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典”
“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谅。凡正话实话,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共亮其心,即直话亦不妨多说,但不可以讦为直,尤不可背后攻人之短。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曾国藩《治心经·诚心篇》
“译文”
做人应该虚心处世,诚心待人,哪怕历经磨难,也要秉持一志。因为虚心,所以无所藏,无所私,就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而做人,讲话可以直,但不可以直作为打击他人的手段,最忌讳的是在背后论人长短,攻击他人。对待下属之道,贵在诚,不贵于权术。
“现代释评”
曾国藩是晚清的重臣名臣,他认为:对待自己身边的人,一定应该诚心、虚心……这样才可以团结大家的力量来做共同的一件事情。在这个权术被许多人奉为真理而广泛地运用的时代,在看看曾国藩的话,不仅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当然在斗争当中,权术的正确运用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但却不是惟一的处世方法,因为,除了对手还有朋友、拍档,对于这些人就不适合再用权术了,否则就没有真正的朋友了,没有朋友的人的,心灵一定是干枯的。
而凡是那些在背后说人坏话而当面奉承的人,一定是干不成大事业的人。因为干大事业的人心怀宽广,以诚待人,不主观臆断,因而能够成为大家的首领。为什么,因为心诚就能够志气专一,胆气十足,虽历经千折百磨也照样意志坚定,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是诚心最主要的用途。不要以为权术是成功的要诀,没有了诚心,没有了底气,权术再多也照样会被人摧垮。
真正的谦虚,表现为自信和大度,自信中蕴藏着智能,大度中蕴藏着宽容,它与现代社会强调的“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适者生存”的理念并不予盾,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
但是现实生活中,因为取得一点点成绩而自吹自擂者大有人在。有些人,确实有一技之长,在某一领域显得出类拔萃,应该说,这种人是我们队伍中的“杰出人才”,值得大家尊敬,如果能发扬光大,再接再厉,必定会取得事业上一个又一个成功。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开始居功自傲起来,喜欢以己之长比人之短,结果比来比去,竞然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大有“超然物外”、“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这是一种悲哀。
管子曰:“言不得过其实,实不得过其名”。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事要扎扎实实,要有分寸,千万不要过了头。过分夸大自己,只能走向事物的反面,也会使人们改变对一个人的认识和看法。人的本性有争强好胜的一面,但应体现在对事业的强烈追求和进取心上,如果目空一切,飞扬跋扈,不仅成不了大事,得不到别人应有的尊重,而且还会对工作、事业造成阻碍,其原有的长处演变成短处,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往往是一位虚怀若谷的人,他有骄傲的资本,但他从不吹嘘自己,这并不妨碍他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他的看法,反而更加赢得人们的尊重。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是人生哲理。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做人做事就要像水一样善于以柔克刚,善于包容。一句古话说得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心高气傲,不自谦,不虚心,将会造成眼光狭隘,成功也会从他眼皮底下跑掉。
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跳出“井底之蛙”这个小圈子,放开眼界,站在宇宙的大背景上,明悟“我”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为人处世,不事张扬,谦虚待人,同时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要知道向上级谦恭是本分,向平辈谦恭是和善,向下级谦恭是高贵,向所有人谦恭是修为。为人处世以“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花仰面花”做铭,自然可以活的高贵,行的洒脱。
