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
——《鬼谷子·反应第二》
“以史为鉴”,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可以知兴衰,可以明得失,可以少走弯路,更好地把握未来。古代的有智之士,往往都能以古为镜,面对自己不理解的事情,能从历史中寻得借鉴;以“古人”鉴“自己”。想正确认识自己,就得先看看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为就社会事件而言,历史会有反复,就人来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鬼谷子认为,古代化育众生的圣人,是与大道共同生存的。圣人们返过去观察过往,翻过来验证将来;返过去了解古代,翻过来了解将来:返过去了解别人,翻过来了解自己。如果事物动静虚实的道理与现在和将要发生的情况不合,便返回去研究古代历史。从而寻求出正确答案。这是圣人的教导,值得当下的我们细细品读。
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历史绝无重复的可能,但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圣人能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这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之处。而今天的管理者,最头疼的事莫过于做决策了。决策结果往往或利或害,或福或祸,无疑面临着一定的风险,这就会使人们在做决策时犹疑不定。人是祸是福,事是成是败,这些都是决策的结果。如能吸取历史的教训,在做决策时,多分析一下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便可减少很多没必要的失误。
西汉将军周亚夫是个军事谋士,但是在镇压七国之乱时陷入了两难的选择。当时七国之乱,周亚夫屯兵中原,以逸待劳。但是乱军打不过周亚夫,就转攻“居膏腴之地”的梁孝王。梁孝王吃紧,十万火急地向周亚夫求援。汉景帝也下诏让周亚夫救梁。这让周亚夫十分为难:如果救梁,等于放弃了起初制定的基本战略,而这正中吴楚乱军的下怀;如果不救梁,梁孝王是汉景帝的亲兄弟,万一有个闪失自己也难脱其罪。对此,周亚夫的选择是抗诏不救梁,坚持原来的作战策略。最后,这一战略取得了成功。吴楚乱军的粮道一断,军需匮乏,兵败如山倒。梁孝王死守睢阳,虽然万分危急,但总算挺了三个月,迎来了胜利。
由此可见,周亚夫的选择是对的,但是,他的这一选择保住了汉室江山,却也得罪了梁孝王。生死关头,见死不救,不惜以牺牲梁孝王为代价。为此,梁孝王岂能饶他,况且梁孝王在当时是红得发紫的主儿,凭借他的身份和地位,还深得皇帝和太后的信任,甚至在太后的撺掇下,还有过让汉景帝“传位于梁孝王”的说法,这哪是周亚夫能得罪起的人啊!
果然,为汉朝立了大功的将军,虽然胜利后当上了丞相,但这丞相当得实在不顺。由于当初不救梁,梁孝王不断在汉景帝那里说他的坏话,加上太后的推波助澜和周亚夫本身桀骜不驯的性格,使得原来信任他的汉景帝也开始不喜欢他了,发出“非少主臣也”的感叹。这样悲剧就难免发生了。最后,周亚夫父子因为买了陪葬用的兵甲,被以谋反罪逮捕。他辩解说这是葬器,又不是真正的兵甲。审他的官吏一句话就把他噎了回去:“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一代名将,就这样死于狱卒之手。
从周亚夫的悲剧可见,决策是件异常困难的事。周亚夫的事例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思考的问题:当决策关系到自身的利益时,该怎么选择?其实当初在周亚夫选择不救梁时,他肯定清楚自己会遭遇打击的,因为同周亚夫相比,梁孝王是景帝的亲兄弟、太后宠爱的儿子。自己肯定不是他的对手。是为了不得罪人,遵旨救梁,还是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救国?这就是做决策选择的难处。用我们现在教科书的话来说,这就是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一旦发生了选择的冲突,就应当牺牲眼前利益来保证长远利益,牺牲个人利益来保证国家利益。可是周亚夫就是这样做的。但是正是这种无比“正确”的选择,把他自己逼上了绝路。
凡是要在这种两难处境中进行选择的决策者,多数是没有牺牲自己利益的勇气的,尤其是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更难了!不管我们平时谈理想时,那些大道理说得多么冠冕堂皇、无懈可击,可面临决策时,决策者往往会尽量做不损害自身利益的选择。正如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危难时刻,自己会很镇定的,但真的面临危机时有几个人能镇定?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就给我们的决策设计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在这种两难决策中,设计出不损害决策当事人利益的方案?如果实在找不出这种方案,那么,在保证长远利益的同时对受损的眼前利益做出适当补偿,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同时努力把受损的个人利益控制在低限,就是决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考虑这种影响当事人选择心理的因素,仅仅从客观条件角度来论证决策的可行性,哪怕这种论证挑不出一点毛病,都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即使拍板了,日后也可能会出现执行偏差。如果稍微仔细考察一下,就不难发现,那些执行走样甚至变味的决策,问题多数出在这里。
周亚夫抗旨、王安石变法的下场都不好。类似的悲剧,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不少的例子。从历史的角度看,政治进步和社会文明,有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妥协”和“合作”。在周亚夫的例子中,实现妥协的根本,在于汉景帝和梁孝王的权力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这正是古代中国难以做到的。
无论是国家的治理,还是组织机构的经营管理,都应懂得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在权力上,上级管理者能否下放权力,让下级管理者自己做主,这是关系到管理者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天赋,做出有利于机构长远发展的决策的关键。
所以说,现代组织机构的管理者,要善于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同时也要善于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更要善于从自身的成功中吸取教训。因为成功也可能是失败之母,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天的成功。而在很多机构中,管理者不知道以史为鉴,不懂得吸取失败的经验教训。就是一点小小的错误,也不敢公开,小的失败被隐瞒,不断恶化下去,直到它们不断累积,最终铸成大错;很大的失败都是不注重小的失败造成的,由于小的失败不被重视,在工作中它们的失误得不到调整或者改善,从而积小成多,最后导致机构面临危机。
鬼谷子所说的“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就是告诉我们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以减少失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