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学会和孩子说话
11033700000005

第5章 不要轻易处罚孩子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小错大错不断。父母遇到孩子犯错的时候轻则规劝、罚做家务、冷落孩子,重则体罚。体罚中又以打孩子最为严重。

打孩子恐怕是每个家长都有过的经历,当孩子特别气人或是闯了大祸的时候您就忍不住的想打他,让他知道犯了重大的错误,后果很严重,记得下次不能再犯。

孩子犯错是要受到处罚,但父母往往把握不好尺度,动不动就是打骂、体罚。事实上滥用体罚会破坏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情。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一种尊重平等和谐支持的关系。一旦滥用体罚,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亲经常打女儿,会造成女儿缺乏自尊、自爱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早恋,还会使女儿数学成绩差;父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退缩、幼稚,缺少男子气;母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等。也就是说,打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1.打孩子会丧失惩戒的效果

打孩子是一种严厉的惩罚手段,打孩子打惯了,孩子对打也就没有了惧怕。孩子一旦对打失去了惧怕,“打”作为一种严厉的惩罚手段也就丧失了它的威慑力。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有些孩子所咕哝的:“动不动就打,只会打”。

2.打孩子还会使孩子学会处理问题的错误方式

打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会是对孩子的一种个性压抑,尤其是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这是很糟糕的。孩子往往会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美国一个专家小组分析调查了过去60年有关“打屁股”的案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童年经常挨“屁板”的人们更容易滋生侵略性、反社会的行为,更容易虐待配偶和孩子。

无论是打还是使用别的方式处理或惩罚孩子的过失,是为了让他明白他做错了。当孩子对可能被处罚的方式、轻重等考虑的越多,就越不关心事件本身的问题,从事件本身吸取的教训和经验越少!因为打骂只会使孩子不再在你的面前表现你不喜欢的行为,并非真的改正了,而躲到你背后,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继续淘气,继续使坏;打骂只是让他学会了逃避被打,而没有学会是非善恶。

所以,家长期望完全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一味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而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而且有些情况是不能打孩子的:

(1)不知者无过。

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不知者无过,如果这样都要被打,孩子岂不太冤枉?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

如果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就不要急着去打孩子。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4)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

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根据心理学家的观点,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一切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对不能进行体罚的。因为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6)6岁以后要尽量少打,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来各种成就。这时体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丧失成长所必须的成功体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养成消极、自卑的人格;而且在这一时期孩子能够清楚地记住父母对自己的体罚,在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进入青春期后,儿童在肢体运动、认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渐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统一的自我。他们强烈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个体,具有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张扬自我的强烈要求。如果这时体罚孩子,他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践踏,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还会产生某种报复与逆反心理;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多,他们会清楚知道父母的这种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种违反法律的错误行为,因而会对父母产生不良印象,认为他们不遵守法律。

但孩子犯了错,又不能不“教育”,只要家长注意正确的方式方法就可以达到处罚的目的。

1.及时处罚,不能后算账

要坚持随错随罚的原则,这样孩子所做的错事就能与处罚带来的不愉快建立起联结。这样,他以后再做这些错事时,会立刻想到处罚带来的不愉快体验。

2.讲明道理,告诉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

处罚时,要告诉孩子为什么处罚他。处罚只能阻止错误行为再次出现,但它本身不能带来正确行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以及造成的危害时,才不会再犯。由于孩子年龄小,即使这次真心说“下次不敢了”,但可能不知道下次应该如何做。因此,父母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且,还要考虑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给他的建议是否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不要在外人面前处罚孩子

孩子尽管小,但有自己的脸面,尤其是在小伙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后的。一旦别人知道自己挨处罚了,能觉得这是奇耻大辱。

4.不能经常打孩子

俗语道:“常骂不惊,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经常挨打,由于“久经沙场,千锤百炼”,就会变得“软硬不吃,刀枪不入”。记住,打孩子绝对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此外,专家也表示,孩子成长过程当中,难免都会犯错,无论是无心的或是故意的,当父母在处罚孩子时,还需注意一些事情,以免造成不良的后遗症。

(1)安全问题,处罚物品的材质避免过于坚硬;

(2)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3)处罚的地点应选择不明显、不正对大门地方,以免伤到孩子自尊心;

(4)注意措词、语气,勿以威胁、恐吓的话语对孩子说;

(5)处罚内容需彻底执行,不宽容、妥协;

(6)处罚后,安抚孩子,让他知道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关爱。