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北京第四纪地质导论
11068700000029

第29章 古北京湾问题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北京地区加强了地震预报和地震地质的调查和研究,有关北京平原地区第四系地层划分和新构造运动的研究便成了大家攻关的重点课题。在对有关地层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了微体古生物分析鉴定方法,其中除了孢子花粉分析法外,还应用了包括有孔虫、介形虫和轮藻等海洋生物鉴定法。随着北京地区地震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北京市地质矿产局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大队分别在北京平原和延庆盆地打了一系列钻孔,提供了宝贵的岩芯样品供研究之用。

1977年北京地质研究所在朝阳区的钻孔岩芯中,首先发生了浮游类和底栖类有孔虫化石,其后又相继在北京顺义县和延庆盆地钻孔岩芯中发现了有孔虫化石。

安芷生等(1979)报道了位于顺义县境内的顺5孔的磁性地层学与早松山世的北京海侵研究结果。据该文报道,顺5孔位于顺义县南军营村东的水沟旁及北京凹陷的东北部,该处新生代沉积厚达千米。新第三系和第四系沉积厚约800 m。除底部160 m为杂色砾石层外,上部640 m沉积物由河湖相中细砂层、粉砂层、亚砂土、亚黏土及湖相黏土层组成,砾石胶结度较差,陆相碎屑堆积中还夹有海相砂层。海相层位于428.6 m深处,其中发现了丰富的浮游类和底栖类有孔虫动物群化石。在国际上,一般都认为有孔虫是海生动物。从而证实这一砂层为早更新世北京地区海侵或残留海湾的产物,况且含有此类有孔虫组合的海相层在北京平原其他钻孔岩芯中也有发现,表明它们的出现可能带有普遍性。

在顺5孔深428.6 m处砂层中找到千余种有孔虫个体,初步鉴定有28种。其中浮游类占3属7种,为个体总数的31%。计有:Globigerina bulloides Orbigny,G。trilobus Plummer,G。sp。,Turborotalia continuosa d’Orbigny,T。anfracta Parker,T。planispira Bronnimann and Resig,Globorotalia puncticul-ata(Deshayes)。底栖类包括17属21种,占个体总数的69%,计有:Cibicides lobatulus(Walker et Jacob),C。refulgens Monfort,C。sintikuensis Nakamura,Hyalinea baltica(Schloeter),Paromalina bilateralis(Loeblich and Tappan),Trifarina angulosa(Williamson),Melonis padanum(Perconig),Cassidulina laevigata d’Orbigny,C。Crassa d’Orbigny,Lagena acutcosta Reuss,L。sul-cata Walker and Jacob var。apiculata Cushman,Robulus cf。ergens Seguensa,Fissurina silvestrii(Buchner),Guttulina cf。austriaca d’Orbigny,Bulimina marginospinata Cushman and Parker,Nonion sp。,Cribrocelphidium sp。,Pro-elphidium sp。,Astrononin sp。,Elphidum sp。Buccella sp。等。

如这些有孔虫种属的发现和鉴定是准确可靠的话,那么就证明该海相层的存在,因有孔虫是海侵阶段的产物。1980年6月作者与天津市城建局地质处共同观察了位于唐沽天津碱厂内的普唐21孔,其长达800 m的第四系钻孔岩芯表明,除了上部50 m以内含有晚更新世的3个呈灰黑色的海相砂层及约70~80 m处的一个呈灰黄色的砂层外,其他岩芯全部为黄色和浅棕红的黄土状土,特别是200~800 m深度的岩芯均为含黏土较高的黄土,其岩性类似陕西洛川坡头村一带的午城黄土,不但含大量呈薄层状和块状的钙结核,而且还含有较多的河蚌和厚壳蚌。这说明普唐21孔800 m第四系沉积物中除了晚更新统存在3次海侵外,早中更新统基本上都是河湖相堆积,那里第四系和第三系分界处为2层厚达2~3m的红色三趾马红土再堆积。据渤海石油勘察指挥部的资料表明,渤海湾海底的第四系岩性与上述类似。河北平原成千上万个钻孔岩芯中均未发现早更新统海相层,其岩性与普唐21孔岩芯相类似。以上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的沉积环境相同。因此,北京平原海相层的发现得不到渤海变迁的佐证,所谓北京海侵或北京湾的提法至今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