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渊源研究
11042300000016

第16章 邓小平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拨乱反正,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的确立拥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社会步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一种全新的实践方式,而且它还像一根红线,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各个范畴之中。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3年,我们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取得了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但是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左”的思想开始重新出现,并逐渐占了上风,认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实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结果失去了发展的良机,生产力的发展变得缓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针对当时还依然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气魄和理论勇气,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针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他说:“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根据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后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思想,它正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结论。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源于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深刻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一定有一种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发展中抓住主要矛盾,把握重点。邓小平正是根据矛盾运动的法则,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虽然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落后、生产力低下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阶段,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且认为在这对矛盾中,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的问题。那么,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才能迎刃而解,社会的各项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经济发展是国家政权巩固、政局稳定、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经济发展了,才能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树立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国家统一;才能坚定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济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人们从事精神文明建设依赖于社会向他们提供生活资料和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手段。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任务就难以落实。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提高人民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才能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也离不开经济发展。邓小平认为,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越大。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是世界和平的根本保证。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源于对生产力学说的新认识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实际起点,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都知道的。”社会主义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社会,应该比以往一切社会形态具有更高水平的物质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需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更快地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为解决我国当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种种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提供物质条件;才能增强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迎接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的挑战,使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能创造较资本主义更高、更发达的生产力和更为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邓小平说:“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同时,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的物质前提。只有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其丰富,人民的思想觉悟极大提高的情况下,才能够消灭阶级、剥削、三大差别以及一切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而造成的社会差别和不平等,才能实现共产主义。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