“论典”
“宽则得众,恭者宜人,信则信人,敏者功成。”——《处世悬镜》
“译文”
做人宽厚能得到众人的拥护,处世恭谨得体大家心情愉快,讲究信用的人别人能相信他,再加上头脑灵活有智能他则大功可成。
“现代释评”
有一个故事,是说到一个刚留学归国的博士去邮局办事,结果承办员的态度非常不好,他气得半死,回去告诉他一个也在邮政单位做事的主管老友:“替我去告诉他我的身份!并告戒他态度给我好一些。”朋友苦笑着点点头。
几天后,那位年轻博士又到了邮局办事,且又遇上了那位承办员,岂料态度不但没变好,反而更加地百般刁难,这回他更气了!又去把他那个邮政单位的主管朋友叫来抱怨了一顿:
“去告诉那个故意吹毛求疵的员工,再给我提醒他一次我的身份,叫他给我客气一点”。
两天之后,他又在邮局碰到了那个员工,果然,这次那个员工不但不再刁难,反而还堆满了一脸笑容,态度亲切,那个年轻的博士好不得意,回去打电话给他的那个邮政单位主管朋友,问:“这次你终于替我好好训他了一顿。”朋友回答:“不,我没有替你训他,不但如此,我还告诉他,你不断称赞他做事谨慎、态度良好。”那位年轻的博士惊讶、纳闷得说不出话来,朋友接着笑笑说:“很多时候,低姿态比高姿态更有用”。
可见,低姿态往往比高姿态更能达到目的;谦恭的态度有时比强硬的态度更能得人尊重……甚至更能从对方口中学到新东西。很多人常会有一种误判,觉得自己在气势上一定得强压过别人,才能显出自己的了不起,但这样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让人在背后斥之以鼻而自己却浑然不知。可不是吗?所谓的“强者”,其定义是指“能力强的人”,而不是指“态度强硬的人”,学会适时地“弯腰”,学会适时地用“理直气和”来代替“理直气壮”,必能更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标。事实上,一个“能力强却态度微婉”的人,才能真正无往不利,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传说孙叔敖被任命为令尹后,乡里乡亲都来祝贺,有一个老者却身穿孝服做吊丧之状,孙叔敖知道遇到高人了,连忙请教这位老者有何指教。老人说:“你现在的地位高了,权力大了,俸禄多了,小心大祸临头啊。”孙叔敖又问:“何以免祸?”老者说:“地位越高越要谦恭,权力越大越要抑制私心,俸禄越多越不能贪财。”孙叔敖听了,再拜感谢,表示一定铭记这三条教导。后来孙叔敖果然勤于为政而自己克勤克俭,身后甚至没有给子孙留下什么像样的财产,他的儿子回乡务农,过得很是贫寒。这种情况让宫中的优伶优孟看不下去了,他巧妙地向楚庄王反映了这件事。楚庄王想让孙叔敖的儿子继父为官,被推辞了;又想赏赐他一片良田,也被辞谢了。最后,孙叔敖的儿子只要了一块贫瘠的土地,因为孙叔敖临终前对他说,只有贫瘠的土地才不会被人抢去,可以长久地拥有。
“论典”
“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是故圣王卑礼以下天下之贤而任之,均分以钓天下之众而臣之。”——《管子》
“译文”
争夺天下,必须先得人心。因此,圣明的君主总是谦恭卑礼来对待天下贤士加以任用。均分禄食来吸引天下民众而使为臣属。
“现代释评”
谦虚乃成功之母!人生应如青竹虚心处世,苦红丹芳香为人。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齐国外交大臣晏子奉命出使晋国,半途中遇见一个翻穿皮衣的人背着一大捆草,在路边休息,晏子看其气宇不凡,便知是个怀才不遇的人。于是让从人问道:“你为什么落魄成这个样子?”那人回答说:“我是被卖给齐人做奴隶的,叫越石父。”晏子说:“噢,原来是这样。”于是就把驾车的马解下一匹……
为越石父赎身,带他一同回到齐国。来到晏府,宴子招呼也不打,就独自进屋去了。
越石父非常生气,要求还回去做奴隶。晏子让人出来回答他说:“我和你从没有过任何关系……却把你赎出来,我对你已经够不错的了,你怎幺还不知满足呢?”越石父说:“我在做奴隶时,他们并不了解我的才能和理想,所以我不怨恨他们。您既然已经了解我又赎我出来,那就是知己了,对于知己这样无礼,还不如我做奴隶快活!”晏子听后,急忙从屋内走出来说……“刚才我只是看到了您的外表,现在才真正了解您的为人。我听说想了解别人才能的,不会在意去考查他的名声;想了解别人的能力,不会用言辞来诲辱人家,先生您不会因我刚才的无礼而见怪吧!”此后晏子就把他待若上宾。
普通人对别人有一点恩惠,便会居功自傲,施恩图报。晏子把人从穷困中解出来,却反而谦辞大礼待人,这种行为和生活中的普通人相比,反差真是太大了。如果是一个领导者,要想把事业做到最好,那么人才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人才大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殊的境遇,这就要求领导者要独具慧眼,心胸似海,既要能发现人才,同时也要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