m。裸露的基岩面已成为居民盖房的地点。我们能清楚地看出,该砾石层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砾石磨圆度较好。砾石成分主要为红色、紫红色的火山岩和绿色、灰绿色的辉绿岩。此外,尚有少部分石灰岩及砂页岩。从砾石层主要成分及结构特征看,它无疑地属唐县期的沉积,而不属于长辛店砾石层同期沉积,其地层时代应归上新世。当然,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坨里砾石层的高程会比斋堂镇大墩台的砾石层低约50~100 m 呢?我们认为这主要与第四纪早期的大灰厂—涿县西山山前大断裂有关,是由于断层东侧大幅度降低及北京平原相对下沉所引起的。因此坨里砾石层的发现,也是西山山前大断裂的佐证。这对研究北京地区新构造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三)管坨岭唐县期夷平面

有关情况见第二章及记述。

二、狼虎期夷平面

“狼虎期夷平面”概念系作者于1993年首先提出的。在斋堂镇马兰村南的狼虎山山脊上,至今还保存有若干厚达3~5 m的砾石层,海拔660 m。该砾石层在A点结构松散,未见胶结物,砾石成分以紫红色火山岩和绿色辉绿岩为主,滚圆度比较高,分选性一般较好;由于雨水淋洗,泥质胶结物已不复存在。B点砾石层厚度达5 m,砾石层理较明显,泥质胶结,由于时代较老,砾石层风化较深,胶结物呈紫红色,铁锰元素含量均较唐县期砾石层为高(第八章);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砾石成分同A点大体相似,除了红色火山岩和绿色辉绿岩外,尚见少量石英砂岩和板岩。因此,它们不是同期夷平面的产物,而属于时代更老的中新世的狼虎期夷平面。

三、灵岳期夷平面

灵岳期夷平面位于灵岳寺山腰凹地之北的山丘之上,海拔1 000 m在小山丘残留夷平面上砾石层厚达2~3 m,砾石成分主要为石灰岩、辉绿岩、砂岩及少量红色的火山岩;砾径大多10~20 cm,较大者50~80 cm,最大者达1.0 m以上;砾石滚圆度较好,具明显的层理结构。砾石层上面有些被马兰黄土所覆盖。该残余砾石层被山洪搬运后堆积在灵岳寺凹地之南成为特殊的泥石流堆积(郭旭东等,1991年)。

四、百花期夷平面

此期夷平面遗迹保存于百花山北坡。从地形上看,它与整个山体有明显的转折,呈一级明显的阶梯状形态,表面较开阔,向北有3°~5°的倾斜,平均海拔高程为1,450 m。但由于时间仓促,未能在此夷平面上找到残留的砾石层证据。从整个清水河流域的地形特征分析看,推论此期夷平面存在的可能性较大。

五、东灵期夷平面

此期(北台期)夷平面遗迹发现于东灵山东侧。在那里有一个方圆达20 km2的平台,这便是东灵期夷平面的遗址。由于西沟的溯源侵蚀,平台南部有一个较大的缺口。平均海拔为1,600~1,700 m。在平台上发现2处残余砾石。其一发现于江水河村之东北约2 km处,砾石层呈馒头状小丘分布,厚0.5~1.0 m;砾石成分为花岗岩和辉绿岩,少见紫红色火山岩;砾石滚圆度较好,砾径为10~20 cm。其二发现于江水河村之北约2.5 km处,该残余砾石层上覆盖有2.5~3.0 m 厚的马兰黄土。砾石成分和物理性质与第一地点相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风化较深,其中有的砾石可以用手捏碎(花岗岩)。这也是北京山区发现的海拔最高的残余砾石层。对地形和地貌的分析表明,此砾石层作为先成河的证据似乎是不可能的,而作为夷平面的证据是比较确切的。但应当指出,由于江水河村村民正在采掘马兰黄土和残余砾石作建材,这里所述的2处夷平面遗迹可能已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