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有智慧
11060700000020

第20章 审时度势,厚积薄发

“论典”

“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三国演义》

“译文”

运用武力取得胜利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拘泥于常理,就寸步难行了,应该随机应变。

“现代释评”

三国时期,军阀纷争,三国抗衡,政治气候险恶莫测,战场局势变化万千。可以说一会儿是平湖秋月,云淡风轻,瞬息间又电闪雷鸣,风云突变。任何一个政治军事集团或个人,要生存、要发展、要取胜,首先要能审时度势,《三国演义》开卷第一句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讲的就是审势;其次必须因情措法,主动谋变。

书中第18回有一段“贾文和料敌决胜”的故事,说的是曹操正在西南前线与刘表、张绣作战……荀彧从许昌来信告知,袁绍要兴兵进犯许都,曹操心慌,下令回兵。张绣得知后就要追赶……贾诩阻止道:“不可追也,追之必败。”刘表不信,力劝张绣追赶,结果大败而回。这时贾诩却建议:“今可整兵再往追之。”刘表、张绣表示怀疑。贾诩断言:“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张绣依言而行,果然大胜一场。刘表后来请教贾诩,贾诩解释道……“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操军虽败,必有劲将为殿后,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车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追之,故能胜也。”在这里,预知敌我,以变制变,是贾诩取胜的妙诀。

《三国演义》中这类例子不胜枚举。诸葛亮的“增灶退司马”,是针对司马懿多谋多疑的病态心理,以弱示强;陆逊为夺回荆州,却利用关羽的目空一切,卑词奉承,以强示弱。

曹操濮阳破吕布,是看准吕布的勇而无谋,使用的是“诈死”;“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依然是利用司马懿的病态心理,使用的是“诈活”。“司马懿克日擒孟达”,因敌粮多兵少,贵在以快取胜;司马懿战败公孙渊只因“贼饥我饱”要在按兵不动。

“论典”

“积薄而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

“译文”

积累薄到厚,渐由少而多。

“论典”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译文”

合抱的大树,产生于像毛尖小的幼芽;九层的高台,开始于一筐土;千里远的行程,开始于脚下。

“现代释评”

任何事物的成长壮大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司马迁为了写出《史记》遍历国家的历史古迹,阅览了无数文献资料。历时数十年,才写出了彪炳史册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上标签,整齐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平时收集到了资料,按不同门类投到各类的陶罐中。

而徐霞克徒步跋涉实地考察,李时珍亲身尝遍百草……没有积累就没有实力,就无法丰富自己的心灵学识。积累是一个养精蓄锐的过程,是在等待最为恰当的时机。

“论典”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形势解》

“译文”

大海不择细流,所以才能成就它的浩瀚无边;高山不择土石,所以才能巍峨云天。

“现代释评”

不辞点滴,积微制胜。在《三国演义》中有两个故事,便是这个意思。一个是曹操与马超相持在渭水。由于没有险要地形可以凭借,加上马超不断往来冲杀,曹操一直立不起营寨,心中甚是忧虑。后来,他接受荀攸和一位隐士的建议,命令几万士兵,挖取渭河沙土,利用严寒,运土泼水,一夜间竟筑起一座土城。

还有一次是诸葛亮平蛮打到三江城下,蛮兵拒城固守,首次攻城失利。后来,诸葛亮心生一计,传令士兵:“每军要衣襟一幅,限一更时分应点。无者立斩。”到了初更时分,诸葛亮又传下命令:“每军衣襟一幅,包土一包。无者立斩。”然后再传命令:“诸军包土,俱在三江城下交割。先到者有赏。”于是十万蜀兵皆抱土飞奔城下,将包来的土一齐倒下。不大工夫,积土成山,接连城上,然后一声暗号,蜀兵纷纷登到城上,很快拿下了三江城。

在这两个战例里,曹操、孔明所用的积少成多谋略,超越时空,对于今天的竞争者也大有裨益。企业管理的历史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就是从小处着眼,从一点一滴做起,终于汇成了财富的汪洋大海,筑起了事业的巍峨高山。

审时度势,以变制胜,在战争和政治的角逐中是一条普遍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的经济竞争。这是因为,现代企业是一个“适应的开放式大系统”。所谓“开放式大系统”,就是说企业要和整个社会环境进行信息对流和能量交换。它区别于机械的小系统或封闭式的“投入——输出”的生产系统。它要受外部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时也要受内部各种经营资源和从属系统的影响。所谓“适应”,就是说企业必须保持“适应者”的地位……随着特定的内外环境的变动而变动。否则,这个系统的运动就可能停顿或中断,这个系统的结构就可能破坏和倾覆。而现今企业的内外环境,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的,因而“永远变化”是现今企业面临的一条永不变的规律。

拿市场的需求来看,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这种需求在不断地产生、变化和发展……一种需求满足了,另一种新的需求又会出现。同时,这种需求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样一个产品在一个市场上是十分抢手的畅销货,在另一个市场上就可能变得无人问津;同样的颜色、图案,在甲地大受欢迎,在乙地就可能成为人们忌讳禁售之物。更有甚者,对于同一个市场需求,众多的竞争者都趋之若骛。因此,现代市场形势真是险象丛生,瞬息万变。

现代企业家应该谨记:没有普遍适用的经营策略,没有久畅不滞的走红产品。要使自己在多变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掌握不断变化的需求动态,了解不同市场的不同特点,注意竞争对手的策略招数,不断采取正确的对策变于人先。如果经营思想陈腐守旧,产品面孔多年照旧,行销方式消极呆板,销售渠道狭小不变,就一定会被竞争的压力所挤垮,被市场的波澜所淹没。

先变必须先知。一个出色的企业管理者,要像诸葛亮所吟唱的那样:“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在环境“欲变未变”之时,见微波而知必有暗流,“闻弦歌而知雅意”,在顺利中预见危机的端倪,在困难时看到胜利的曙光,驾驭着企业的大舟,机动灵活地绕过暗礁险滩,驶向胜利的彼岸。有人把这样的企业家比做神话中的孙猴子:既有一双火眼金睛,又有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精灵剔透,随时准备摇身一变。这个比喻很形象,但是变的基础是实力,只有积累了一定的实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商场上把握商机,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