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北京第四纪地质导论
11068700000031

第31章 洞穴碳酸钙微层理研究

虽然已获得非常丰富的孢粉植物资料,但由于未能获得东灵山南坡植被垂直分带性的准确资料和各种植被带详细的气象记录,使我们不能应用生态比较方法进行更新世不同时期古气候的定量解释,提高有关古气候的研究水平。但值得欣慰的是,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利用北京山区洞穴发育非常好的有利条件,在中国首先倡导并开展了洞穴堆积碳酸钙微层理及其古气候意义的深入研究(刘东生、潭明等,1997)。他们选择了位于北京门头沟区石花洞中的石笋做研究对象。通过研究,首次在中国发现了石笋的微生长层;又通过石笋的年代学测定、气候事件的控制分析,初步提出了石笋微层的年层时标含义及层厚变化主要响应降水变化的气候意义,并利用微层的层厚—降水响应关系,重建北京地区近1 130年来气候干湿变化的年分辨率趋势。通过功率谱分析发现了136年、50年、16~18年、11年、5年和8年的降水周期变化。这一研究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入一个新水平和新阶段。为下世纪古气候研究拓展了一个新领域。

§§第八章 新构造运动、现代构造运动与地震预报

“新构造运动”一词系前苏联学者奥布鲁切夫于1945年首先提出。经过前苏联科学家的不断努力,新构造运动这一概念在研究的时空范围上已有很大发展。在时间上,原义是把第三纪末期以来的大地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而现在它几乎包括整个新生代的地壳构造运动;在空间上,它从大陆延伸到大洋,甚至宇宙天体(朱照宇等,1987)。本文所涉及的新构造运动概念与前苏联学者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