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渊源研究
11042300000017

第17章 “三个有利于”与“三个代表”的新发展

1992年2月,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发表了今天已家喻户晓的“三个有利于”的重要论断: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000年2月,江泽民在南方发表了“三个代表”的谈话。“三个有利于”与“三个代表”都是社会主义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发展。而且,“三个有利于”与“三个代表”之间,本身又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理论创新和升华。通过比较可以看到:

一、“三个代表”是在“三个有利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将这一理论概括为九大内容。在第三大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提出了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又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指引下,始终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十四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鲜明地指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有力地推动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再上新的台阶。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向全党重申,要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准。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又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从中可以看到,南方谈话发表以来,党中央的历次重大决策,都与“三个有利于”息息相关,指导思想突出“三个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有利于“三个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是为了“三个有利于”;经济发展战略要体现“三个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是围绕“三个有利于”。1997年2月,江泽民在邓小平追悼大会上致悼词指出:邓小平“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总是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属”。请注意该段文字中的两点:其一,“三个有利于”的提出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结果,“三个有利于”本身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属”,就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其二,总是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的“总是”,在中文里如果换句话说实际上就是“始终”的意思。由此可见,到此时,“三个代表”思想在“三个有利于”的基础上呼之欲出了。

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在走向新世纪的形势下,我们仍然要根据邓小平理论的要求,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同时,江泽民郑重地向全党提出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正是在经过数年的实践和思考之后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而这个回答又是源自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思想,这里面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二、“三个有利于”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行动方法

第一个“有利于”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这个“有利于”讲的就是生产力的问题,应该说和“三个代表”中的第一个“代表”是相吻合的。但是南方谈话中的“主要看”,即看“判断的标准”,判断姓“资”还是姓“社”,判断社会制度,判断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更注重实践层面的概括和具体行动方法。另外,既然是“有利于”,就必然是符合或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否则,只能是“不利于”或者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正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立论基础。

第二个“有利于”是综合国力。关于“综合国力”,人们早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就是不仅体现在生产力或者经济发展水平上,还体现在文化上,体现在民族凝聚力上,体现在政治、社会稳定等方面。如果将判断综合国力方面的生产力另列的话,可以看到,其核心将体现在文化方面。民族凝聚力主要来源于文化,政治、社会的稳定与否,国家管理水平的高低,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人民的精神风貌如何,这些可以从意识形态中找到根源,归根结底是属于文化的内容。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是高度概括了这些内容,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一环。因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三个“有利于”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正是第三个“代表”所指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落脚点,就是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个“水平”不仅包括生活的好坏,也包括它的高低。所谓“高低”,即生活的质量。这个质量,不仅包括经济生活质量,更包括文化生活质量,即包括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因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手段,本身也是目的;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提高”?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通过发展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可以说,第三个“有利于”是前两个有利于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第三个“代表”也是前面两个代表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

因此,“三个有利于”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判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是检验各项工作的试金石;而党是否能够做到“三个代表”,就看是否能够实现“三个有利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有利于”与“三个代表”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有其理论渊源的。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这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是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延续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